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缙云(縉雲)
(1).古官名。远古传说 黄帝 时夏官为缙云,并以为族氏。 唐 代以缙云为兵部之别称。《左传·文公十八年》:“ 縉云氏 有不才子。” 杜预 注:“縉云, 黄帝 时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唐 张说 《中书令逍遥公墓志铭》:“以某忝縉云之旧僚……见託铭誌。” 唐 张说 《岳州宴别潭州王熊》诗之二:“縉云连省阁,沟水遽西东。”
(2).山名。在 浙江省 缙云县 境。又名 仙都山 。传为 黄帝 时 缙云氏 封地。
(3).县名。 唐 置。自 括苍 及 永康 两县析出。 明 清 皆属 浙江省 处州府 。今仍名 缙云 ,县治在 五云镇 。
(2).山名。在 浙江省 缙云县 境。又名 仙都山 。传为 黄帝 时 缙云氏 封地。
(3).县名。 唐 置。自 括苍 及 永康 两县析出。 明 清 皆属 浙江省 处州府 。今仍名 缙云 ,县治在 五云镇 。
《國語辭典》:六律 拼音:liù lǜ
古乐十二律中的阳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书经。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史记。卷二五。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國語辭典》:颛顼(顓頊) 拼音:zhuān xù
五帝之一。相传为黄帝之孙,十岁时辅佐少昊,二十岁即帝位。最初建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建都于帝丘(今河北省濮阳县)。在位七十八年。
《國語辭典》:五帝 拼音:wǔ dì
1.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王。因出自传说,故说法不尽相同,较主要者为:(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南朝宋。裴骃。集解:「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2)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2.东西南北中五方位的天神。指太昊、炎帝、少昊、颛顼、黄帝。《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汉。郑玄。注:「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楚辞。屈原。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析中兮,戒六神与向服。」汉。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白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昊,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
2.东西南北中五方位的天神。指太昊、炎帝、少昊、颛顼、黄帝。《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汉。郑玄。注:「五帝:苍曰灵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楚辞。屈原。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析中兮,戒六神与向服。」汉。王逸。注:「五帝谓五方神也,东方为太白皞,南方为炎帝,西方为少昊,北方为颛顼,中央为黄帝。」
《漢語大詞典》:玉律
(1).玉制的标准定音器。相传 黄帝 时 伶伦 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的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则依以为准。分阴、阳各六,共十二律。古人又以配十二月,用吹灰法,以候气。《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晋书·律历志上》:“ 武帝 太康 元年, 汲群 盗发六国时 魏襄王 冢,亦得玉律。则古者又以玉为管矣。”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初秋寓怀》诗:“玉律初移候,清风乍远襟。”
(2).指管乐器。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响玉律,邑颂被丹絃。”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引 清 王士禛 《秦淮杂诗》:“ 秦淮 丝肉中宵发,玉律抛残作笛鈿。”
(3).庄严而不可变更的法令。 前蜀 杜光庭 《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慙乖训抚之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愚人不能看深奥的书,见了一部小説,就是金科玉律。”
(4).引申为楷模、榜样。 宋 司马光 《枢密太傅文恭胡公挽辞》:“黄裳藴厚德,玉律儼清规。”
(2).指管乐器。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响玉律,邑颂被丹絃。”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引 清 王士禛 《秦淮杂诗》:“ 秦淮 丝肉中宵发,玉律抛残作笛鈿。”
(3).庄严而不可变更的法令。 前蜀 杜光庭 《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慙乖训抚之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愚人不能看深奥的书,见了一部小説,就是金科玉律。”
(4).引申为楷模、榜样。 宋 司马光 《枢密太傅文恭胡公挽辞》:“黄裳藴厚德,玉律儼清规。”
《漢語大詞典》:遗弓(遺弓)
(1).《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鬚,龙鬚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鬚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以“遗弓”指 黄帝 骑龙升天时坠落的弓。《宋史·乐志十六》:“ 鼎湖 龙去遗弓堕,冠剑鏁深宫。” 清 顾炎武 《登岱》诗:“何人得昇仙,遗弓名乌号。”
(2).据《史记·封禅书》载,传说 黄帝 骑龙升天时,“堕 黄帝 之弓”。后以“遗弓”为帝王死亡的委婉语。 南朝 梁 沈约 《齐武帝谥议》:“慕切遗弓,哀同遏密。”《旧唐书·哀帝纪》:“朕祗荷丕图,仰惟先训,方迫遗弓之痛,俯临同轨之期。” 明 唐顺之 《朝谒长陵》诗:“遗弓仙驭远,上食繐帷张。”
(3).《吕氏春秋·贵公》:“ 荆 人有遗弓者,而不肎索,曰:‘ 荆 人遗之, 荆 人得之,又何索焉?’”后以“遗弓”指丢失而为他人得到对他人也有益处的事物。 唐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悲哉堕世网,去之若遗弓。”
(2).据《史记·封禅书》载,传说 黄帝 骑龙升天时,“堕 黄帝 之弓”。后以“遗弓”为帝王死亡的委婉语。 南朝 梁 沈约 《齐武帝谥议》:“慕切遗弓,哀同遏密。”《旧唐书·哀帝纪》:“朕祗荷丕图,仰惟先训,方迫遗弓之痛,俯临同轨之期。” 明 唐顺之 《朝谒长陵》诗:“遗弓仙驭远,上食繐帷张。”
(3).《吕氏春秋·贵公》:“ 荆 人有遗弓者,而不肎索,曰:‘ 荆 人遗之, 荆 人得之,又何索焉?’”后以“遗弓”指丢失而为他人得到对他人也有益处的事物。 唐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悲哉堕世网,去之若遗弓。”
《漢語大詞典》:云鸟(雲鳥)
(1).相传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 少皞氏 受命有凤鸟适至,故以鸟纪事,百官师长皆以鸟为名号。见《左传·昭公十七年》。后以“云鸟”指两个不同的朝代。 北周武帝 《大赦诏》:“云鸟殊世,文质异时。” 唐 房晋 《对词标文苑科策》:“自 风 姜 御辩之始,树以后王君公;云鸟分司之初,承以大夫师长。”
(2).云和鸟。 宋 欧阳修 《会峰亭》诗:“野鸟窥我醉,谿云留我眠……醉醒各任物,云鸟徒留连。”
(3).高飞的鸟。《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南朝 宋 谢惠连 《连珠》:“是以高罗举而云鸟降,海人萃而水禽翔。” 唐 马戴 《宿裴氏溪居怀厉玄先辈》诗:“同人不同北,云鸟自南翔。” 宋 苏轼 《赠杜介》诗:“应真飞锡过,絶磵度云鸟。”
(4).比喻隐士。 五代 齐己 《经费徵君旧居》诗:“高眠当圣代,云鸟未为孤。”
(2).云和鸟。 宋 欧阳修 《会峰亭》诗:“野鸟窥我醉,谿云留我眠……醉醒各任物,云鸟徒留连。”
(3).高飞的鸟。《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南朝 宋 谢惠连 《连珠》:“是以高罗举而云鸟降,海人萃而水禽翔。” 唐 马戴 《宿裴氏溪居怀厉玄先辈》诗:“同人不同北,云鸟自南翔。” 宋 苏轼 《赠杜介》诗:“应真飞锡过,絶磵度云鸟。”
(4).比喻隐士。 五代 齐己 《经费徵君旧居》诗:“高眠当圣代,云鸟未为孤。”
《漢語大詞典》:七圣(七聖)
(1).指传说中的 黄帝 、 方明 、 昌寓 、 张若 、 謵朋 、 昆阍 、 滑稽 七人。《庄子·徐无鬼》:“ 黄帝 将见 大隗 乎 具茨 之山, 方明 为御, 昌寓 驂乘, 张若 、 謵朋 前马, 昆閽 、 滑稽 后车,至於 襄城 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北周 庾信 《至老子庙应诏》诗:“路有三千别,途经七圣迷。”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七圣心迷运方厄,五丁力尽路犹窄。”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迴谿互证前路失,恍惚七圣迷 崆峒 。”
(2).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文王 、 武王 、 周公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虽歷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 周公 。”
(3).指 唐 代的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宪宗 、 穆宗 、 敬宗 七位君主。 唐 杜牧 《原十六卫》:“七圣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谓 肃 、 代 、 德 、 顺 、 宪 、 穆 、 敬 。”
(4).道家指 高圣玉帝君 等七位上仙。《云笈七籤》卷八:“七圣者, 高圣玉帝君 、 高圣太上大道君 、 上圣紫清太素三元君 、 上圣白玉龟臺九灵太真西王母 、 上圣中央黄老君 、 上圣榑桑太帝君 、 后圣金闕帝君 也。” 南唐 张绍 《冲佑观》诗:“七圣斯严,三君如在。”
(5).佛教以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七品修行阶次为七圣。乃见道后的修行阶次。见《俱舍论·分别贤圣品》。 唐 王维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诗:“三贤异七圣,青眼慕青莲。”
(2).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文王 、 武王 、 周公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虽歷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 周公 。”
(3).指 唐 代的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宪宗 、 穆宗 、 敬宗 七位君主。 唐 杜牧 《原十六卫》:“七圣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谓 肃 、 代 、 德 、 顺 、 宪 、 穆 、 敬 。”
(4).道家指 高圣玉帝君 等七位上仙。《云笈七籤》卷八:“七圣者, 高圣玉帝君 、 高圣太上大道君 、 上圣紫清太素三元君 、 上圣白玉龟臺九灵太真西王母 、 上圣中央黄老君 、 上圣榑桑太帝君 、 后圣金闕帝君 也。” 南唐 张绍 《冲佑观》诗:“七圣斯严,三君如在。”
(5).佛教以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七品修行阶次为七圣。乃见道后的修行阶次。见《俱舍论·分别贤圣品》。 唐 王维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诗:“三贤异七圣,青眼慕青莲。”
《漢語大詞典》:五五
(1).《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五五相乘为二十五, 汉 时因用以代称三年之丧。《隶释·汉堂邑令费凤碑》:“菲五五,縗杖其未除。”《隶释·汉巴郡太守樊敏碑》:“遭离母忧,五五断仁。”
(2).二十五。《鹖冠子·度万》:“五音六律稽从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为岁式。” 陆佃 注:“五五,五其音之五也。”《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老臣慺慺,愿国家同祚於 轩辕 之五五,而未及 周文 之二五,用为伊邑。”此谓 黄帝 有子二十五人。
(3).以五为行列。《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鵠,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南朝 梁 江淹 《学梁王兔园赋》:“上飞 衡 阳 ,下宿 沅 汉 ,十十五五忽合而復散。”《晋书·天文志中》:“凡降人气,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头;又云,如人叉手相向。”
(4).谓以五人为伍,犹如古代军队编制。《魏书·高佑传》:“设禁贼之方,令五五相保,若盗发则连其坐,初虽似烦碎,后风化大行,寇盗止息。”
(2).二十五。《鹖冠子·度万》:“五音六律稽从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为岁式。” 陆佃 注:“五五,五其音之五也。”《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老臣慺慺,愿国家同祚於 轩辕 之五五,而未及 周文 之二五,用为伊邑。”此谓 黄帝 有子二十五人。
(3).以五为行列。《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鵠,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南朝 梁 江淹 《学梁王兔园赋》:“上飞 衡 阳 ,下宿 沅 汉 ,十十五五忽合而復散。”《晋书·天文志中》:“凡降人气,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头;又云,如人叉手相向。”
(4).谓以五人为伍,犹如古代军队编制。《魏书·高佑传》:“设禁贼之方,令五五相保,若盗发则连其坐,初虽似烦碎,后风化大行,寇盗止息。”
《漢語大詞典》:四圣(四聖)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颛顼 、 帝喾 、 帝尧 、 帝舜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昔 黄帝 ,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顓頊 、 帝嚳 、 尧 、 舜 。”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过》:“ 尧 、 舜 、 禹 、 汤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无穷,旅人相望,未同朝乡。”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伏羲 、 轩辕 ( 黄帝 )、 高辛 ( 帝喾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图, 轩辕 受符, 高辛 受天经, 夏禹 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於河渚,故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礼记·保傅》载, 成王 中立而听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唐 代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 玄宗 ,崇极而圮。 河 北悍骄,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医家称 黄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鹊 )、 张机 为“四圣”。 清 黄元御 著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志三》。
(7).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
(8).佛教语。禅林称 阿弥陀佛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大海众菩萨 为“四圣”。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过》:“ 尧 、 舜 、 禹 、 汤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无穷,旅人相望,未同朝乡。”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伏羲 、 轩辕 ( 黄帝 )、 高辛 ( 帝喾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图, 轩辕 受符, 高辛 受天经, 夏禹 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於河渚,故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礼记·保傅》载, 成王 中立而听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唐 代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 玄宗 ,崇极而圮。 河 北悍骄,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医家称 黄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鹊 )、 张机 为“四圣”。 清 黄元御 著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志三》。
(7).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
(8).佛教语。禅林称 阿弥陀佛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大海众菩萨 为“四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