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正统(正統)  拼音:zhèng tǒng
1.君主时代,嫡系相承的系统。宋。陆游 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诗:「呜呼大厦倾,孰可任梁栋,愿公力起之,千载传正统。」
2.学术、政治、宗教等从创建以来一脉相传的嫡派。
3.明英宗年号(西元1436~1449)。
《漢語大詞典》:一法
(1).统一的法令。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观其盛者也。”
(2).指专一地行法。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3).越发;更加。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这个姑夫老人家,一法老的糊突了。”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一折:“那妇人老也小,止不过十七八岁,一法生得絶样的。”
(4).一种方法。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又一法,思其髮散以被身,一髮端,輒有一大星缀之。”《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右手开鍼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鍼空也” 张隐庵 集注引 张兆璜 曰:“开闔者,三阳之气发于下焦。营卫者,中焦水穀之所生也。用鍼取气,在于营卫,而此篇独论气出下焦,血出中焦,候下焦所生之气,出入开闔,以行补写之法,又一法也。”
(5).佛教用语,犹言一事一物。《华严经》卷十三:“惟以一法得出离。” 唐 李邕 《岳麓寺碑》:“一法开无量之门,一音警无边之众。” 宋 范成大 《题记事册》诗:“八万四千空色界,不离一法认毘卢。”
《漢語大詞典》:汉人(漢人)
(1).汉族人。汉书·匈奴传下:“近 西羌 保塞,与 汉 人交通。” 唐 司空图 《河湟有感》诗:“ 汉 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駡 汉 人。”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六:“如果 汉 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
(2). 元 统一 中国 后,称 契丹 、 高丽 、 女真 等族人和在 金 人统治下北 中国 的汉族人为 汉人 。元史·世祖纪三:“詔以 安童 为长, 史天泽 次之,其餘 蒙古 、 汉 人参用,无令员数过多。”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 元 ,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汉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3). 汉 代人。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 汉 人最重师法。”
《漢語大詞典》:未一
(1).亦作“ 未壹 ”。没有统一。《后汉书·陈元传》:“方今四方尚扰,天下未一,百姓观听,咸张耳目。”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胡氏 ﹞年二十五,产二女,相向,腹心合,自腰以上、脐以下,各分。此盖天下未一之妖也。”《宋书·礼志一》:“今或以天下未壹,非兴礼学之时,此言似是而非。”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顺治 康熙 间,天下初定,人心未一。某甲阴为 吴三桂 谍。”
(2).不完备。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一:“取二义乖剌不侔之语,参而贯之,故微旨有所未周,琬章有所未一。”
(3).不一一详述。多用于书信。 明 李贽 《与焦弱侯》:“ 秋潭 有志者,想近益精进也。并附问之,未一。”
《國語辭典》:混同  拼音:hùn tóng
1.统合、统一。《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此混同天下一之虖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唐。郭子仪 广运舞诗:「河海静谧,车书混同。」
2.混淆、等同。《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下。论曰》:「贤愚优劣,混同一贯。」
《國語辭典》:矛盾  拼音:máo dùn
1.矛、盾,武器名,古代两种功用不同的兵器。相传有一人卖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坚固,任何东西都戳不破。后来又誇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一人问他若拿他的矛来刺他的盾会如何,他却回答不出来。典出《韩非子。难势》。后比喻言语行为自相抵触。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2.理则学上指不可同为真,亦不可同为假的概念或命题。
《漢語大詞典》:矛楯
亦作“ 矛盾 ”。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國語辭典》:文轨(文軌)  拼音:wén guǐ
1.书写的文字及车子的轨辙。若书同文,车同轨,则天下大一统。《隋书。卷三。炀帝纪》:「今天下交泰,文轨攸同。」
2.文章的轨范。《隋书。卷七六。文学传。杜正玄传》:「又著文章体式,大为后进所宝,时人号为文轨。」
《國語辭典》:有机(有機)  拼音:yǒu jī
1.有机化学的简称,参见「有机化学」条。
2.与生物体有关或来自生物体的物质。今指含有碳原子的化合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及某些碳化合物除外。
《漢語大詞典》:两岐(兩岐)
亦作“ 两歧 ”。
(1).分为两支。后汉书·张堪传:“﹝ 张堪 ﹞拜 渔阳 太守……乃於 狐奴 开稻田八千餘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吕温 《道州观野火》诗:“遍生合颖禾,大秀两岐麦。”
(2).指两个分岔。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瑟汩泻长淀,潺湲赴两岐。” 宋 陆游 《雪作》诗:“飞蝗扫地无遗种,瑞麦连云有两歧。” 明 李东阳 《周公神道碑》:“麦有两岐,芝有三秀。”
(3).称颂地方官吏改善农业有方,民乐年丰。 南朝 齐 谢朓 《答张齐兴》诗:“子肃两岐功,我滞三冬职。” 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4).借指麦子。 南朝 梁 沈约 《留真人东山还》诗:“待余两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异之禾稼。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两岐爰少;繁絃九变,大护殊稀。”
(6).两种意见分歧;两种办法不统一。宋史·王觌传:“若悉考同异,深究嫌疑,则两歧遂分,党论滋炽。”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节:“而 湘 赣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粤 代表 黄 君 克强 亦本在 汉阳 ,故復电催各省迅即派员赴 鄂 ,以免两歧。”
《國語辭典》:同尘(同塵)  拼音:tóng chén
如灰尘一般的混杂在一起。语本《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比喻混同于流俗,不标新立异。《文选。左思。吴都赋》:「载汉女于后舟,追晋贾而同尘。」
《國語辭典》:先秦  拼音:xiān qín
称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阶段。一般指春秋战国时代,为中国学术思想最发达的时期。
《漢語大詞典》:一正
(1).谓统一法度政令。《商君书·算地》:“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立官贵爵以称之,论荣举功以任之,则是上下之称平。”
(2).犹言一匡。 汉 王充 论衡·书虚:“ 桓公 九合诸侯,一正天下,道之以德,将之以威。”
(3).一经端正。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
《漢語大詞典》:一是
(1).一概。宋史·选举志六:“ 度宗 咸淳 六年,命参酌旧制,凡文武官一是以公勤廉恪为主。”
(2).谓一切。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昨得手札,属治心学,敬悉一是。”
(3).犹言统一的标准。宋史·食货志上一:“时有古今,世有升降,天地生财,其数有限,国家用财,其端无穷,归於一是,则‘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之外,无他技也。”明史·刑法志一:“律所不载者,则听之於敕,故时轻时重,无一是之归。”
(4).全凭。儒林外史第十回:“央媒拜允,一是二位老爷拣择。”
《國語辭典》:一轨(一軌)  拼音:yī guǐ
1.政治统一。《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晋武若信朝士之言而不征吴者,天下何由一轨!吾计决矣,不复与诸卿议也。」
2.一辙,同一途径,同一归宿。唐。韩愈〈秋怀〉诗一一首之一:「浮生虽多涂,趋死惟一轨。」
《漢語大詞典》:合散
(1).聚合消散;聚集分离。文选·贾谊〈鵩鸟赋〉:“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李善 注引鹖冠子:“同合消散,孰识其时。” 汉 焦赣 《易林·解之咸》:“登几上车,驾駟南游。合散从横, 燕 秦 以强。”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二:“故因其合散分为数段,每段以一色名之,欲以别算位而已。”
(2).统一与分裂。 宋 叶适 《〈龙川集〉序》:“ 同甫 既修皇帝王霸之学,上下二千餘年,考其合散,发其祕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