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高尚  拼音:gāo shàng
1.清高。《易经。蛊卦。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闻达之科。」
2.清雅不俗。如:「他的谈吐高尚大方。」
3.指品味、款式与质地均佳。如:「高尚礼品」。
《漢語大詞典》:嵩高
(1).即 嵩山 。史记·封禅书:“昔 三代 之居,皆在 河 洛 之间,故 嵩高 为中岳。” 晋 戴祚 《西征记》:“ 嵩高山 ,东 太室 ,西 少室 ,相去七十里。 嵩高 ,总名也。”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其名有序,则 太室 西偏;其位可知,则 嵩高 佐命。”
(2).高峻。礼记·孔子闲居:“其在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峡则 河 不容舠。”
(3).崇高;尊贵。汉书·扬雄传上:“瞰 帝唐 之嵩高兮,眽隆 周 之大寧。”《隶释·汉太尉刘宽后碑》:“公以嵩高之门,好谦俭之操,布衣糲食,涉履寒苦。”
《漢語大詞典》:嵩华(嵩華)
(1). 嵩山 和 华山 的并称。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夫欲隮 閬风 陟 嵩 华 者,必不留行於丘垤;意在乎游 南溟 汎沧海者,岂瑕逍遥於潢洿。”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禀 嵩 华 之玉石,润 河 洛 之波澜。”宋史·种放传:“ 放 沉默好学……每往来 嵩 华 间,慨然有山林意。” 清 陈维嵩 《沁园春·题竹逸小像》词:“任裁为拄杖,躡他 嵩华 ;劈成横笛,吹出《伊》《凉》。”
(2).比喻崇高。 唐 皮日休 《内辩》:“公当时之望, 溟 渤 於文场, 嵩 华 於朝右。”
《漢語大詞典》:高厉(高厲)
(1).上升;高高腾起。《楚辞·远游》:“路曼曼其修远兮,徐弭节而高厉。” 汉 刘向 《九叹·离世》:“情慌忽以忘归兮,神浮游以高厉。” 汉 张衡 《思玄赋》:“踰痝鸿於宕冥兮,贯倒景而高厉。”
(2).崇高;高超。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释争:“然好胜之人,犹谓不然,以在前为速鋭,以处后为留滞,以下众为卑屈,以躡等为异杰,以让敌为迴辱,以陵上为高厉。” 清 龙启瑞 《何雨人家传》:“﹝ 何霖 ﹞入学为廪膳生,抗志高厉,不屑屑治章句为举子业。” 林纾 《译孝女耐儿传序》:“其间有高厉者,清虚者,緜婉者,雄伟者,悲梗者,淫冶者;要皆归本於性情之正,彰癉之严,此万世之公理,中外不能僭越。”
(3).高蹈,高隐。 晋 潘岳 《秋兴赋》:“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紱以高厉。”
《國語辭典》:伟大(偉大)  拼音:wěi dà
1.高超、盛大。如:「伟大的贡献」。《孽海花》第二九回:「陈千秋在未逃到日本之先,……心里总想物色几个伟大人物,替会里扩张些权力。」
2.巨大、魁梧。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伊烂拿钵伐多国》:「国南界大山林中,多诸野象,其形伟大。」
《國語辭典》:风尘(風塵)  拼音:fēng chén
1.疾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讽刺之祸,速乎风尘。」
2.比喻流言蜚语。《南齐书。卷四七。谢朓传》:「遂复矫构风尘,妄惑朱紫,诋贬朝政,疑閒亲贤。」也作「风尘之言」。
3.世俗。唐。高适〈封丘作〉诗:「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4.形容兵乱。唐。杜甫 野望诗:「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5.比喻旅行的劳累。如:「风尘仆仆」。
6.花街柳巷,妓女的生活。宋。严蕊 卜算子。不是爱风尘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7.官途。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漢語大詞典》:风尘之警
谓兵乱之警报和惊忧。《汉书·终军传》:“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鋭,当矢石,启前行。”新唐书·马周传:“若人既劳,而用之不息,万一中国水旱,而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窃发,非徒旰食晏寝而已。”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徐州:“仅一宪臣居城中,称兵使者,而一参戎同事,所部兵止数百人,脱有风尘之警,立见瓦裂。”亦作“ 风尘之惊 ”。 王闿运 《振威将军张君墓志铭》:“归葬时,东夷有风尘之惊,廷臣諠嚣,仓黄促战。”
分類:兵乱警报
《漢語大詞典》:风尘之言(風塵之言)
指流言蜚语。晋书·刘聪载记:“闻风尘之言,谓大将军、卫将军及左右辅皆谋奉太弟,剋季春构变,殿下宜为之备。”《魏书·王慧龙传》:“ 义隆 畏将军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风尘之言,想不足介意也。”亦作“ 风尘之声 ”。宋书·氐胡传·略阳清水氐扬氏:“ 梁州 刺史 甄法护 诬臣遣 司马飞龙 扰乱 西蜀 ,诸所譖引,言非一事,长涂万里,无路自明,风尘之声,日有滋甚。”
分類:流言蜚语
《國語辭典》:高明  拼音:gāo míng
1.秉性高亢明爽。《尚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2.高超明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尊其所闻,则高明矣。」后也指技艺高超为高明。《儒林外史》第一回:「大王是高明远见的,不消乡民多说。」《红楼梦》第四五回:「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
3.对人的敬词。《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上》:「如蒙徵纳,以辅高明。」《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要送死,不会成事罢。高明以为何如?」
4.富贵、势位高的人。《书经。洪范》:「无虐茕独而畏高明。」汉。孔融〈杂诗〉二首之一:「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5.高而明亮之处,指楼台。《礼记。月令》:「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
6.县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南,濒西江支流沧江北岸。
7.人名。字则诚,号菜根道人。生卒年不详。明永嘉平阳人,一作温州瑞安人。初仕元,官至处州录事。明太祖徵召,以老病辞还,享年七十多岁。所作《琵琶记》,世推为南曲正宗,又著有《柔克斋集》。
《國語辭典》:巍巍  拼音:wéi wéi
崇高雄伟的样子。《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三国魏。何晏。集解:「巍巍,高大之称。」《三国演义》第五六回:「时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一班文官,进献诗章。诗中多有称颂曹操功德巍巍,合当受命之意。」
《國語辭典》:高山  拼音:gāo shān
高耸的山陵。《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也。」
《國語辭典》:高山景行  拼音:gāo shān jǐng xìng
高山,形容崇高的德行。景行,大道。高山景行比喻行事光明磊落。语本《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后称颂人德行高尚。三国魏。曹丕〈又与钟繇书〉:「高山景行,私所仰慕。」
《國語辭典》:凌云(凌雲)  拼音:líng yún
1.乘云高飞。比喻超俗绝尘。《文选。江淹。别赋》:「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李白紫衣纱帽,飘飘然有神仙凌云之态。」
2.相术家指当额中央,两眉附根上的地方。
《國語辭典》:至尊  拼音:zhì zūn
1.天子。唐。张祜集灵台〉诗二首之二:「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三国演义》第五回:「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
2.最为尊贵。《荀子。儒效》:「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韩非子。爱臣》:「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久之至尊也。」
《國語辭典》:王母  拼音:wáng mǔ
1.神话传说中的女神。汉。张衡〈思玄赋〉:「聘王母于银台兮,羞玉芝以疗饥。」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觐王母于昆墟,要帝台于宣岳。」参见「西王母」条。
2.祖母。《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3.官妓。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我当了三年王母,如今纳了官衫帔子,改嫁良人去也。」
《漢語大詞典》:名高
崇高的声誉;名声显著。韩非子·说难:“所説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往者 毛孝先 、 崔季珪 等用事,贵清素之士,于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 宋 苏轼 《和刘道原咏史》:“名高不朽终安用,日饮无何计亦良。”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乃学其讲道学,聚徒众,收门生,以博名高,图富贵。”
《國語辭典》:金山  拼音:jīn shān
1.出产黄金的山。《南史。卷七八。夷貊列传上。海南诸国》:「其国有金山,石皆赤色,其中生金。」
2.山名:(1)位于江苏省丹徒县西北,与焦山对峙,为江南胜地。也称为「金焦」。(2)指位于大陆西北中俄边境的阿尔泰山。参见「阿尔泰山」条。
3.佛教指佛身。《法华经。序品》:「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4.地名。隶属新北市金山区,面积约四十九平方公里。背山面海,形势壮丽,海滨公园内有温泉,泉质甚佳。另有海水浴场,是消暑度假的好地方。也称为「金包里」。
《國語辭典》:英风(英風)  拼音:yīng fēng
1.美好的名声。《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张英风于海甸,驰妙誉于浙右。」
2.英伟的丰姿。唐。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