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异(不異)  拼音:bù yì
相似、相同。《文选。羊祜。让开府表》:「虽历内外之宠,不异寒贱之家。」《三国演义》第八回:「小女貂蝉也。允蒙将军错爱,不异至亲,故令其与将军相见。」
《國語辭典》:混同  拼音:hùn tóng
1.统合、统一。《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此混同天下一之虖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唐。郭子仪 广运舞诗:「河海静谧,车书混同。」
2.混淆、等同。《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下。论曰》:「贤愚优劣,混同一贯。」
《漢語大詞典》:齐同(齊同)
(1).统一;相一致。《汉书·平帝纪》:“太僕 王惲 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皆封为列侯。”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若 备 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2).等同。 汉 王充 论衡·骨相:“ 始皇 从其册,与之亢礼,衣服饮食与之齐同。”
《國語辭典》:等量  拼音:děng liàng
分量或数量相等。如:「等量齐观」。
《國語辭典》:等量齐观(等量齊觀)  拼音:děng liàng qí guān
将不同的事物同等看待。如:「将贫贱、富贵等量齐观,就不会有什么好忧愁挂怀的了!」
《漢語大詞典》:齐衡(齊衡)
(1).犹平衡。谓举物与心相平。周礼·考工记·梓人“乡衡而实不尽” 郑玄 注引《曲礼》:“执君器齐衡。”按,礼记·曲礼下作“国君则平衡”。 孔颖达 疏:“国君,诸侯也,降於天子,故其臣为奉持器与心齐平也。”
(2).等同;不相上下。 南朝 梁 沈约 《齐司空柳世隆行状》:“固可以齐衡八凯,方驾五臣。”《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今与列国诸侯齐衡入封,岂所谓宪章在昔,垂法将来者也?” 宋 叶适 《刘子怡墓志铭》:“今两乡文物,争自磨洗,齐衡一州,自君始也。”
《漢語大詞典》:齐量(齊量)
标准的度量。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度量” 汉 郑玄 注:“齐量,侈弇之所容。” 孙诒让 正义:“钟之侈弇,亦以十二律所容之齐量算之。”
分類:标准度量
《漢語大詞典》:夷伦(夷倫)
(1).平列;等同。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知己:“曼都之姿,杂为顦顇,被緼絮,蒙萧艾,美丑夷伦,自以为陋。此二者,既病不自明,又求者亦昏。”
(2).常类,平常之辈。《水浒传》第一一九回:“知几君子事,明哲迈夷伦。重结义中义,更全身外身。”
《國語辭典》:出入  拼音:chū rù
1.出外与入内。《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受策以出,出入三觐。」《三国演义》第九五回:「诸将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立斩。」也作「出进」。
2.往来。《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3.收入与支出。《荀子。富国》:「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掩。」《儒林外史》第三一回:「每银钱出入,俱是娄老伯做主,先君并不曾问。」也作「出进」。
4.不一致。如:「此事说法颇有出入,最好再查證一番。」
5.喘息。《黄帝内经素问。卷一九。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漢語大詞典》:不侔
不相等;不等同。后汉书·荀彧传:“海内未喻其状,所受不侔其功。”明史·谭纶传:“敌聚攻,我分守,众寡强弱不侔,故言者亟请练兵。”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故奉使能致其命,以是为类例,其与平时选举议员利害至不侔矣。”
《漢語大詞典》:等之
同等;等同于。 汉 王充 论衡·幸偶:“等之金也,或为剑戟,或为锋銛。同之木也,或梁於宫,或柱於桥。”《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陈夫人年谱》:“后行聘时, 柳姬 欲 瞿 回礼与正室 陈夫人 同,而 瞿 等之孺飴之生母。”
《國語辭典》:等于(等於)  拼音:děng yú
相等、相同。如:「行万里路等于读万卷书。」
《國語辭典》:伦比(倫比)  拼音:lún bǐ
1.等第、次序。《三国志。卷九。魏书。夏侯尚传》:「台阁则据官长能否之第,参以乡闾德行之次,拟其伦比,勿使偏颇。」
2.可相匹敌。唐。韩愈 论佛骨表:「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國語辭典》:平行  拼音:píng xíng
1.一路上平顺安全。《汉书。卷六一。张骞李广利传。李广利》:「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
2.地位平等,没有高低从属关系。如:「内政部与外交部是平行机关。」
3.同时进行。如:「平行并作」。
4.数学上指二条线或二个平面距离相等。如:「平行线」、「平行平面」。
《漢語大詞典》:浑同(渾同)
(1).混同、等同。 明 张煌言 《游龙教寺》诗:“素冠独许黄冠伍,芳草浑同衰草愁。”
(2).犹总共。《醒世姻缘传》第三四回:“多少哩!浑同一小沙罈子钱;没多些银子,有了百十两罢了。”
《漢語大詞典》:同字
(1).犹言等同于一字。《晋书·卫恒传》:“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2).同一个字。 王力 《同源字论》一:“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同源字,就会发现,同字未必同源,不同字反而同源。例如‘戾’字有乖戾、暴戾、罪戾、戾止等多种意义,这些意义各不相关。”
(3).指异体字。 王力 《同源字论》一:“异体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源而是同字,即一个字的两种或多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