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712,分2248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典故(续上)
白鹤迎苏耽
谢公扶病
远公社
白鹭似公子
白马公孙
白眉公子
晚似冯公(又作:老冯公 冯公老)
白兔公
白衣三公(又作:百日至三公)
剑术学袁公(又作:猿公 ...)
吕公枕
两分青镜
佩刀世三公
张公龙剑
仲尼穷
典故
白鹤迎苏耽

相关人物
苏仙公


晋·葛洪《神仙传》卷九《苏仙公》
「苏仙公者,桂阳人也。汉文帝时得道。先生早丧所怙,乡中以仁孝闻,宅在郡城东北。……数?之后,先生洒扫门庭,修饰墙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侣当降。』俄顷之间,乃见天西北隅紫气氤氲,有数十白鹤飞翔其中,翩翩然降于苏氏之门,皆化为少年,仪形端美,如十八九岁人,怡然轻举,先生敛容逢迎,乃跪白母曰:『某受命当仙,被召有期,仪节已至,当违色养。』……言毕,即出门,踟?顾望,耸身入云,紫云捧足,群鹤翱翔,遂升云汉而去。」

例句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王维 送方尊师归嵩山

典故 
扶病入西州
  
老值白鸡
  
谢安鸡梦
 
遇白鸡
  
鸡年梦

相关人物
谢安


《晋书》卷七十九〈谢安列传〉~2076~
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于西池,献觞赋诗焉。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汎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上疏请量宜旋旆,并召子征虏将军琰解甲息徒,命龙骧将军朱序进据洛阳,前锋都督玄抗威彭沛,委以董督。若二贼假延,来年水生,东西齐举。诏遣侍中慰劳,遂还都。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谓所亲曰:「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乃上疏逊位,诏遣侍中、尚书喻旨。先是,安发石头,金鼓忽破,又语未尝谬,而忽一误,众亦怪异之。寻薨,时年六十六。帝三日临于朝堂,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赠太傅,谥曰文靖。以无下舍,诏府中备凶仪。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又以平苻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简释

白鸡梦:指死亡。唐李白《东山吟》:“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


典故
东林社
  
社结庐山
 
结社中莲
 
相关人物
慧远(东晋)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四十九〈史传部一〉~270~
谢灵运,祖玄有功晋室。灵运为康乐公主孙,龚封康乐公,文章为江左第一。尝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寻山陟岭,必造幽峻。至庐山,一见远公,肃然心伏。乃即寺筑台翻《涅槃经》,凿池植白莲。时远公诸贤同修净土之业,因号白莲社。灵运尝求入社,远公以其心杂而止之。
典故
白鹭似公子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杜牧一·晚晴赋〉~7745~2~
秋日晚晴,樊川子目于郊园,见大者小者,有状类者,故书赋云:雨晴秋容新沐兮,忻绕园而细履。面平池之清空兮,紫阁青横,远来照水。如高堂之上,见罗幕兮,垂乎镜里。木势党伍兮,行者如迎,偃者如醉,高者如达,低者如跂,松数十株,切切交峙,如冠剑大臣,国有急难,庭立而议。竹林外裹兮,十万丈夫,甲刃摐摐,密阵而环侍。岂负军令之不敢嚣兮,何意气之严毅。复引舟于深湾,忽八九之红芰,?然如妇。敛然如女,堕蕊《黑宛》颜,似见放弃。白鹭潜来兮,邈风标之公子,窥此美人兮,如慕悦其容媚。杂花参差于岸侧兮,绛绿黄紫,格顽色贱兮,或妾或婢。间草甚多,丛者束兮,靡者杳兮,仰风猎日,如立如笑兮,千千万万之容兮,不可得而状也。若予者则谓何如,倒冠落佩兮,与世阔疏。敖敖休休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
典故
白马公孙
 
白马高谈

相关人物
公孙龙


《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列传》
「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汉·刘向《别录》:「公孙龙及其徒綦毋子之属,论『白马非马』之辩,以问邹子。」《公孙龙子·迹府》:「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吕氏春秋》卷十八《审应览·淫词》
「孔穿、公孙龙相与论于平原君所,深而辩。」东汉·高诱注:「辩,说也。若乘白马禁不得度关,因言马白非白马,此之类也。」

例句

白马公孙何处去,青牛老人更不还。 岑参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王勃 散关晨度

典故
季常
  
白眉人
 
白眉公子
 
白眉郎
 
眉白
 
良眉
 
马良并秀
 
马良白眉

相关人物
马良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马良传〉~982~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钟期,敢不击节!」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后遣使吴,良谓亮曰:「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于孙将军。」亮曰:「君试自为文。」良即为草曰:「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于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权敬待之。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于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

简释

白眉:喻指兄弟中最出色者,或指人中俊杰。唐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白眉年少未弱冠,落纸纷纷运纤腕。”


例句

今朝丹阙下,更入白眉人。 刘禹锡 早秋送台院杨侍御归朝(兄弟四人。遍历诸科。二人同省)

名嗟黄绶系,才是白眉良。 刘长卿 送从弟贬袁州(一作刘长卿诗)(题作送从弟贬袁州)

人许白眉长,天姿青云器。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自永乐主簿陟状。寻复选受此官)

早称眉最白,何事绶仍黄。 严维 送舍弟

早得白眉名,之官濠上城。 姚合 送家兄赴任昭义

已多新岁感,更饯白眉还。 孟浩然 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

四海重然诺,吾尝闻白眉。 孟浩然 醉后赠马(一作高)四

吾族白眉良,才华动洛阳。 崔泰之 同光禄弟冬日述怀(并序)

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 李白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

置酒送惠连,吾家称白眉。 李白 泾川送族弟錞

在汝更用文章为,长兄白眉复天启。 杜甫 狄明府(博济。一作寄狄明府。)

白眉年少未弱冠,落纸纷纷运纤腕。 权德舆 马秀才草书歌大理马正之二

金鼎属元方,琐闱连季常。 卢僎 送苏八给事出牧徐州用芳韵

马氏识君眉最白,阮公留我眼长青。 许浑 下第贻友人

思积芳庭树,心断白眉人。 陈子昂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

典故
晚似冯公
 
浩首悲冯
 
白首不见招
 
老冯公
 
老冯唐
 
荐冯唐
    
冯唐笑
   
冯颠

相关人物
冯唐


《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冯唐〉~2757~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柰何众辱我,独无閒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其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汉书》卷五十〈张冯汲郑列传·冯唐〉~232~
冯唐,祖父赵人也。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事文帝。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具以实言。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吾每饮食,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老知之乎?」唐对曰:「齐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已?」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帅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乃拊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众辱我,独亡间处虖?」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当是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言吾不能用颇、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闑以内寡人制之,闑以外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空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之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知能,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匹,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彊秦,南支韩、魏。当是时,赵几伯。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用郭开谗,而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为秦所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军市租尽以给士卒,出私养钱,五日壹杀牛,以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尝一入,尚帅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吏奉法必用。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繇此言之,陛下虽得李牧,不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十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武帝即位,求贤良,举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为官,乃以子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魏尚,槐里人也。

简释

冯唐已老:喻指命运不济,或喻年岁已大但仍没有作为。唐杜甫《寄岑嘉州》:“谢眺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

典故
相关人物
彭祖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
又彭祖之弟子,青衣乌公、黑穴公、秀眉公、白兔公子、离娄公、太足君、高丘子、不肯来七八人,皆历数百岁,在殷而各仙去,况彭祖何肯死哉?又刘向所记《列仙传》亦言彭祖是仙人也。

例句

旧事仙人白兔公,掉头归去又乘风。 韩翃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

典故
白衣三公
 
百日屡迁
 
百日至三公


《三国志》卷十〈魏书·荀彧传〉~307~
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张璠《汉纪》曰:「淑博学有高行,与李固、李膺同志友善,拔李昭于小吏,友黄叔度于幼童,以贤良方正徵,对策讥切梁氏,出补朗陵侯相,卒官。八子:俭、绲、靖、焘、诜、爽、肃、?。音敷。爽字慈明,幼好学,年十二,通《春秋》、《论语注疏》,耽思经典,不应徵命,积十数年。董卓秉政,复徵爽,爽欲遁去,吏持之急。诏下郡,即拜平原相。行至苑陵,又追拜光禄勋。视事三日,策拜司空。爽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淑旧居西豪里,县令苑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署其里为高阳里。靖字叔慈,亦有至德,名几亚爽,隐居终身。」
典故
剑术学袁公
 
剑术教猿猱
 
学剑白猿翁
 
师白猿
  
猿翁搏
   
白猿剑术
 
白猿鏖越女
 
袁公剑术
 
越女剑术
 
越楚子
 

《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勾践十三年〉~226~
越王又问相国范蠡曰:「孤有报复之谋,水战则乘舟,陆行则乘舆,舆舟之利,顿于兵弩。今子为寡人谋事,莫不谬者乎?」范蠡对曰:「臣闻古之圣君,莫不习战用兵,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今闻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国人称善。愿王请之,立可见。」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
《昭明文选》卷五〈赋丙·京都下·吴都赋〉
其上则猿公哀吟。晋·刘渊林注引《吴越春秋》曰:「越有处女,出于南林之中,越王使使聘问以剑戟之事。处女将北见于越王,道逢老翁,自称素袁公,问处女:吾闻子善为剑术,愿一观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唯公试之。于是袁公即跳于林竹,槁折堕地,处女即接末,袁公操本以刺处女,女应节入,三入,因举枝击之,袁公即飞上树,化为白猿,遂引去。」

简释

白猿:咏剑术。唐李白《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四参谋幕府因赠之》:“白猿惭剑术黄石借兵符。”


例句

袁公论剑术,孙子叙兵篇。 崔日知 冬日述怀奉呈韦祭酒张左丞兰台名贤

弓鸣苍隼落,剑动白猿悲。 李峤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

白猿惭剑术,黄石借兵符。 李白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参谋幕府因赠之

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 李白 东海有勇妇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

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 李贺 南园十三首

授符黄石老,学剑白猿翁。 杜牧 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

典故
一梦成炊黍
 
一梦黄粱熟
 
一枕梦
 
一枕梦黄粱
 
一枕黄粱
 
一甑黄粱
 
半炊
  
梦里荣华
 
梦游清枕
 
梦邯郸
 
梦黄粱
 
客甑炊成
 
客舍黄粱
 
幻出邯郸
 
未熟黄粱
  
枕冷黄粱
 
梁熟余梦
 
梁边枕熟黄粱
 
炊黄粱
 
炊黍
 
炊黍枕
 
百年梦
 
百年炊
 
卢生眠
 
邯郸何处
  
邯郸幻境
 
邯郸景
  
邯郸枕上
  
邯郸虽好
 
饭熟黄粱
 
黄粱
 
黄粱一梦
 
黄粱梦
 
黄粱炊
 
黄粱熟
 
黄粱饭
 
黍一炊
 
黍梦
 
黍炊荣利


《太平广记》卷八十二〈异人二·吕翁〉
开元十九年,道者吕翁,经邯郸道上邸舍中,设榻施席,担(明抄本担作解)囊而坐。俄有邑中少年卢生,衣短裘,乘青驹,将适于田,亦止邸中,与翁接席。言笑殊畅,久之,卢生顾其衣袋弊亵,乃叹曰:「大丈夫生世不谐,而因如是乎。」翁曰:「观子肤极腧,体胖无恙,谈谐方适;而叹其困者,何也?」生曰:「吾此苟生耳,何适之为。」翁曰:「此而不适,而何为适?」生曰:「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茂而家用肥,然后可以言其适。吾志于学而游于艺,自惟当年,朱紫可拾,今已过壮室,犹勤田亩。非困而何?」言讫,目昏思寐,是时主人蒸黄粱为馔,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此,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瓷而窍其两端,生俯首枕之,寐中,见其窍大而明朗可处,举身而入,遂至其家。娶清河崔氏女,女容甚丽而产甚殷。由是衣裘服禦,日已华侈,明年,举进士,登甲科,解褐授校书郎,应制举,授渭南县尉,迁监察禦史起居舍人,为制诰。三年即真。出典同州,寻转陕州。生好土功,自陕西开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赖之,立碑颂德。迁汴洲岭南道采记使,入京为京兆尹。是时神武皇帝方事夷秋,吐蕃新诺罗、龙莽布攻陷爪沙,节度使王君夐新被叙投河隍战恐(明抄本新被叙投河隍战恐八字作与之战于河隍败绩),帝思将帅之任,遂除生禦史中丞河西陇右节度使,大破戎虏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防要害,北边赖之,以石征功焉,归朝策勋,恩礼极崇,转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物望清重,群情翕习,大为当时宰相所忌,以飞语中之,贬端州刺史,三年征还,除户部尚书。未几,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萧令嵩、裴侍中光庭同掌大政,十年,嘉谋密命,一日三接,献替启沃,号为贤相。同列者害之,遂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下狱,府吏引徒至其门,追之甚急,生惶骇不测。注其妻子曰:「吾家本山东,良田数顷,足以禦寒馁,何苦求禄,而今及此,思复衣短裘,乘青驹,行邯郸道中,不可得也。」引刀欲自裁,其妻救之得免。共罪者皆死,生独有中人保护,得减死论,出授欢牧。数岁,帝知其冤,复起为中书令,封赵国公,恩旨殊渥,备极一时。生有五子。僔、倜,俭、位、倚。僔为考功员外,俭为侍御史,位为太常丞,季子倚最贤。年二十四,为右补阙。其姻媾皆天下望族。有孙十馀人,凡两窜岭表,再登台铉,出入中外。回翔台阁,三十馀年间,崇盛赫奕,一时无比。末节颇奢荡,好逸乐,后庭声色皆第一。前后赐良田甲第,佳人名马,不可胜数。后年渐老,屡乞骸骨,不许,及病,中人候望,接踵于路,名医上药毕至焉。将终,上疏曰:「臣本山东书生,以田圃为娱,偶逢圣运,得到官序。过蒙荣奖,特受鸿私,出拥旄钺,入升鼎辅,周旋中外,绵历岁年,有忝恩造,无裨圣化。负乘致寇,履薄战竟,日极一日,不知老之将至。今年逾八十,位历三公,钟漏并歇,筋骸俱弊,弥留沉困,殆将溘尽。顾无诚效,上答休明,空负深恩。永辞圣代,无任感恋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诏曰:「卿以俊德,作馀元辅,出雄藩坦,入赞缉熙,升平二纪,实卿是赖。比因疾累,日谓痊除,岂遽沉顿,良深悯默,今遣骠骑大将军高力士就第候省,其勉加针灸,为馀自爱,燕冀无妄,期丁有喜。」其夕卒。卢生欠伸而寤。见方偃于邸中,顾吕翁在傍,主人蒸黄粱尚未熟,触类如故,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耶。」翁笑谓曰:「人世之事,亦犹是矣。」生然之(明抄本然之作默然)。良久谢曰:「夫宠辱之数,得丧之理,生死之情,尽知之矣。此先生所以窒吾欲也,敢不受教。」再拜而去。
典故
两分青镜
 
分圆镜
  
半分鸾影
  
宝镜离合
 
徐家镜
 
徐郎离镜
 
新官向旧官啼
  
乐昌菱花缺
 
乐昌镜
 
乐昌风流
 
乐镜
  
破镜徐郎
  
破鉴徐狼
 
破鸾慵舞
 
旧官与新官
 
菱花一半寻高价
 
菱花半鞭
 
菱花扑碎
 
菱花缺
   
镜盟
   
鸾光两破
 
鸾鉴分收

相关人物
徐德言
 
乐昌公主
 
陈氏


《本事诗·情感》
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傥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仍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闻者无不感叹。仍与德言、陈氏偕饮,令陈氏为诗,曰:「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遂与德言归江南,竟以终老。

简释

半镜:喻夫妻失散、分离。唐韩偓《代小玉家为蕃骑所虏后寄故事贤裴公相国》:“折钗伴妾埋青家,半镜随郎葬杜邮。”


例句

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馀血。 元稹 古诀绝词

红儿若向隋朝见,破镜无因更重寻。 罗虬 比红儿诗

折钗伴妾埋青冢,半镜随郎葬杜邮。 韩偓 代小玉家为蕃骑所虏后寄故集贤裴公相国

亏蟾便是陈宫镜,莫吐清光照别离。 黄滔 别后

典故 
佩刀世三公
 
传家宝刀
 
吕刀
 
吕虔佩刀
  
宰相刀
 
宝刀世载
 
宝刀赠
 
尚书佩刀
 
玉祥得佩刀
 
王祥贻刀
 
虔收宰相刀
 
识佩刀
 
贻佩刀
  
重佩刀

相关人物
吕虔
 
王祥
 
王览

参考典故
王祥


《晋书》卷三十三〈王祥列传·(弟)王览〉~99~
初,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谓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祥临薨,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矣。
《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刀〉~083~
《晋中兴书》曰:初魏徐州刺史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三公可服此刀。虔谓别驾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

例句

望有经纶钓,虔收宰相刀。 元稹 哭吕衡州六首

不愧宝刀赠,维怀琼树枝。 刘长卿 别陈留诸官

尝闻宝刀赠,今日奉琼琚。 孙逖 和崔司马登称心山封

竟与尚书佩,遥应天子提。 张九龄 赠沣阳韦明府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 李商隐 谢书

知君先负庙堂器,今日还须赠宝刀。 李白 赠华州王司士

王粲暂停笔,吕虔初佩刀。 杜牧 送苏协律从事振武

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

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 杜甫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谢朓出华省,王祥贻佩刀。 卢象 追凉历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乔木

吴中旧侣君先贵,曾忆王祥与佩刀。 许浑 李定言自殿院衔命归阙拜员外郎迁右史因寄

典故
一旦为龙
 
两剑
 
两龙剑
   
剑合延津
 
剑合双龙
 
剑埋狱底
 
剑埋丰城
 
剑埋龙壤
  
剑气射天
 
剑水二龙
 
剑津宝气
 
剑虹浮
 
剑跃双龙
 
剑闲夜冲星
 
剑龙辞延津
 
化龙
 
匣中孤剑
 
匣剑同处
 
匣龙双起
 
南斗龙光
 
合剑龙津
  
报张华
 
宝剑出
 
宝剑沉埋
 
宝剑冲牛斗
 
宝剑丰城寒
 
射斗光芒
 
射斗牛
 
射牛斗
 
干将冲牛射斗
 
干牛斗
 
延平
 
延平剑
 
延平双剑
  
延津龙去
 
张公龙剑
  
张雷识剑
 
张雷辨气
 
掘狱张雷
 
掘预藏剑
 
斗气埋长剑
 
斗牛光
 
斗牛光焰
 
斗冲剑气
 
斗间紫气
  
星斗见光气
  
星辰占宝剑
 
望牛斗
 
冲天剑
  
冲斗剑
 
冲星剑
 
为龙信息
 
牛斗气
 
牛斗空
 
牛斗紫气
 
牛斗变化
 
牛斗龙泉气
 
碧潭双剑
 
神光上斗牛
 
神光埋泉壤
 
神剑跃平津
 
神物化延平
 
神龙双剑
 
紫气剑一双
 
紫气干星
 
紫气辨斗牛
 
紫气飞空
 
腰间剑去
 
蛟龙子
 
冲斗剑
   
丰城埋没
 
丰城气
 
丰城双剑
 
丰城龙剑
 
丰狱剑
 
丰狱埋剑
 
酆狱气
 
金剑沉埋
 
双剑
 
双剑埋狱
 
双飞归延津
  
双龙剑
 
双龙斗牛气
 
雷令剑龙
 
雷剑
  
雷焕张华
 
雷焕掘剑
  
龙剑合延津
 
龙归剑杳
 
龙泉动牛斗
 
龙渊触牛斗

相关人物
干将
 
张华
 
莫邪
 
雷焕

参考典故
干将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列传〉~075~
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图也,惟华以为不然。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华曰:「君言得之。吾少时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当得宝剑佩之。斯言岂效与!」因问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曰:「欲屈君为宰,密共寻之,可乎?」焕许之。华大喜,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馀,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以南昌西山北岩下土以拭剑,光芒艳发。大盆盛水,置剑其上,视之者精芒炫目。遣使送一剑并土与华,留一自佩。或谓焕曰:「得两送一,张公岂可欺乎?」焕曰:「本朝将乱,张公当受其祸。此剑当系徐君墓树耳。灵异之物,终当化去,不永为人服也。」华得剑,宝爱之,常置坐侧。华以南昌土不如华阴赤土,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因以华阴土一斤致焕。焕更以拭剑,倍益精明。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华叹曰:「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华之博物多此类,不可详载焉。
《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剑〉~08~
《豫章记》曰:吴未亡。恒有紫气见牛斗之间。张华闻雷孔章妙达纬象。乃要宿。问天文。孔章曰。惟牛斗之间有异气。是宝物也。精在豫章丰城。张华遂以孔章为丰城令。至县。掘深二丈。得玉匣。长八尺。开之。得二剑。其夕斗牛气不复见。孔章乃留其一匣。而进之。剑至。光曜炜晔。焕若电发。后张华遇害。此剑飞入襄城水中。孔章临亡。戒其子。恒以剑自随。后其子为建安从事。经浅濑。剑忽于腰閒跃出。遂视。见二龙相随焉。

简释

丰城气:喻有声誉。才华。唐杨炯《和刘长庄答十九兄》:“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

丰城龙剑:指宝剑,或喻出类拔革之人及华美宝贵之物。金元好问《赠答平阳仇舜臣》:“沧海骊珠能几见,丰城龙剑不终藏。”

剑化:喻人去世。唐韩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之二:“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


例句

负户愁读书,剑光忿冲斗。 储光羲 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

牛斗之气,蓄于昆溪。 元希声 赠皇甫侍御赴都八首

幽匣狱底埋,神人水心守。本是稽泥淬,果非雷焕有。 元稹 说剑

剑气射云天,鼓声振原隰。 刘希夷 将军行

怪君近日文锋利,新向延平看剑来。 刘禹锡 洛中酬福建陈判官见赠

二星来不返,双剑没相随。 刘长卿 哭张员外继

竹在晓烟孤凤去,剑荒秋水一龙沉。 周朴 哭李端

双魂终会合,两剑遂蜿蜒。 孟简 咏欧阳行周事

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孟郊 悼亡

埋剑谁识气,匣弦日生尘。 孟郊 赠李观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宋之问 送杜审言

气有冲天剑,星无犯斗槎。 宋之问 鲁忠王挽词三首

蒿里埋双剑,松门闭万春。 岑参 河西太守杜公挽歌四首

遽闻伤别剑,忽复叹藏舟。 岑参 韩员外夫人清河县君崔氏挽歌二首之二

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 崔融 咏宝剑

尚如匣中剑,分形会同处。 张潮 襄阳行

自于南国同埋剑,谁向东门便挂冠。 李咸用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 李峤

蜀郡灵槎转,丰城宝剑新。 李峤

雷焕张华久已无,沉冤知向何人说。 李涉 与弟渤新罗剑歌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李白 古风之十六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李白 梁甫吟

自从星坼中台后,化作双龙去不归。 李群玉 宝剑

雷焕丰城掘剑池,年深事远迹依稀。 李群玉 宝剑

薛公龙泉姿,其气在斗牛。 李群玉 将之京国赠薛员外

半夜剑吹牛斗动,二年门掩雀罗愁。 李群玉 献王中丞(时有除拜)

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 杜牧 怀钟陵旧游四首

斗间紫气龙埋狱,天上洪炉帝铸颜。 杜牧 道一大尹存之庭美二学士简于圣明致霄汉皆与舍弟昔年还往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因成长句四韵呈上三君子

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 杜甫 可叹

蛟龙缠倚剑,鸾凤夹吹箫。 杜甫 哭王彭州抡

把臂开尊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 杜甫 相逢歌赠严二别驾

掘剑知埋狱,提刀见发硎。 杜甫 秦川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夜看丰城气,回首蛟龙池。 杜甫 咏怀二首

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 杜甫 重送刘十弟判官

斗间收紫气,台上挂清光。 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翠帷双卷出倾城,龙剑破匣霜月明。 柳宗元 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

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行看转牛斗,持此报张华。 杨炯 送丰城王少府

分鸾岂遐阻,别剑念相寻。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

向非张茂先,孰辨斗牛光。 权德舆 丰城剑池驿感题

延平一旦为龙处,看取风云布九州。 汪遵 延平津

孤负平生剑,空怜射斗光。 沈亚之 答殷尧藩赠罢泾源记室

剑埋狱底谁深掘,松偃霜中尽冷看。 白居易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杜陵书积蠹,丰狱剑生苔。 白居易 酬卢秘书二十韵

萧散弓惊雁,分飞剑化龙。 白居易 重寄

淬之几堕前池水,焉知不是蛟龙子。 卢纶 难绾刀子歌

不知雷氏剑,何处更冲天。 卢骈 题青龙精舍

双剑曾埋狱,司空问斗牛。 窦常 求自试

埋没剑中生紫气,尘埃瑟上动清商。 窦庠 酬谢幸卿二十五兄俯赠辄敢书情

双剑变成龙化去,两溪相并水归南。 窦巩 题剑津

恩重匣中孤剑在,梦余江畔数峰青。 罗隐 春日忆湖南旧游寄卢校书

延平有风雨,从此是腾骧。 罗隐 送沈光侍御赴职闽中

发硎思剸玉,投水化为龙。 裴夷直 观淬龙泉剑

三尺握中铁,气冲星斗牛。 贾岛 代边将

良乐知骐骥,张雷验镆铘。 贾岛 寄令狐绹相公

自怜非剑气,空向斗牛星。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

剑埋龙守壤,石卧虎司碑。 陈元光 太母魏氏半径题石

宝剑终应出,骊珠会见珍。 陈子昂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

但埋酆狱气,未发爨桐音。 韦庄 同旧韵

不应双剑气,长在斗牛傍。 韦庄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十韵

成丹始见金无滓,冲斗方知剑有神。 韦庄 题安定张使君

直应宣室还三接,未必丰城便陆沉。 韩偓 奉和峡州孙舍人肇荆南重围中寄诸朝士二篇时李常侍洵严谏议龟李起居殷衡李郎中冉皆有继和馀久有是债今至湖南方暇牵课

斗间紫气分明后,擘地成川看化龙。 韩偓 宝剑

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 韩愈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

雷焕掘宝剑,冤氛消斗牛。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双剑来时合,孤桐去日凋。 顾况 晋公魏国夫人柳氏挽歌

讵怜冲斗气,犹向匣中鸣。 骆宾王 和李明府

有气还冲斗,无时会凿坏。 骆宾王 幽絷书情通简知己

雷令剑龙知去未,虎夷云鹤亦来无。 鲍溶 寄福州从事殷尧藩

典故
仲尼穷
 
伤凤麟
  
伤麟叹凤
 
吾道穷
 
嗟麟泣
 
叹凤嗟麟
 
宣尼掩袂
 
宣尼袂
 
悲麟
  
抱麟
 
泣西狩
  
泣麟嗟凤
 
泣麟老人
  
荻麟
 
西狩麟
 
道将穷
  
鲁获麟
 
鲁麟绝
 
麟何来哉
 
麟穷
  
麟终
 
麟绝
 
麟荻
 
麟茎
 
麟非其时
  
麟凤悲歌

相关人物
孔子
 
鲁哀公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二十八〈哀公十四年〉~355~
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兽也。然则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则微者也。曷为以狩言之。大之也。曷为大之。为获麟大之也。曷为为获麟大之。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何以终乎哀十四年。曰。备矣。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
《孔子家语》卷四〈辩物〉~42~
叔孙氏之车士曰子锄商,采薪于大野,获麟焉,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于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麇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害,吾是以伤焉。」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
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今麟出非其时,虚其应而失其归,此圣人所以为感也。绝笔于「获麟」之一句者,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也。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及西狩见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麟者,太平之兽,圣人之类也。时得而死,此天亦告夫子将殁之證,故云尔。」

简释

悲麟:指感叹生不逢时。唐李商隐《失题》:“斯文虚梦鸟,吾道欲悲麟。”

麟笔:指著作。宋陆游《小轩》:“麟笔残功成水品,蛇图余思入棋枰。”


例句

偶持麟笔侍金闺,梦想三年在故溪。 吴融 送弟东归

夫子亦如盲,所以空泣麟。 孟郊 寄张籍

骥不骤进,麟何来哉。 李白 上崔相百忧章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此诗。萧土赞云是伪作。)

二侯行事在方册,泣麟老人终困厄。 李白 鞠歌行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李隆基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呜呼江夏姿,竟掩宣尼袂。 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豺遘哀登楚,麟伤泣象尼。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

不但时人惜,祗应吾道穷。 杜甫 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鸾凤有铩翮,先儒曾抱麟。 杜甫 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

旅泊吾道穷,衰年岁时倦。 杜甫 积草岭

攀龙与泣麟,哀乐不同尘。 卢纶 同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哭皇甫侍御曾

麟笔删金篆,龙绡荐玉编。 卢纶 和常舍人晚秋集贤院即事十二韵寄赠江南徐薛二侍郎

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之十八

鲁圣虚泣鳞,楚狂浪歌凤。 鲍溶 寓兴

乐矣贤颜子,穷乎圣仲尼。 齐己 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

《漢語大詞典》:梦白鸡(夢白雞)
晋书·谢安传:“昔 桓温 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 温 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 温 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后因以“梦白鸡”为人死的预兆。 宋 杨万里 《虞丞相挽词》之二:“已矣归黄壤,伤哉梦白鸡。”
分類:为人预兆
《漢語大詞典》:白鸡梦(白雞夢)
见“ 白鸡之梦 ”。
《漢語大詞典》:白鸡之梦(白雞之夢)
晋书·谢安传:“﹝ 安 ﹞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悵然谓所亲曰:‘昔 桓温 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 温 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 温 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寻薨,时年六十六。”后用以泛指不祥之兆。 唐 李德裕 《怀崧楼记》:“洎 太和 己丑岁,復接旧老,同升台阶,或纔叹止舆,已协白鸡之梦;或未闻税驾,遽有黄犬之悲。向之荣华,可以悽愴。”亦省作“ 白鸡梦 ”。 唐 李白 《东山吟》:“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懽。”
分類:不祥之兆
《漢語大詞典》:谢公扶病(謝公扶病)
谓不能隐居,未遂素志。典出晋书·谢安传:“ 安 虽受朝寄,然 东山 之志始末不渝,每形於言色。及镇 新城 ,尽室而行,造汎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 江 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篤。” 金 元好问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曲之二:“ 谢公 扶病, 羊曇 挥涕,一醉都休。”
分類:隐居素志
《漢語大詞典》:鸡梦(雞夢)
晋书·谢安传:“﹝ 谢安 ﹞雅志未就,遂遇疾篤……因悵然谓所亲曰:‘昔 桓温 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 温 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 温 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后以鸡梦指死亡之兆。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予衰极今岁,儻与鸡梦协。”
分類:
《國語辭典》:白莲社(白蓮社)  拼音:bái lián shè
一种佛教团体。晋高僧慧远在庐山虎溪东林寺与慧永、慧持及名儒刘遗民等共结白莲社,立弥陀像,同修西方净土业。因寺院有池栽植白莲,故称为「白莲社」。简称为「莲社」。
《漢語大詞典》:远公社(遠公社)
晋 慧远法师 于 庐山 东林寺 结白莲社,又名远公社。 宋 刘克庄 《风流子·白莲》词:“记 茂叔 溪头,深衣听讲,远公社里,素衲安禪。” 清 钱谦益 《甲子秋北上渡淮寄里中游好》诗之二:“逃禪定入远公社,乞食还过 漂母祠 。”
《國語辭典》:白眉  拼音:bái méi
1.白色的眉毛。《封神演义》第三回:「见一将面如锅底,海下赤髯,两道白眉,眼如金铃。」
2.指三国时马良。马良其眉中有白毛,故称。又因马良兄弟五人并有才名,而马良最为杰出,后也称众人中较优秀杰出的人才。唐。李白〈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诗:「季父有英风,白眉超常伦。」《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先生大才,又是尊府白眉,今日幸会,一切要求指教。」
《漢語大詞典》:冯公老(馮公老)
亦作“ 冯唐易老 ”。 唐 陈子昂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诗:“未及 冯公 老,何惊 孺子 贫。”
《漢語大詞典》:冯唐已老(馮唐已老)
同“ 冯唐易老 ”。
《國語辭典》:冯唐易老(馮唐易老)  拼音:féng táng yì lǎo
汉冯唐身历三朝,老尚为郎,至武帝时,举为贤良,已九十馀岁,老不能为官。亦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唐。王勃 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漢語大詞典》:冯唐白首(馮唐白首)
同“ 冯唐易老 ”。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下》:“以 孝文 之明也,本朝之治,百寮之贤,而 贾谊 见逐, 张释之 十年不见省用, 冯唐 白首,屈於郎署,岂不惜哉!” 宋 晁补之 《引驾行·永嘉郡君生日》词:“庆 孟光 齐眉, 冯唐 白首,镇同欢笑。”
《漢語大詞典》:冯唐老(馮唐老)
见“ 冯唐易老 ”。
《國語辭典》:冯唐易老(馮唐易老)  拼音:féng táng yì lǎo
汉冯唐身历三朝,老尚为郎,至武帝时,举为贤良,已九十馀岁,老不能为官。亦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唐。王勃 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漢語大詞典》:冯唐头白(馮唐頭白)
同“ 冯唐易老 ”。 明 汪广洋 《登南海驿楼》诗:“ 冯唐 头白偏多感,倚遍天南百尺楼。”
《漢語大詞典》:白兔公
见“ 白兔公子 ”。
《漢語大詞典》:白兔公子
仙人名。相传为 彭祖 之弟子。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又 彭祖 之弟子 青衣乌公 …… 白兔公子 、 离娄公 、 太足君 、 高丘子 不肯来,七八人皆歷数百岁,在 殷 而各仙去。”亦省作“ 白兔公 ”。 唐 韩翃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旧事仙人 白兔公 ,掉头归去又乘风。”
《漢語大詞典》:猿公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 有处女出於 南林 ,国人称善…… 越王 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处女将北见於王,道逢一翁,自称曰 袁公 ,问於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唯公试之。’於是 袁公 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桥,末堕地,女即捷末, 袁公 则飞上树,变为白猿。”后以“猿公”指剑术高明的隐者。 唐 李贺 《南园》诗之七:“见买 若耶溪 水剑,明朝归去事 猿公 。” 清 陈维嵩 《夜游宫·秋怀》词:“齷齪谁能耐,总一笑浮云,睚眦独去,为佣学无赖。圮桥边,有 猿公 ,期我在。”
《國語辭典》:白猿  拼音:bái yuán
白色的猿猴。如:「游客一靠近栅栏,园中的白猿马上伸出手来讨食。」《晋书。卷五五。列传。张载》:「白猿玄豹,藏于棂槛,何以知其接垂条于千仞也?」
分類:白毛
《漢語大詞典》:白猿公
传说古代善剑术的人。事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处女将北见於王,道逢一翁自称曰 袁公 ,问於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於是 袁公 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桥未堕地,女即捷末, 袁公 则飞上树变为白猿。” 唐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少年学剑术,凌轢 白猿公 。”亦作“ 白猿翁 ”。 唐 杜牧 《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授符 黄石老 ,学剑 白猿翁 。”
分類:剑术
《漢語大詞典》:白猿公
传说古代善剑术的人。事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处女将北见於王,道逢一翁自称曰 袁公 ,问於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於是 袁公 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桥未堕地,女即捷末, 袁公 则飞上树变为白猿。” 唐 李白 《结客少年场行》:“少年学剑术,凌轢 白猿公 。”亦作“ 白猿翁 ”。 唐 杜牧 《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授符 黄石老 ,学剑 白猿翁 。”
分類:剑术
《漢語大詞典》:越处子(越處子)
即 越女 。 唐 李白 《舞曲歌辞·东海有勇妇》:“学剑 越处子 ,超腾若流星。”参见“ 越女 ”。
《國語辭典》:越女  拼音:yuè nǚ
1.越有处女,精剑术,国人称善。越王句践谋复吴仇,乃聘女问剑戟之术。女将见王,道逢老翁自号袁公,试女剑术,袁公不能敌,后变为白猿而去。既见王,王加女号为「越女」,使教军士。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句践阴谋外传》。
2.越国的美女。《史记。卷四○。楚世家》:「左抱郑姬,右抱越女。」
3.泛指一般的美女。唐。张籍 酬朱庆馀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國語辭典》:吕公枕(呂公枕)  拼音:lǚ gōng zhěn
吕洞宾在邯郸道上授给卢生的枕头。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后用来比喻人生荣华如梦。元。萨都剌〈鹦鹉曲题杨妃绣枕〉:「繁华一梦人不知,万事邯郸吕公枕。」
《國語辭典》:黄粱梦(黃粱夢)  拼音:huáng liáng mèng
1.卢生在邯郸旅店遇道士吕翁,卢生自叹穷困,吕翁便取出青瓷枕,让卢生枕著睡觉,这时店主人正在蒸黄粱。当卢生从享尽荣华富贵的梦境中醒来,黄粱却尚未蒸熟。见《太平广记。卷八二。吕翁》。比喻富贵荣华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亦比喻欲望落空。《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大唐咸通中应进士举,游长安酒肆,遇正阳子钟离先生,点破了黄粱梦,知宦途不足恋,遂求度世之术。」也作「梦觉黄粱」、「梦熟黄粱」、「黄粱一梦」、「一枕黄粱」。
2.杂剧名。元马致远撰。取唐代沈既济《枕中记》故事敷演而成。演吕洞宾感黄粱梦境,叹人世虚幻的故事。
《漢語大詞典》:枕中梦(枕中夢)
唐 沈既济 《枕中记》载, 卢生 宿 邯郸 旅舍,遇道人授以枕,入梦,历数十年富贵荣华,子孙满堂。及醒,依旧孑然一身。后因以“枕中梦”比喻富贵荣华皆虚幻之事,转眼成空。 宋 陆游 《阆中作》诗:“俱是 邯郸 枕中梦,坠鞭不用忆京华。”参见“ 黄粱梦 ”。
《國語辭典》:黄粱梦(黃粱夢)  拼音:huáng liáng mèng
1.卢生在邯郸旅店遇道士吕翁,卢生自叹穷困,吕翁便取出青瓷枕,让卢生枕著睡觉,这时店主人正在蒸黄粱。当卢生从享尽荣华富贵的梦境中醒来,黄粱却尚未蒸熟。见《太平广记。卷八二。吕翁》。比喻富贵荣华如梦一般,短促而虚幻;亦比喻欲望落空。《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大唐咸通中应进士举,游长安酒肆,遇正阳子钟离先生,点破了黄粱梦,知宦途不足恋,遂求度世之术。」也作「梦觉黄粱」、「梦熟黄粱」、「黄粱一梦」、「一枕黄粱」。
2.杂剧名。元马致远撰。取唐代沈既济《枕中记》故事敷演而成。演吕洞宾感黄粱梦境,叹人世虚幻的故事。
《國語辭典》:邯郸梦(邯鄲夢)  拼音:hán dān mèng
传奇名。明汤显祖依据唐人小说《枕中记》所编写。演唐代卢生在邯郸遇吕洞宾的事。为玉茗堂四梦之一。也称为《邯郸记》。
《漢語大詞典》:邯郸枕(邯鄲枕)
唐 沈既济 枕中记载: 卢生 于 邯郸 客店中遇道士 吕翁 ,翁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瓷,而窍其两端。生就枕入梦,历尽人间富贵荣华。梦醒,店主蒸黄粱未熟。后因以“邯郸枕”喻虚幻之事。 宋 苏轼 《送安节》诗:“一杯归诵此,万事 邯郸 枕。” 金 元好问 《送杜招抚归西山》诗:“ 邯郸 枕上人初觉,《秋水篇》中物已齐。”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入梦》:“愁中欲借 邯郸 枕,悽惻神鷄不可听。”
《漢語大詞典》:邯郸道(邯鄲道)
比喻虚幻之路。 宋 王安石 《渔家傲》词:“贪梦好,茫然忘却 邯郸 道。”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则他那经营处,恨不的佔尽了利名场,全不想到头时,刚落得个 邯郸 道。” 元 张可久 《清江引·丹房早起》曲:“翠蓬一壶天地小,又是 邯郸 道。” 张恭 《狱中口占》:“似闻昨日 邯郸 道,最是 卢生 未得閒。”参见“ 邯郸梦 ”。
分類:虚幻
《國語辭典》:邯郸梦(邯鄲夢)  拼音:hán dān mèng
传奇名。明汤显祖依据唐人小说《枕中记》所编写。演唐代卢生在邯郸遇吕洞宾的事。为玉茗堂四梦之一。也称为《邯郸记》。
《漢語大詞典》:分镜(分鏡)
喻夫妻离异。 明 高明 《琵琶记·南浦嘱别》:“懊恨别离轻,悲岂断絃,愁非分镜,只虑高堂,风烛不定。”参见“ 分鞋破镜 ”。
分類:离异夫妇
《漢語大詞典》:分鞋破镜(分鞋破鏡)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载, 南朝 陈 徐德言 娶 陈后主 妹 乐昌公主 为妻,公主有才貌。 陈 亡之际, 德言 料不能夫妻相守,于是破一镜,夫妻各执一半,相约日后合镜相会,又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贤妻致贵载, 宋 程鹏举 被虏于 张万户 家为奴,娶 张 所虏宦家女某氏为妻。妻见 程 才貌不凡,非久居人后者,屡劝 程 逃亡。 程 疑妻受 张 所使试探自己,即以告 张 ,妻因此被 张 赶出。妻临行,脱绣鞋一只换 程 鞋一只,期望日后执此相见。后因以“分鞋破镜”喻夫妻分离。 明 高瑞南 《黄莺儿·代妓谢双送别瀑泉王孙》曲:“生平此身,知心是君,相逢莫作寻常论,意儿真。分鞋破镜,怜取眼前人。”参阅 明 董应翰 《易鞋记》《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参见“ 破镜重圆 ”。
《漢語大詞典》:半镜(半鏡)
半片破镜。 南朝 陈 太子舍人 徐德言 娶后主 叔宝 之妹 乐昌公主 ,时 陈 政方乱, 德言 知不相保,乃破镜与妻各执其半,约他年正月望日卖于都市,冀得相见。后果如愿。见 唐 韦述 《两京新记》卷三。 唐 李商隐 《代越公房妓嘲徐公主》诗:“遽遣离琴怨,都由半镜明。”
《國語辭典》:乐昌破镜(樂昌破鏡)  拼音:lè chāng pò jìng
比喻夫妻因故分散。参见「破镜重圆」条。《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不幸箭穿驾手,刀中梢公,妾有乐昌破镜之忧。」
《漢語大詞典》:乐昌分镜(樂昌分鏡)
南朝 陈 将亡时,驸马 徐德言 与妻 乐昌公主 估计不能相保,因破铜镜各执其半,约于正月十五日售其破镜,俾取联系。 陈 亡,妻没入 杨素 家。及期, 徐 辗转依约至京,果访得售半镜者,夫妻卒得重聚。事见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后因以“乐昌分镜”比喻夫妻分离。 元 孙季昌 《端正好,四时怨别集杂剧名》套曲:“受寂寞似 越娘 背灯,恨别离如 乐昌 分镜。” 明 无名氏 《霞笺记·得笺窥认》:“咫尺天涯有如千丈,相思帐由他主张,须道 乐昌 分镜合 徐郎 。”《剪灯新话·联芳楼记》:“一旦事迹彰闻,恩情间阻,则 乐昌 之镜,或恐从此而遂分。”古今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妾有 乐昌 破镜之忧,汝兄被縲紲缠身之苦,为虏所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小时记父母为聘一女,但不知其姓氏……颇疑其 乐昌 之镜离而復合,但无显证耳。”
分類:驸马
《國語辭典》:破镜(破鏡)  拼音:pò jìng
1.打破镜子。《太平御览。卷七一七。服用部。镜引神异经》:「昔有夫妇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
2.被打破的镜子。如:「地上有破镜的碎片,走路时要小心。」
3.比喻夫妻分散或决裂。参见「破镜重圆」条。
4.比喻半月。汉。无名氏〈古绝句〉:「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5.镜,指古代武将胸前的护心镜。破镜指破禁开杀戒。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若有埋伏,一剑挥之两断。……我特来破镜。」
6.神话传说中的恶兽名。《汉书。卷二五。五行志上》:「古代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破镜,兽名,食父。……破镜如貙而虎眼。」
《國語辭典》:破镜重圆(破鏡重圓)  拼音:pò jìng chóng yuán
南朝陈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于战乱分散时各执半镜,作为他日相见的信物,后果因此得以相聚归合。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圆和好。《隋唐演义》第六六回:「如晦道:『就是徐德言,他的妻子就是我表姊乐昌公主。』无忌道:『哦,原来就是破镜重圆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破镜重圆,离而复合,固是好事。」也作「破镜重合」、「览镜归妻」、「金镜重圆」。
分類:太子舍人
《國語辭典》:破镜重圆(破鏡重圓)  拼音:pò jìng chóng yuán
南朝陈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于战乱分散时各执半镜,作为他日相见的信物,后果因此得以相聚归合。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圆和好。《隋唐演义》第六六回:「如晦道:『就是徐德言,他的妻子就是我表姊乐昌公主。』无忌道:『哦,原来就是破镜重圆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破镜重圆,离而复合,固是好事。」也作「破镜重合」、「览镜归妻」、「金镜重圆」。
分類:太子舍人
《漢語大詞典》:卖镜重圆(賣鏡重圓)
犹言破镜重圆。 南朝 陈 将亡,驸马 徐德言 与妻 乐昌公主 离散前,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以期再见。 德言 如期至京,“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 德言 遂出半镜相合,并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復 嫦娥 影,空留明月辉。”此时,公主已为 杨素 所得, 素 悉此事,遂使他们夫妻团圆。事见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 宋 刘辰翁 《莺啼序·赵宜可以余讥其韵苦心改为之复和之》词:“恨当时青云跌宕,天路断,险艰如许,便桥边卖镜重圆,断肠无数。”
分類:驸马
《漢語大詞典》:镜断(鏡斷)
比喻夫妻或恋人分离。 宋 吴潜 《蝶恋花·吴中赵园》词:“镜断釵分何处续,伤心芳草庭前緑。”参见“ 破镜 ”。
《國語辭典》:破镜(破鏡)  拼音:pò jìng
1.打破镜子。《太平御览。卷七一七。服用部。镜引神异经》:「昔有夫妇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
2.被打破的镜子。如:「地上有破镜的碎片,走路时要小心。」
3.比喻夫妻分散或决裂。参见「破镜重圆」条。
4.比喻半月。汉。无名氏〈古绝句〉:「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5.镜,指古代武将胸前的护心镜。破镜指破禁开杀戒。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若有埋伏,一剑挥之两断。……我特来破镜。」
6.神话传说中的恶兽名。《汉书。卷二五。五行志上》:「古代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破镜,兽名,食父。……破镜如貙而虎眼。」
《漢語大詞典》:镜破(鏡破)
比喻夫妻或恋人分离。 宋 赵令畤 《蝶恋花》词:“镜破人离何处问,路隔银河,岁会知犹近。”参见“ 破镜 ”。
《國語辭典》:破镜(破鏡)  拼音:pò jìng
1.打破镜子。《太平御览。卷七一七。服用部。镜引神异经》:「昔有夫妇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
2.被打破的镜子。如:「地上有破镜的碎片,走路时要小心。」
3.比喻夫妻分散或决裂。参见「破镜重圆」条。
4.比喻半月。汉。无名氏〈古绝句〉:「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5.镜,指古代武将胸前的护心镜。破镜指破禁开杀戒。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若有埋伏,一剑挥之两断。……我特来破镜。」
6.神话传说中的恶兽名。《汉书。卷二五。五行志上》:「古代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破镜,兽名,食父。……破镜如貙而虎眼。」
《漢語大詞典》:陈宫镜(陳宫鏡)
南朝 陈后主 之妹 乐昌公主 与其夫太子舍人 徐德言 鉴于国将破不能相保,将一铜镜破作两半,人执其半,约他年正月望日卖于都市,冀得相见。后 陈 亡,妻果没入 杨素 家, 德言 依期至京,果以镜访得其妻。 素 知之,即召 德言 ,还其妻,夫妻得以团圆。闻者无不感叹。见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后因以“陈宫镜”指借以重新团圆的破镜。 唐 黄滔 《别后》诗:“梦里相逢无后期,烟中解珮查何之。亏蟾便是 陈 宫镜,莫吐清光照别离。”参见“ 破镜重圆 ”。
《國語辭典》:破镜重圆(破鏡重圓)  拼音:pò jìng chóng yuán
南朝陈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于战乱分散时各执半镜,作为他日相见的信物,后果因此得以相聚归合。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圆和好。《隋唐演义》第六六回:「如晦道:『就是徐德言,他的妻子就是我表姊乐昌公主。』无忌道:『哦,原来就是破镜重圆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破镜重圆,离而复合,固是好事。」也作「破镜重合」、「览镜归妻」、「金镜重圆」。
分類:太子舍人
《國語辭典》:佩刀  拼音:pèi dāo
1.系佩在腰间的刀。如:「空军仪队指挥的佩刀相当精致。」
2.将刀佩戴在腰间。如:「英国皇家侍卫左腰佩刀,英姿挺拔。」
《漢語大詞典》:吕虔刀
三国 魏 刺史 吕虔 有一宝刀,铸工相之,以为必三公始可佩带。 虔 以赠 王祥 ; 祥 后位列三公。 祥 临终,复以刀授弟 王览 ; 览 后仕至大中大夫。事见晋书·王览传。后遂以“吕虔刀”为宝刀之美称。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前军 苏武 节,左将 吕虔 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天下军储一线漕,无能空佩 吕虔 刀。”
分類:刺史宝刀
《漢語大詞典》:赠宝刀(贈寶刀)
见“ 赠刀 ”。
《漢語大詞典》:赠刀(贈刀)
晋书·王览传:“初, 吕虔 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 虔 谓 祥 ( 王祥 )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 祥 固辞,强之乃受。 祥 临薨,以刀授 览 ( 祥 弟 王览 )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 览 后奕世多贤才,兴於 江 左矣。”后世因以“赠刀”为赞许别人堪负重任,前程远大之典。晋书·王导王悦等传赞:“ 恬 恂 踵德,副 吕虔 之赠刀。” 清 钱谦益 《〈王氏族谱〉序》:“耆老扶杖于乡国,英少彯缨于上都,彬彬乎,彧彧乎,赠刀之遗休,树槐之餘荫也。”亦作“ 赠宝刀 ”、“ 赠虔刀 ”。 唐 李白 《赠华州王司士》:“知君先负庙堂器,今日还须赠宝刀。” 明 张煌言 《马尔毓职方改署幕府骑兵参军未免牢落戏赠》:“国破兰香已半消,侯门谁復赠 虔 刀。”
《漢語大詞典》:别剑(别劍)
喻夫妻生离死别。语本 南朝 宋 鲍照 《赠故人马子乔》之六:“双剑将别离,先在匣中鸣。烟雨交将夕,从此遂分形。雌沉 吴 江里,雄飞入 楚 城。 吴 江深无底, 楚 闕有崇扃。一为天地别,岂直限幽明?”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谓, 楚 人 干将 、 莫邪 曾造雌雄之剑。 唐 岑参 《韩员外夫人清河县君崔氏挽歌》之二:“遽闻伤别剑,忽復嘆藏舟。” 唐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诗:“分鸞岂遐阻,别剑念相寻。”
分類:夫妇
《國語辭典》:剑化(劍化)  拼音:jiàn huà
晋时张华命雷焕于丰城掘得龙泉、太阿双剑,华与焕各佩一把,二人死后,剑堕入水中,化为二龙的故事。见《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后比喻各从其类。唐。韩愈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之二:「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
《國語辭典》:剑气(劍氣)  拼音:jiàn qì
1.宝剑的精光。如:「剑气冲霄」。《聊斋志异。卷二。聂小倩》:「女曰:『室有剑气畏人。向道途之不奉见者,良以此故。』」
2.比喻人的才华和才气。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剑气凌云,而屈迹万夫之下。」唐。钱起 江行无题诗一○○首之八三:「自怜非剑气,空向斗牛星。」
《漢語大詞典》:埋剑(埋劍)
晋书·张华传载, 张华 时见有紫气映射于斗牛二宿之间,邀 雷焕 共议,以为系宝剑之光上冲所致,当在 豫章 丰城 ,因命 雷 为 丰城 令访察其物。 焕 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馀,果得龙泉、太阿二宝剑。后以“埋剑”喻被埋没或不得彰显。 唐 沈佺期 《移禁司刑》诗:“埋剑谁当辨,偷金以自诬。” 唐 杜甫 《秦州见敕目除薛三璩毕四曜兼述索居》诗:“掘狱知埋剑,提刀见发硎。”分门集注引 梅尧臣 注:“喻 薛 毕 二子几年埋没,今始奋发。”
《漢語大詞典》:延津剑(延津劍)
亦称“ 延津宝剑 ”。 指 龙泉 、 太阿 两剑。 明 陈所闻 《金落索·代王皖城答》曲:“遭逢不让 延津 剑,弃掷休如緑綺絃。”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奇逢旧侣》:“ 延津 宝剑看重会, 合浦 明珠喜再逢。”参见“ 延平津 ”。
分類:龙泉太阿
《漢語大詞典》:延平津
古代津渡名。 晋 时属 延平县 (今 福建省 南平市 东南),故称。据《晋书·张华传》载, 丰城 令 雷焕 得 龙泉 、 太阿 两剑,以其一与 张华 。后 华 被诛,剑即失其所在。 雷焕 死,其子持剑行经 延平津 ,剑忽跃出堕水。使人入水取之,但见两龙蟠萦,波浪惊沸。剑亦从此亡去。 唐 黄滔 《浙幕李端公泛建溪》诗:“更爱 延平津 上过,一双神剑是龙鳞。” 金 元好问 《换得云台帖喜而赋诗》:“世间曾有 华陀 帖,神物已化 延平津 。”参见“ 延津 ”。
《漢語大詞典》:张雷(張雷)
晋 张华 、 雷焕 的并称。传说二人据天象在 丰城 掘得宝剑龙泉、太阿。 唐 白居易 《闻李尚书拜相寄贺微之》诗:“ 夔 禼 定求才济世, 张 雷 应辩气衝天。” 唐 贾岛 《寄令狐綯相公》诗:“ 良 乐 知麒驥, 张 雷 验鏌鎁。”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吴叔永尚书和余旧作再答》词:“便烦问讯 张雷 ,甚斗宿无光剑不回。”参见“ 丰城剑气 ”。
《國語辭典》:丰城剑气(豐城劍氣)  拼音:fēng chéng jiàn qì
比喻有宝物的地方,即有不平常的迹象。参见「丰城贯斗」条。
《漢語大詞典》:星剑(星劍)
宝剑。 唐 杜甫 《暝》诗:“正枕当星剑,收书动玉琴。” 唐 杜牧 《和宣州沉大夫登北楼书怀》:“兵符严重辞金马,星剑光芒射斗牛。”
分類:宝剑
《漢語大詞典》:星辰剑(星辰劍)
泛指宝剑。典出 晋 张华 望斗牛间紫气掘狱屋基得剑事。见晋书·张华传。 唐 杜甫 《偶题》诗:“鬱鬱星辰剑,苍苍雷雨池。”
《漢語大詞典》:冲斗(衝斗)
晋 司空 张华 ,望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问之道术家 雷焕 。 焕 谓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其地当在 豫章丰城 间。因补 焕 为 丰城 令,掘地果得龙泉、太阿两宝剑。见晋书·张华传。后因以“衝斗”比喻人的志气超迈或才华英发。 唐 骆宾王 《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有气还衝斗,无时会凿坏。” 唐 刘禹锡 《望赋》:“谅衝斗兮谁见,伊戴盆兮何望。” 宋 王禹偁 《赋得南山行送冯中允之辛谷冶按狱》诗:“是何 屈子 不知己,衝斗太阿教补履。”
《漢語大詞典》:丰剑(豐劍)
见“ 丰城剑 ”。
《漢語大詞典》:丰城剑(豐城劍)
晋书·张华传谓 吴 灭 晋 兴之际,天空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张华 闻 雷焕 妙达纬象,乃邀与共观天文。 焕 曰:“斗牛之间颇有异气”,是“寳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并谓剑在 豫章 丰城 。 华 即补 焕 为 丰城 令,“ 焕 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復见焉。”后世诗文用“丰城剑”赞美杰出人才,或谓杰出人才有待识者发现。 宋 叶适 《送孙伟夫》诗:“远寻 丰城 剑,虚负 歷山 月;发嫌梅柳催,到恨桃杏歇。” 元 柳贯 《送董侍御由江右赴南台》诗:“荧光下合 丰城 剑,紫气中悬执法星。” 清 孙枝蔚 《赠魏生》诗:“才华顺似 丰城 剑,和气当如春草轩。”亦省作“ 丰剑 ”。 唐 杜甫 《重送刘十弟判官》:“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经过辨 丰 剑,意气逐 吴 鉤。”
《漢語大詞典》:丰城剑(豐城劍)
晋书·张华传谓 吴 灭 晋 兴之际,天空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张华 闻 雷焕 妙达纬象,乃邀与共观天文。 焕 曰:“斗牛之间颇有异气”,是“寳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并谓剑在 豫章 丰城 。 华 即补 焕 为 丰城 令,“ 焕 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復见焉。”后世诗文用“丰城剑”赞美杰出人才,或谓杰出人才有待识者发现。 宋 叶适 《送孙伟夫》诗:“远寻 丰城 剑,虚负 歷山 月;发嫌梅柳催,到恨桃杏歇。” 元 柳贯 《送董侍御由江右赴南台》诗:“荧光下合 丰城 剑,紫气中悬执法星。” 清 孙枝蔚 《赠魏生》诗:“才华顺似 丰城 剑,和气当如春草轩。”亦省作“ 丰剑 ”。 唐 杜甫 《重送刘十弟判官》:“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经过辨 丰 剑,意气逐 吴 鉤。”
《漢語大詞典》:双龙(雙龍)
(1).两条龙。 北周 庾信 《贺传位于皇太子表》:“自当八风通,庆云聚,五老同游,三星运曜,岂直双龙再赐,九雉重飞而已哉。” 唐 李白 《玉真仙人词》:“清晨鸣天鼓,飆歘腾双龙。” 唐 李商隐 《九成宫》诗:“云随 夏后 双龙尾,风逐 周王 八马蹄。”
(2).称誉同时著名的两个人,多指兄弟。著名的有 东汉 许虔 、 许邵 , 南朝 梁 谢举 、 谢览 , 柳惔 、 柳悦 , 唐 乌承玼 、 乌承恩 等。晋书·陆云传:“矫翮南辞,翻栖火树;飞鳞北逝,卒委汤池。遂使穴碎双龙,巢倾两凤。”按,此指 陆机 、 陆云 。
(3).相传 晋 代 张华 见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推知 豫章 丰城 有宝剑。 张华 派 雷焕 到 丰城 ,掘狱屋基,得宝剑二把。 张华 和 雷焕 各得其一。后 张华 被诛,其剑顿失。 雷焕 卒, 雷焕 之子持剑行经 延平津 ,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下水取剑,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后以“双龙”用为宝剑之典。 唐 杜牧 《怀锺陵旧游》诗之二:“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 宋 司马光 《华星篇时视役河上寄郡中诸同舍》诗:“匣中夜半双龙吼,乃知神物不自藏。” 清 孙枝蔚 《遇张容庵话旧》诗:“匣里双龙在,人间猛虎愁。” 梁启超 《侠情记传奇·纬忧》:“昨夜双龙匣剑鸣,负汝汝难忍。”参阅晋书·张华传
《漢語大詞典》:雷氏剑(雷氏劍)
传说 三国 吴 未灭时,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及 吴 平,紫气愈明。 豫章 人 雷焕 妙达纬象,言紫气为 豫章 丰城 宝剑之精。尚书令 张华 即补 雷焕 为 丰城 令,密令寻之。 焕 至任,掘狱屋基,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紫气不复见。及 张华 、 雷焕 死,两剑化龙飞去。见晋书·张华传。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韦思恭》:“昔 葛陂 之竹,渔父之梭, 雷氏 之剑,尚皆为龙,安知此名山大镇,岂非龙潜其身耶!”
《漢語大詞典》:龙剑(龍劍,龍劒)
亦作“ 龙劒 ”。古有宝剑名龙渊、龙泉。后因称宝剑为“龙剑”。 晋 郭璞 《蚍蜉赋》:“虎賁比而不慑,龙劒挥而不恐。”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 晋 库走龙劒, 吴 宫伤燕雏。” 明 傅新德 《送郭青字参藩巴蜀》诗:“万里江湖龙剑合,一尊风雨 蓟门 分。”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诗之五:“匣中龙剑光,一鸣四壁静。” 柳亚子 《题〈张苍水集〉》诗之四:“ 延津 龙剑沉渊久,出匣依然百炼钢。”
《漢語大詞典》:伤麟(傷麟)
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 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 颜渊 死,子曰:‘噫,天丧予!’ 子路 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 孔子 曰:‘吾道穷矣!’”后以“伤麟”感叹不得其时,不能施行正道。 唐玄宗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诗:“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宋 范仲淹 《寄赠林逋处士》诗:“朝廷唯荐鶚,乡党不伤麟。” 周咏 《去国吟》:“伤麟嘆凤復奚为,摘瓜煮豆岂足悲。”参见“ 获麟 ”。
《漢語大詞典》:获麟(獲麟)
(1).指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猎获麒麟事。相传 孔子 作春秋至此而辍笔。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杜预 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 仲尼 伤 周 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脩中兴之教。絶笔於‘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希圣如有立,絶笔於获麟。”
(2).指 春秋 末期。史记·太史公自序:“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餘年,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絶。”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祖 通 ﹞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歷 秦 汉 至於 后魏 ,著纪年之书,谓之元经。”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一节:“独至获麟以后,迄於 秦始 ,实为 中国 社会变动最剧之时代。”
(3).指 汉武帝 太始 二年捕获白麟事。《汉书·武帝纪》:“往者( 太始 二年)朕郊见上帝,西登 陇首 ,获白麟以馈宗庙。”后汉书·班彪传:“ 孝武 之世,太史令 司马迁 ……据 楚 汉 列国时事,上自 黄帝 ,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
(4).喻指著作的绝笔。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智,余将养性养神,获麟於《金楼》之制。” 唐 唐彦谦 《吊方干处士》诗之一:“别号行鸣雁,遗编感获麟。”
《漢語大詞典》:感麟翁
指 孔子 。 宋 苏轼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当为 感麟翁 ,善恶分錙銖。”参见“ 感麟 ”。
分類:孔子
《漢語大詞典》:感麟
指 孔子 对获麟一事的感伤。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西狩获麟。 孔子 见而感伤,曰:“吾道穷矣!”乃因 鲁 史记作《春秋》。上起 鲁隐公 元年,下至获麟(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见《史记·孔子世家》。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故余以为感麟而作,作起获麟,则文止於所起,为得其实。”
《漢語大詞典》:泣麟
《公羊传·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 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又:“西狩获麟。 孔子 曰:‘吾道穷矣。’” 何休 注:“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类,时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没之徵,故云尔。”后以“泣麟”为哀叹悲泣世衰道穷之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昔者夫子閔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嘆凤,临衢而泣麟。” 宋 王禹偁 《酬赠田舍人》诗:“一车甘雨方建隼,万国淳风莫泣麟。” 清 钱谦益 《故南京国子监祭酒石门许公合葬墓志铭》:“ 瑶 之状公也,详其于人才国是消息存亡之故,瞻乌泣麟,有餘痛焉。”
《國語辭典》:绝麟(絕麟)  拼音:jué lín
孔子撰《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一句。麟为仁兽,圣王的象徵,孔子知道麟被捕后,感怀自己的理想抱负不得实现,因而绝笔。典出《左传。哀公十四年》晋。杜预。注。后比喻理想抱负不得实现,或表示不事著述,从此绝笔。宋。苏轼 东楼诗:「独栖高阁多辞客,为著新书未绝麟。」宋。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诗:「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
分類:著作
《漢語大詞典》:道穷(道窮)
犹言穷途末路。 宋 范镇 《长啸却胡骑赋》:“若 楚 军夜遁之时,闻歌於四面;殊 汉 将道穷之日,振臂而一呼。”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叹 马陵 之道穷,絶 龙城 之宵遁。”
《漢語大詞典》:麟笔(麟筆)
孔子 作春秋,绝笔于获麟,故称史官之笔为“麟笔”。 唐 王勃 《梓州元武县福会寺碑》:“考龙图而括运,抚麟笔以伤时。” 宋 陆游 《小轩》诗:“麟笔残功成水品,蛇图餘思入棋枰。” 章炳麟 《与人论国学书》:“史可私作,不嫌僭窃王章,上拟麟笔,独於《太玄》潜虚,谓其非分,适自相攻伐矣。”参见“ 麟史 ”。
《國語辭典》:麟史  拼音:lín shǐ
《春秋经》。唐。元稹 易家有归藏判:「穆姜遇艮,足徵麟史之文;尼父得坤,亦验归藏之首。」也称为「麟经」。
《國語辭典》:麟凤(麟鳳)  拼音:lín fèng
麟、凤为传说中的祥兽。后用以比喻贤圣或才识出众的人。汉。武帝 贤良诏:「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凤在郊薮,河洛出图书。」《元史。卷一八九。儒学列传一。同恕列传》:「自京还,家居十三年,缙绅望之若景星麟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