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五官 拼音:wǔ guān
1.人面目上的耳、目、口、鼻等器官的总称。如:「五官分明」、「五官清秀」。《荀子。正名》:「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无说。」
2.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韩非子。五蠹》:「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3.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4.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5.司历之官,自唐迄清皆置之。《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
6.秦、汉时的武职。为皇帝的侍从官。如秦汉时有五官、左、右中郎将,东汉时有五官侍郎、五官郎中诸官。
2.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韩非子。五蠹》:「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3.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4.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5.司历之官,自唐迄清皆置之。《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
6.秦、汉时的武职。为皇帝的侍从官。如秦汉时有五官、左、右中郎将,东汉时有五官侍郎、五官郎中诸官。
《國語辭典》:五道 拼音:wǔ dào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
《漢語大詞典》:五都
(1). 战国 齐 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战国策·燕策一》:“王( 齐宣王 )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 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 司马贞 索隐:“五都即 齐 也。按,临 淄 是五都之一也。”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 汉 以 洛阳 、 邯郸 、 临菑 、 宛 、 成都 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 、 邯郸 、 临甾 、 宛 、 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 三国 魏 以 长安 、 谯 、 许昌 、 邺 、 洛阳 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 许县 为 许昌县 ”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 长安 、 譙 、 许昌 、 鄴 、 洛阳 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 李善 注:“五都,五方之都。”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餼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 汉 以 洛阳 、 邯郸 、 临菑 、 宛 、 成都 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 、 邯郸 、 临甾 、 宛 、 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 三国 魏 以 长安 、 谯 、 许昌 、 邺 、 洛阳 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 许县 为 许昌县 ”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 长安 、 譙 、 许昌 、 鄴 、 洛阳 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 李善 注:“五都,五方之都。”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餼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漢語大詞典》:五时(五時)
(1).谓春、夏、季夏、秋、冬五个时令。泛指一年四季。《吕氏春秋·任地》:“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穫死。” 高诱 注:“五时,五行生杀之时也。” 陈奇猷 校释:“五时者,春、夏、秋、冬、季夏也。本书《十二纪》,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而於《季夏》之末别出中央土一节,是以木、火、金、水、土五行配属春、夏、秋、冬四季,即所谓五时也。”《隋书·王劭传》:“伏愿远遵先圣,於五时取五木以变火,用功甚少,救益方大。”
(2).佛教语。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槃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南朝 梁 刘孝标 《〈昭明太子集〉序》:“五时密教,月犹镜象;一乘妙旨,观若掌珠。” 清 龚自珍 《总正历代所译一切经》:“ 释迦 既没, 阿难 结集 释迦 一代五时之教。”
(2).佛教语。天台宗谓佛陀从成道至涅槃所说之法,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即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南朝 梁 刘孝标 《〈昭明太子集〉序》:“五时密教,月犹镜象;一乘妙旨,观若掌珠。” 清 龚自珍 《总正历代所译一切经》:“ 释迦 既没, 阿难 结集 释迦 一代五时之教。”
《漢語大詞典》:五位
(1).谓天数五和地数五。前者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后者为偶数,二、四、六、八、十。《易·繫辞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韩康伯 注:“天地之数各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高亨 注:“天数一、三、五、七、九,五位奇数相加,其和数为二十五。地数二、四、六、八、十,五位偶数相加,其和数为三十。”
(2).指岁、月、日、星、辰。《国语·周语下》:“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 韦昭 注:“五位,岁、月、日、星、辰也。”
(3).谓五行。《尚书大传》卷二:“维五位復建,辟厥沴。” 郑玄 注:“君失五事,则五行相沴,违其位。復立之者,当明其吉凶变异。”《汉书·五行志上》:“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云笈七籤》卷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为五位,三五和合,谓之八会。”参见“ 五行 ”。
(4).犹言五方。《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主运歌》:“五运五行御五位,五气相生顺令行。”注:“五位者,东、南、中、西、北也。”
(5).指五方之神。《汉书·扬雄传上》:“灵祇既乡,五位时叙。”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五位,五方之神。”《文选·班固〈东都赋〉》:“上帝宴饗,五位时序。” 李善 注:“《汉书》曰:‘天神之贵者 太一 ,其佐曰五帝。’《河图》曰:‘ 苍帝 神名 灵威仰 , 赤帝 神名 赤熛怒 , 黄帝 神名 含枢纽 , 白帝 神名 白招拒 , 黑帝 神名 汁光纪 。’”
(6).九五之位,指帝位。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陛下乘五位而出震,迎五帝以郊天。”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立天地人之极,而垂衣五位。”参见“ 九五 ”。
(7).土层较深的优质土壤。
(8).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种等级。《后汉书·朱穆传》:“天气鬱冒,五位四候连失正气,此互相明也。”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五位,谓侯、大夫、卿、公、辟。”
(9).指 宋 时 童贯 等五人为皇帝分工修建的宫室。《宣和遗事》前集:“ 蔡京 欲以宫室媚上,一日,召内侍 童贯 、 杨戬 、 曹详 、 何訢 、 蓝从熙 ,讽以禁中逼窄之状。五人听命……既有分地,因各出新意,故号‘五位’。五位既成,楼阁相望。”
(10).算术上的第五个数位。即个十百千万之万位。
(2).指岁、月、日、星、辰。《国语·周语下》:“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 韦昭 注:“五位,岁、月、日、星、辰也。”
(3).谓五行。《尚书大传》卷二:“维五位復建,辟厥沴。” 郑玄 注:“君失五事,则五行相沴,违其位。復立之者,当明其吉凶变异。”《汉书·五行志上》:“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云笈七籤》卷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为五位,三五和合,谓之八会。”参见“ 五行 ”。
(4).犹言五方。《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主运歌》:“五运五行御五位,五气相生顺令行。”注:“五位者,东、南、中、西、北也。”
(5).指五方之神。《汉书·扬雄传上》:“灵祇既乡,五位时叙。”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五位,五方之神。”《文选·班固〈东都赋〉》:“上帝宴饗,五位时序。” 李善 注:“《汉书》曰:‘天神之贵者 太一 ,其佐曰五帝。’《河图》曰:‘ 苍帝 神名 灵威仰 , 赤帝 神名 赤熛怒 , 黄帝 神名 含枢纽 , 白帝 神名 白招拒 , 黑帝 神名 汁光纪 。’”
(6).九五之位,指帝位。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陛下乘五位而出震,迎五帝以郊天。”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立天地人之极,而垂衣五位。”参见“ 九五 ”。
(7).土层较深的优质土壤。
(8).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种等级。《后汉书·朱穆传》:“天气鬱冒,五位四候连失正气,此互相明也。”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五位,谓侯、大夫、卿、公、辟。”
(9).指 宋 时 童贯 等五人为皇帝分工修建的宫室。《宣和遗事》前集:“ 蔡京 欲以宫室媚上,一日,召内侍 童贯 、 杨戬 、 曹详 、 何訢 、 蓝从熙 ,讽以禁中逼窄之状。五人听命……既有分地,因各出新意,故号‘五位’。五位既成,楼阁相望。”
(10).算术上的第五个数位。即个十百千万之万位。
《國語辭典》:五行 拼音:wǔ xíng
1.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视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五者相生相剋,使宇宙万物运行变化,形成各种现象。《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唐。孔颖达。正义:「播谓播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气于春夏秋冬之时也。」《孔子家语。卷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2.旧时以人的八字配合五行生剋推算命运。后借指命运。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也是我五行注定,八字安排。」《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谁不愿黄金屋?谁不愿千钟粟?算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3.仁、义、礼、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唐。杨倞。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2.旧时以人的八字配合五行生剋推算命运。后借指命运。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也是我五行注定,八字安排。」《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谁不愿黄金屋?谁不愿千钟粟?算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3.仁、义、礼、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唐。杨倞。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國語辭典》:五阴(五陰) 拼音:wǔ yīn
佛教用语。阴是堆、积聚的意思。佛教称构成人或其他众生的五堆成分为「五阴」。分别为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其中除色阴外,其馀皆属精神层面。色指组成身体的物质,受指感觉,想指意象、概念,行指意志,识指认识分别作用。由于每一种阴,都是由许多分子积聚而成,故称为「阴」。《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乐观五阴如怨贼。」也称为「五蕴」。
《漢語大詞典》:五公
(1).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西汉 张汤 、 杜周 、 萧望之 、 冯奉世 、 史丹 。《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李善 注:“公,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也。《汉书》曰:‘ 张汤 为御史大夫,徙 杜陵 ; 杜周 为御史大夫,徙 茂陵 ; 萧望之 为前将军,徙 杜陵 ; 冯奉世 为右将军,徙 杜陵 ; 史丹 为大将军,徙 杜陵 。’”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一说指 田蚡 、 张安世 、 朱博 、 平晏 、 韦赏 。见《后汉书·班固传》“七相五公” 李贤 注。
(2).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东汉 袁安 、子 敞 、孙 汤 、 汤 子 逢 、 逢 弟 隗 。 唐 刘禹锡 《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三:“五公碑尚在,今日亦同归。”
(3).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晋 葛旟 、 路秀 、 卫毅 、 刘真 、 韩泰 。《晋书·齐王冏传》:“封 葛旟 为 牟平公 , 路秀 小黄公 , 卫毅 阴平公 , 刘真 安乡公 , 韩泰 封丘公 ,号曰‘五公’,委以心膂。”
(4).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晋 王导 、 谢安 、 温峤 、 陶侃 、 谢玄 。见《南史·宋武帝纪》、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五公》。
(2).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东汉 袁安 、子 敞 、孙 汤 、 汤 子 逢 、 逢 弟 隗 。 唐 刘禹锡 《湖南观察使故相国袁公挽歌》之三:“五公碑尚在,今日亦同归。”
(3).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晋 葛旟 、 路秀 、 卫毅 、 刘真 、 韩泰 。《晋书·齐王冏传》:“封 葛旟 为 牟平公 , 路秀 小黄公 , 卫毅 阴平公 , 刘真 安乡公 , 韩泰 封丘公 ,号曰‘五公’,委以心膂。”
(4).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 晋 王导 、 谢安 、 温峤 、 陶侃 、 谢玄 。见《南史·宋武帝纪》、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