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领略(領略)  拼音:lǐng lüè
1.知道、了解。《红楼梦》第四八回:「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
2.品味、欣赏。宋。陆游 弋阳县驿诗:「唤船野渡逢迎雪,携酒溪头领略梅。」《文明小史》第五一回:「什么浅草公园、吉野公园,饶源生也都领略一二。」
《國語辭典》:理会(理會)  拼音:lǐ huì
1.道理相合,见解一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2.评理、理论。《水浒传》第四九回:「两个便拔步出门,指著庄上骂道:『你赖我大虫,和你官司里去理会。』」《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那焦氏也不起身,反骂道:『这贱人!你把死来诈我么?且到明日与你理会。』」
3.料理、处置。《水浒传》第二回:「如若强人自来,都是我来理会。」《元曲选。盆儿鬼。第一折》:「你且睡去,有人来投宿,我自理会。」
4.办法、主意。《水浒传》第一三回:「夫人不必挂心,世杰自有理会。」《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瑞虹又不则声,朱源到没个理会,只得自斟自饮。」
5.理解、领会。宋。苏轼〈答张嘉父〉:「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理会。」《大宋宣和遗事。亨集》:「天子是甚般聪俊,何事不理会?」
6.关心、在意。《三国演义》第五七回:「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红楼梦》第六七回:「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真是新鲜物儿了。」
7.理睬、答理。《西游记》第二三回:「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乌龟分毫不知一个情由,劈地价来,没做理会,口里乱嚷。」
8.知道。《红楼梦》第七一回:「鸳鸯又不曾有个作伴的,也不曾提灯笼,独自一个,脚步又轻,所以该班的人皆不理会。」
《漢語大詞典》:思议(思議)
理解;想象。金石萃编·北齐临淮王像碑:“变化之奇,实难思议。”《西游补》第二回:“ 行者 此时真所谓疑团未破,思议空劳,他便按落云端,念动真言,要唤本方土地问个消息。”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北录》:“下木浅土,势若悬浮,横竖反侧,非人思议所及。”参见“ 不可思议 ”。
分類:理解想象
《國語辭典》:不可思议(不可思議)  拼音:bù kě sī yì
1.在直观中才能證悟的真理或境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种种台榭,不可思议,皆于岸上,次第行列。」
2.无法想像,难以理解。含有神秘奥妙,出乎常情之意。《老残游记》第三回:「此人名震一时,恐将来果报也在不可思议之列!」
《國語辭典》:解会(解會)  拼音:jiě huì
领悟、体会。《景德传灯录。卷一九。韶州云门文偃禅师》:「问佛问祖,向上向下,求觅解会,转没交涉。」
分類:理解领会
《漢語大詞典》:解化
(1).解脱转化。指舍弃肉身,修行成道。 宋 黄庭坚 《书问政先生诰后》:“ 杨氏 ( 杨行密 )之未解化而去,弟子葬之。举棺,唯衣履存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吕岩论:“虽解化一事,似或玄微,正非假房中黄白之小端,从而服食颐养,能尽其道者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三:“ 王子乔 事,旧説 浮丘公 携与乘鹤,共登 嵩山 ,此事又不同,解化时年正十五六云云。”
(2).分解;变化。《西游记》第二二回:“又只见那骷髏一时解化作九股阴风,寂然不同。”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八:“ 土耳其 近年的国权运动的成功也有同样的意义,便是近东问题已经解化成远东问题了。”
(3).理解;领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漢語大詞典》:晓解(曉解)
领悟;理解。晋书·文苑传·左思:“ 雍 谓友人曰:‘ 思 所晓解,不及我少时。’”《左传·文公十八年》“明允篤诚” 唐 孔颖达 疏:“明者,达也。晓解事务,照见幽微也。”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 光 曰:‘舍则不捨,来则不止。’语意深远,众莫晓解。”
分類:领悟理解
《國語辭典》:体解(體解)  拼音:tǐ jiě
1.支解牲体。《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唐。孔颖达。正义:「王为公侯设宴礼,体解节折升之于俎。」《国语。周语中》:「净其巾羃,敬其祓除,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
2.古代分解肢体之酷刑。《楚辞。屈原。离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
3.体会了解。《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漢語大詞典》:发寤(發寤)
(1).醒悟;理解。汉书·长沙定王刘发传“及生子,因名曰 发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张晏 曰:“ 长沙王 生,乃发寤己之繆幸 唐姬 。”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诛灭凶竖,朝庭宴安。”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不识撑犁》:“《玄晏春秋》曰:予读《匈奴传》,不识撑犂孤涂之事。有胡奴执灯,顾而问之。奴曰:‘撑犂,天子也; 匈奴 号撑犂,犹 汉 人称天子也。’於是旷然发寤。”
(2).使醒悟。《新唐书·姚崇传》:“今赖天之灵,发寤陛下,凶竖歼夷,朝廷乂安。”
分類:醒悟理解
《國語辭典》:了解  拼音:liǎo jiě
1.明白、清楚。如:「这样你了解了吗?」也作「瞭解」。
2.弄明白、弄清楚。如:「我想了解他的病情。」「你私下了解一下他的家庭状况。」
《漢語大詞典》:思悟
犹理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物质进化论》:“吾人壮健时,心思灵敏,老病则感觉、记忆、思悟之力俱退。”
分類:理解
《国语辞典》:前理解  拼音:qián lǐ jiě
指在事情未发生前根据预兆所作的理解。
《國語辭典》:知音  拼音:zhī yīn
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子期便从琴音感到峨峨若泰山;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又感到洋洋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便绝弦不弹,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懂得他的音乐了。见《列子。汤问》。后比喻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文选。古诗一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三国魏。曹丕 与吴质书:「昔伯牙绝弦于钟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
《漢語大詞典》:不解
不懈怠。《诗·大雅·假乐》:“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礼记·杂记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國語辭典》:不明  拼音:bù míng
1.不了解,多指不了解事实真相。《楚辞。屈原。卜居》:「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汉。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
2.不英明。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见而不行,主不明也。」《三国演义》第三回:「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
3.不精通、不擅长。元。史九敬先《庄周梦》第二折:「(末云):『将酒来』(生云):『赐饭足矣。小人酒上不明。』」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祖传三辈行医。若论我学生的手段,我指上不明,医经不通。」
4.不明亮。如:「昏暗不明」。《三国演义》第六回:「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
5.不明朗。如:「情况不明」。
6.不灵光。如:「其人昏昧不明。」
《國語辭典》:明知  拼音:míng zhī
清楚的知道。《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红楼梦》第六一回:「我心里明知不是他偷的,可怜他害怕都承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