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10,分328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明朝
清明
聪明
神明
明堂
明珠
高明
渊明
光明
圣明
不明
明时
明主
明镜
承明
《國語辭典》:明朝  拼音:míng cháo
朝代名。(西元1368~1644)朱元璋代元,国号明,十六帝。原都应天府(南京),成祖政变成功后移都顺天府(北京),屡受北方蒙古人及东南沿海日寇海盗的骚扰,最后亡于满清。
分類:盛明诗文
《國語辭典》:清明  拼音:qīng míng
1.清澈明净。《荀子。解蔽》:「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唐。元稹〈西县驿〉诗:「去时楼上清明夜,月照楼前撩乱花。」
2.天下太平,政治有法度。《诗经。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
3.精神清朗。如:「神志清明」。《淮南子。主术》:「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闇,虚心而弱志。」
4.声音清澈响亮。唐。羊士谔 郡中即事诗三首之一:「鼓角清明如战垒,梧桐摇落似贫居。」
5.二十四节气之一。国历四月五日或六日。
《漢語大詞典》:清明风(清明風)
谓东南风。《淮南子·天文训》:“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史记·律书:“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
分類:东南风
《國語辭典》:聪明(聰明)  拼音:cōng míng
1.耳目敏捷。如:「那老翁年逾七旬,仍是耳目聪明,真是令人羡慕。」
2.天资灵敏,理解力高,心思细巧。《三国演义》第三回:「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红楼梦》第五回:「惟嫡孙宝玉一人,秉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
《國語辭典》:神明  拼音:shén míng
1.一切神的通称。《易经。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2.精神。《庄子。齐物论》:「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
3.如神般的通晓、明白。《汉书。卷一○○。叙传上》:「及它隐伏,旬日数得。郡中震栗,咸称神明。」
《國語辭典》:明堂  拼音:míng táng
1.古代天子举行大典的地方。《礼记。明堂位》:「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文选。曹植。七启》:「赞典礼于辟雍,讲文德于明堂。」也作「翼室」。
2.打晒粮食的场地、院子。
3.堪舆家称墓前聚水的地方。
4.墓前的祭台。《后汉书。卷八一。范冉传》:「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唐。章怀太子。注:「此言明堂,亦神明之堂,谓圹中也。」
《漢語大詞典》:券台(券臺)
(1).堪与家术语。指墓前地气聚合之处。朱子语类卷九七:“今人呼墓地前为明堂,尝见《伊川集》中书为券臺,不晓所以……后见 唐 人文字,言某朝詔改为券臺。”
(2).墓前的祭台。 宋 陶谷 清异录·丧葬:“菴墓前甃石若甎表之面,方长,高不登三尺,号曰券臺。”
《國語辭典》:明珠  拼音:míng zhū
1.宝珠。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明珠翠羽,往往而在。」晋。左思〈魏都赋〉:「虽明珠兼寸,尺璧有盈曜。」
2.比喻珍爱的人。如:「她是她父母亲的掌上明珠。」
《國語辭典》:高明  拼音:gāo míng
1.秉性高亢明爽。《尚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2.高超明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尊其所闻,则高明矣。」后也指技艺高超为高明。《儒林外史》第一回:「大王是高明远见的,不消乡民多说。」《红楼梦》第四五回:「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
3.对人的敬词。《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上》:「如蒙徵纳,以辅高明。」《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要送死,不会成事罢。高明以为何如?」
4.富贵、势位高的人。《书经。洪范》:「无虐茕独而畏高明。」汉。孔融〈杂诗〉二首之一:「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5.高而明亮之处,指楼台。《礼记。月令》:「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
6.县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南,濒西江支流沧江北岸。
7.人名。字则诚,号菜根道人。生卒年不详。明永嘉平阳人,一作温州瑞安人。初仕元,官至处州录事。明太祖徵召,以老病辞还,享年七十多岁。所作《琵琶记》,世推为南曲正宗,又著有《柔克斋集》。
《漢語大詞典》:渊明(淵明)
深远明达。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非渊明弘鉴,则中兴之业,何容易哉?”
分類:深远明达
《國語辭典》:光明  拼音:guāng míng
1.光亮、明亮。《荀子。王霸》:「如霜雪之将将,如日月之光明。」《初刻拍案惊奇》卷七:「那月色一发光明如昼,照得潞州城中,纤毫皆见。」
2.坦白、磊落。唐。李翱 谢杨郎中书:「窃惟当兹之士,立行光明,可以为后生之所依归者,不过十人焉。」《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某家迹蒙暧昧,心地光明,错认做歪人,久行废弃。」
3.昌明盛大。《国语。周语上》:「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唐。柳宗元 献平淮夷雅表:「谨撰平淮、夷雅二篇,虽不及尹吉甫、召穆公等,庶施诸后代,有以佐唐之光明,谨昧死再拜以献。」
4.辉映、照耀。《易经。谦卦》:「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列传》:「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5.光大、显扬。《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显志者,言光明风化之情,昭章弦妙之思也。」
6.荣耀、光彩。唐。刘驾 励志诗:「及时立功德,身后犹光明。仲尼亦为土,鲁人焉敢耕。」
7.有希望的。如:「光明大道」。
《國語辭典》:圣明(聖明)  拼音:shèng míng
1.德慧术智超越凡人之士。古代多为臣子颂扬君主的话。《文选。李康。运命论》:「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后亦用来称赞奉承他人。《红楼梦》第五一回:「谁似奶奶这样圣明,在上体贴太太,在下又疼顾下人。」
2.天子。元。萨都刺〈敕赐恩荣宴〉诗:「小臣涓滴皆君泽,惟有丹心答圣明。」
《國語辭典》:圣人(聖人)  拼音:shèng rén
1.有完美品德的人,如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
2.专称孔子。《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圣人有之一体。」《儒林外史》第二回:「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
3.古时对天子的敬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新唐书。卷一三九。李泌传》:「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
4.清酒。《三国志。卷二七。魏书。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5.佛教称见道位以上的修行人,相对轮回中的凡夫而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五阴,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无相尸罗波罗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杂、不著,圣人所赞。」
《國語辭典》:不明  拼音:bù míng
1.不了解,多指不了解事实真相。《楚辞。屈原。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汉。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
2.不英明。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见而不行,主不明也。」《三国演义》第三回:「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
3.不精通、不擅长。元。史九敬先《庄周梦》第二折:「(末云):『将酒来』(生云):『赐饭足矣。小人酒上不明。』」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祖传三辈行医。若论我学生的手段,我指上不明,医经不通。」
4.不明亮。如:「昏暗不明」。《三国演义》第六回:「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
5.不明朗。如:「情况不明」。
6.不灵光。如:「其人昏昧不明。」
《國語辭典》:明时(明時)  拼音:míng shí
1.治世,政治清明的时代。《文选。曹植。求自试表》:「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盛世。」《文选。韦曜。博弈论》:「当世之士,宜勉思至道。爱功惜力,以佐明时。」
2.明代。如:「明时有一位大学者王阳明。」
《國語辭典》:明主  拼音:míng zhǔ
贤明的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
《國語辭典》:明镜(明鏡)  拼音:míng jìng
1.清明的镜子。《淮南子。俶真》:「莫窥形于生铁,而窥形于明镜者,以睹其易也。」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比喻见解清晰。《南史。卷七六。隐逸传下。陶弘景传》:「弘景为人员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水浒传》第八回:「恩相明镜,念林冲负屈衔冤,小人虽是粗卤军汉,颇识些法度,如何敢擅入节堂?」
3.形容人的明晓。如:「别看他状似痴呆,心却像明镜一般清明。」
《國語辭典》:明镜高悬(明鏡高懸)  拼音:míng jìng gāo xuán
比喻官吏执法严明,判案公正,或办事明察秋毫,公正无私。元。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呀,只除非天见怜,奈天天又远。今日个幸对清官,明镜高悬。」《三侠五义》第八四回:「望乞众位大人明镜高悬,细细详查是幸。」也作「高抬明镜」、「秦庭朗镜」、「秦镜高悬」。
《漢語大詞典》:承明
(1).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之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也。”
(2).即 承明庐 。汉书·翼奉传:“ 未央宫 又无 高门 、 武臺 、 麒麟 、 凤皇 、 白虎 、 玉堂 、 金华 之殿,独有 前殿 、 曲臺 、 渐臺 、 宣室 、 承明 耳。” 南朝 梁元帝 《去丹阳尹荆州》诗:“驂驾乘駟马,謁帝朝 承明 。” 宋 辛弃疾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词:“想夜半 承明 ,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参见“ 承明庐 ”。
《漢語大詞典》:承明庐(承明廬)
汉 承明殿 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称 承明庐 。又 三国 魏文帝 以 建始殿 朝群臣,门曰 承明 ,其朝臣止息之所亦称 承明庐 。汉书·严助传:“君厌 承明 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承明庐 在 石梁阁 外,直宿所止曰卢。”《文选·应璩〈百一诗〉》:“问我何功德?三入 承明庐 。” 张铣 注:“ 承明 ,謁天子待制处也。”后以入 承明庐 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 唐 李颀 《送綦毋三谒房给事》诗:“徒言青琐闥,不爱 承明庐 。” 清 唐孙华 《题顾退山太史扁舟图》诗:“暂辞 承明庐 ,归侍 扶风 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