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隐恶(隱惡)
(1).隐瞒恶事。 汉 徐干 中论·谴交:“故民不得有遗善,亦不得有隐恶。” 宋 秦观 《韩愈论》:“考同异,次旧闻,不虚美,不隐恶,人以为实録,此叙事之文,如 司马迁 、 班固 之作是也。” 宋 王得臣 《〈麈史〉序》:“盖取出夫实録,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而已。”参见“ 隐恶扬善 ”。
(2).指鲜为人知的恶行。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 张锄柄 ﹞时言人隐恶,能道未来祸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彭海秋:“惟 丘生 者,是邑名士,而素有隐恶, 彭 常鄙之。”
《國語辭典》:隐恶扬善(隱惡揚善)  拼音:yǐn è yáng shàn
语本《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隐藏他人的过失,宣扬他人的善行。《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且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也作「掩恶扬善」。
《漢語大詞典》:瑕秽(瑕穢)
(1).玉的斑痕,杂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执贽:“玉至清而不蔽其恶,内有瑕秽,必见之于外,故君子不隐其短。”法苑珠林卷五六:“﹝圣王﹞还 清旦殿 上坐,自然神珠忽现在前,质色清彻,无有瑕秽。”
(2).比喻事物的缺点;人的过失或恶行。 汉 王充 论衡·自纪:“通人造书,文无瑕秽。”后汉书·霍谞传:“﹝ 宋光 ﹞位极州郡,日望徵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下:“夫赦令国之大恩,所以荡涤瑕秽,纳於自新之地。” 孙中山 《第二次讨袁宣言》:“将尽扫政治上、社会上之恶毒瑕秽,而后复纳之约宪之治。”
《漢語大詞典》:至贼(至賊)
指对人危害最大的恶行。荀子·修身:“害良曰贼……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分類:危害恶行
《國語辭典》:清净(清淨)  拼音:qīng jìng
1.清静不纷扰。《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红楼梦》第十回:「我是清净惯了的,我不愿往你们那是非场中闹去。」
2.清纯乾净。《大宋宣和遗事。贞集》:「古来有生人投于中,不可作油,此水顿清净。」《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况且清净地方,如何容得俗人前来蹧蹋?」
3.佛教用语。指离恶行过失、烦恼垢染。南朝梁。王僧孺〈礼佛唱导发愿文〉:「愿现前众等,身口清净。」唐。张谓〈送僧〉诗:「一身求清净,百毳纳袈裟。」
《國語辭典》:人道  拼音:rén dào
1.做人的道理。《易经。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
2.人伦。指社会的伦理关系。《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史记。卷二三。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
3.发生性关系。元。施惠《幽闺记》第二二出:「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也。」《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古人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使其气血充足,然后行其人道。」
4.尊重人类权利,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性的道德理念。
5.佛教用语。六道之一。指人类。
《國語辭典》:人道主义(人道主義)  拼音:rén dào zhǔ yì
一种尊重人类价值,以谋求全体人类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强调博爱精神,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差异,承认人人平等,肯定人性。并以伸张正义,维护人权,同情弱小和救济贫困,反对政治迫害及种族歧视为其主要内容。
《國語辭典》:无道(無道)  拼音:wú dào
1.国政不修、社会混乱。《礼记。檀弓下》:「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
2.国君无德,不行正道。《书经。武成》:「今商王受,无道。」
3.没有说、不说。《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4.没有方法。《抱朴子。外篇。良规》:「争臣七人,无道可救,致令王莽之徒,生其奸变。」
《國語辭典》:息心  拼音:xí xīn
摒除杂念。《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息心了义,终焉游集。」唐。岑参〈终南山双峰草堂作〉诗:「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國語辭典》:大恶(大惡)  拼音:dà è
1.大坏、大罪过。《晋书。卷四九。列传。阮籍》:「瞻默然,意色大恶。后岁馀,病卒于仓垣,时年三十。」
2.大祸患。《三国演义》第八回:「汝于中取便,以间他父子反颜,令布杀卓,以绝大恶。」
《漢語大詞典》:非行
不正当的行为;恶行。 章炳麟 《定复仇之是非》:“若以种族革命为復仇之非行,国与国之相战争者,何以不为復仇之非行?”
分類:正当恶行
《國語辭典》:积恶(積惡)  拼音:jī è
多行不善。《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國語辭典》:凶德  拼音:xiōng dé
违背道德礼义的恶行。《书经。盘庚下》:「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漢語大詞典》:沮劝(沮勸)
谓阻止恶行,勉励善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何以沮劝?” 唐 元结 《辩惑上》:“若法令不行,则无以沮劝;苟失沮劝,则赏罚何为?”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三年:“累年以来,制敕纔下,未踰月而輒更,奏语方行,又随时而追改。民知命令之不足信,则赏罚何以沮劝!”
《漢語大詞典》:诸恶(諸惡)
(1).各种恶行。大智度论卷十八:“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浄其意,是诸佛教。” 清 刘廷玑 在园杂志卷二:“其中家常日用,应酬世务,奸诈贪狡,诸恶皆作,果报昭然。”
(2).众恶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与君有旧,书至则必起雄师,立残诸恶。”
分類:恶人恶行
《漢語大詞典》:小恶(小惡)
(1).小恶行;小过失。易·繫辞下:“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旧唐书·魏徵传:“然则君子不能无小恶,恶不积无妨於正道。”元史·揭傒斯传:“古人作史,虽小善必録,小恶必记。”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左传, 隐桓 皆被弑,而经皆书‘公薨’, 袁简斋 太史疑之,以为小恶书,大恶不书,岂春秋作而乱臣贼子喜乎,何以为直笔?”
(2).生小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裴令公 ﹞双眸闪闪若巖下电,精神挺动,体中故小恶。” 清 黄景仁 《微病简诸故人》诗:“自我体中原小恶,不妨过从话绳牀。”
(3).谓量轻质劣。旧唐书·食货志上:“百姓乃以上青钱充恶钱纳之,其小恶者或沉之於江湖,以免罪戾。”
《漢語大詞典》:恶口(惡口)
(1).恶毒的语言。汉书·王尊传:“﹝ 杨辅 ﹞素行阴贼,恶口不信,好以刀笔陷人於法。”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讨帐还帐,是好说好话的事,犯不着恶口恶声。”
(2).佛教以恶口为十恶行之一。四十二章经·善恶并明:“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綺语。”法苑珠林卷九三:“恶口而两舌,好出他人过。”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六十四种恶口:“《大集经》载六十四种恶口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