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清浊(清濁)  拼音:qīng zhuó
1.水的清洁与浑浊。唐。高适〈赠别王七十管记〉诗:「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2.引申指事物的高下、优劣、善恶等分别。《史记。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三国演义》第九四回:「且不顺大汉而事奸魏,抑何不知天命,不辨清浊乎?」
3.清气与浊气。《乐府诗集。卷十五。燕射歌辞三。北周。庾信。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五首之一》:「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西游记》第一回:「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4.音乐上指清亮或重浊的声音。《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閒;其察清浊也,不过一人之所胜。」《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震风过物,清浊效响。」
5.声韵学上指声带不颤动的清音,和声带颤动的浊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國語辭典》:黑白  拼音:hēi bái
1.黑色和白色。如:「这衣服的颜色是黑白两色。」《野叟曝言》第五九回:「一敬一肆,相去天渊,一圣一狂,亦判若黑白矣!」
2.正反相对。多用于比喻善恶、是非、正邪、清浊等。唐。李绅〈趋翰苑遭诬搆四十六韵〉:「辨疑分黑白,举直抵朋徒。」《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世间有考试官私通关节、贿赂徇私、黑白混淆,使不才倖幸、才士屈抑的,此皆吾术所必诛者也!」
《國語辭典》:轮回(輪回)  拼音:lún huí
1.循环不息。《南齐书。卷四○。武十七王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前人增估求侠,后人加税请代,如此轮回,终何纪极?」也作「轮回」。
2.佛教用语。指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六道内转化不休。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枉著你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也作「轮回」。
《國語辭典》:轮回(輪迴)  拼音:lún huí
1.循环不息。北周。王褒〈善行寺碑〉:「尘沙日月,同渤澥之轮回。」也作「轮回」。
2.佛教用语。指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六道内转化不休。《西游记》第一回:「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也作「轮回」。
《國語辭典》:多生  拼音:duō shēng
1.佛教指众生受轮回之苦,生死相续,称为「多生」。唐。白居易 味道诗:「此日尽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尘侵。」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八。饶廷直》:「多生曾结香火缘,邂逅相逢竟相语。」
2.生,语助词。多生通常指多数、大概。宋。张元干 瑞鹧鸪。雏莺初啭斗尖新词:「总解满斟偏劝客,多生俱是绮罗人。」
《國語辭典》:白黑  拼音:bái hēi
1.白色和黑色。《淮南子。脩务》:「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2.比喻是非、清浊、善恶。《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刘向》:「今贤不肖浑殽,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國語辭典》:良心  拼音:liáng xīn
1.人类天生本然的善心。《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唐。孔颖达。正义:「良心即善心,善心即仁义之心。」
2.能辨别是非善恶的认知作用。如:「这个绑匪终于良心发现,放了人质。」《红楼梦》第六五回:「你还是个有良心的小子,所以叫你来伏侍。」
《國語辭典》:薰莸(薰蕕)  拼音:xūn yóu
香草和臭草。比喻善与恶。《魏书。卷七十七。辛雄传》:「今君子小人,薰莸不别。」《文选。沈约。奏弹王源》:「薰莸不杂,闻之前典。」
《國語辭典》:心田  拼音:xīn tián
内心。南朝梁。简文帝 上大法颂表:「泽雨无偏,心田受润。」唐。白居易〈狂吟七言十四韵〉:「性海澄渟平少浪,心田洒扫净无尘。」
《漢語大詞典》:宿业(宿業)
(1).前世的善恶因缘。佛教相信众生有三世因果,认为过去世所作的善恶业因,可以产生今生的苦乐果报。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八:“ 德 性根好道,宿业所牵,未能脱去,乃此拘留。” 清 陈守诒 《〈香祖楼〉后序》:“情能终局,欢娱皆係前尘;恨少收塲,苦恼多由宿业。”道教亦讲宿业,与佛教义相近。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吾今去,勿轻示人,世上亦有经,子有宿业,故口相授耳。”
(2).犹旧业。 宋 苏轼 《答刘沔都漕书》:“ 軾 平生以言语文字见知於世,亦以此取疾於人,得失相补,不如不作之安也。以此常欲焚弃笔砚,为瘖默人,而习气宿业,未能尽去,亦谓随手云散鸟没矣。”
(3).谓久谙其事。 宋 苏轼 《赐正议大夫知枢密院事安焘乞退不允批答制》之二:“吾欲兵民兼利,戎夏两安。非宿业更变之臣,惧有伤财玩寇之患。”
《國語辭典》:根性  拼音:gēn xìng
1.人的本质。如:「他根性善良。」
2.佛教用语。指人性中有生善恶作业的力量。唐。王维〈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國語辭典》:秦镜(秦鏡)  拼音:qín jìng
传说秦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能照见人的五脏六腑,鉴别人心邪正。见《西京杂记》卷三。后用以指明镜,能分辨是非、善恶。唐。刘长卿 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诗:「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唐。元稹〈谕宝〉二首之二:「秦镜无人拭,一片埋雾月。」
《漢語大詞典》:业风(業風)
(1).佛教语。谓善恶之业如风一般能使人飘转而轮回三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张涛妻礼氏墓志》:“但尘芳不寂,终谢业风。”
(2).指恶业所感之猛风;劫末大风灾时及地狱等所吹之风。 唐 顾况 《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诗:“业风吹其魂,猛火烧其烟。” 元 张雨 《四月十九日杭城灾毁数万家》诗:“在山业风飘,在世劫火聚。”《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原来被业风一吹,依然如旧。”
《國語辭典》:业力(業力)  拼音:yè lì
1.语言、动作等各方面所表现的行为。《宋书。卷五七。蔡廓传。史臣曰》:「蔡廓虽业力弘正,而年位未高,一世名臣,风格皆出其下。」
2.佛教用语。指会产生苦乐果报的行为力量。南朝梁。沈约 佛记序:「分五道于人天,设重牢于厚地,各随业力,的焉不差。」宋。陆游 西林傅庵主求定庵诗二首之二:「业力驱人举世忙,西林袖手一炉香。」
《国语辞典》:业田(业田)  拼音:yè tián
佛教用语。指人今生的善恶行为能生来世苦乐之果,譬如田园能生好与坏的果实。唐。实叉难陀《广佛华严经》卷三九:「六趣受生各差别,业田爱润无明覆。」
《國語辭典》:业镜(業鏡)  拼音:yè jìng
中国佛教谓阴间有能反映众生一切善恶行为的镜子。《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