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体质(體質)
(1).体与质;形体与质地。 三国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变》:“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 邢璹 注:“初四二五三上,同声相应不必均高卑也,同气相求不必齐形质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治服》:“紬与缎之体质不光,花纹突起者,即是精中之麄,深中之浅。”
(2).身体素质。晋书·南阳王保传:“ 保 体质丰伟,尝自称重八百斤。”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素足女:“妇女缠足……体质乾枯,腥秽特甚。”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人类体质的变化是由劳动决定的,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3).指形体。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上好食蛤蜊,一日左右方盈盘而进,中有擘之不裂者。上疑其异,乃焚香祝之。俄倾自开,中有二人,形眉端秀,体质悉备。” 宋 梅尧臣 《和仲文联句》:“久厌官局检,聊休体质舒。”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风节持以雅素,体质直而端庄。”
(4).指本质;气质。朱子语类卷一:“《正蒙》有一説好,只説金与木之体质属土,水与火却不属土。”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此生虽非甚聪慧,然甚得狷者体质,有独行之意。”
《漢語大詞典》:里子(裏子)
(1).衣、冠、履等的内层。红楼梦第五二回:“ 晴雯 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的大小一个竹弓钉綳在背面。” 茅盾 《子夜》九:“女的是一身孔雀翠华尔纱面子,白印度绸里子的长旗袍。”
(2).比喻事物的本质。《老残游记》第九回:“凡道总分两层:一个叫道面子,一个叫道里子。道里子都是同的,道面子就各有分别了。”
(3).喻隐情。 陆文夫 《小巷深处》:“ 朱经理 ,大家都是明白人,有什么里子翻出来看看。”
(4).戏曲术语。指京剧班社中扮演二三路脚色的演员。一般能戏较多,戏路宽而不一定精,其作用犹如衣服的里子,故名。
《漢語大詞典》:元素
(1).犹言本质;要素。 郑泽 《杂诗五首答钝庵》:“ 象罔 得真詮,巖扃守元素。良友时经过,啸吟慰迟暮。” 黄远庸 《库伦独立后之外交》:“立国元素,必赖军队,则有私人武官数名为之任军事教育矣。”
(2).化学元素的简称。
(3).数学名词。在代数学中组成联合的各个部分和在几何学中构成图形的各个部分。
《漢語大詞典》:金璞
比喻纯美的本质。 北齐 魏收 《枕中篇》:“远於厥德不常,丧其金璞。驰騖人世,鼓动流俗。” 唐 杜牧 《酬许十三秀才兼依来韵》:“篇成敢道怀金璞,吟苦唯应似岭猿。”
分類:纯美本质
《漢語大詞典》:底层(底層)
(1).下层。指阶层等。 茅盾 《吴敬梓先生逝世二百周年纪念会开幕词》:“值得注意的是, 吴敬梓 笔下的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都是朴质、善良、热心肠的好人。”
(2).指事情的本质。 柳青 《狠透铁》:“只有这样的忠诚,才能在任何是非不明的时候,看透底层,挺立在歪风逆流中,一分一寸地前进。”
《漢語大詞典》:实质(實質)
本质;事物、论点或问题的实在内容。 闻一多 《说舞》:“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二:“要紧的不是名词,而是实质。”
《漢語大詞典》:变化(變化)
(1).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孔颖达 疏:“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 汉 贾谊 《鵩鸟赋》:“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宋 戴复古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与李贾严羽共观前辈》诗之四:“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 艾青 《帐篷》诗:“任凭风吹雨打,我们爱自己的家,它是这样锐敏,反映祖国的变化。”
(2).佛教语。谓转换旧形,无而忽有。《坛经·忏悔品》:“一念思量,名为变化。”
《漢語大詞典》:玄黄
(1).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汉书·扬雄传上:“灵祗既乡,五位时叙,絪緼玄黄,将绍厥后。” 颜师古 注:“玄黄,天地色也。” 晋 潘尼 《乘舆箴》:“元元遂初,芒芒太始,清浊同流,玄黄错跱。”
(2).指天地。 汉 扬雄 《剧秦美新》:“玄黄剖判,上下相呕。”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及其玄黄再造,日月重轮,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 明 宋濂 《燕书四十首序》:“玄黄之间,事变无垠。” 郭沫若 《十年建国增徽识》诗:“劳动精神昭日月,人民意气华玄黄。”
(3).泛指颜色。古文苑·班婕妤〈捣素赋〉:“閲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 章樵 注:“择颜色所宜而染之。” 唐 欧阳詹 《出门赋》:“路实多岐,丝无定色,任玄黄之濡染,信疆理之南北。”
(4).古人谓天地混沌之气。 汉 焦赣 《易林·蛊之泰》:“玄黄四塞,阴雌伏谋。”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元气否塞,玄黄喷薄,辰星乱逆,阴阳舛错。” 晋 陆云 《愁霖赋》:“于是天地发挥,阴阳交激,万物混而同波兮,玄黄浩其无质。”
(5).指彩色的丝织物。书·武成:“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 周 王。” 孔 传:“言东国士女,篚筐盛其丝帛,奉迎道次,明我 周 王为之除害。”文选·张衡〈思玄赋〉:“献环琨与深縭兮,申厥好以玄黄。” 刘良 注:“以玄黄之繒,申其好也。” 明王錂《春芜记·赐婚》:“感皇恩浩荡,天使殷勤,不必玄黄稠曡,把红丝为聘。”
(6).比喻外表,非本质的东西。 晋 道恒 《释驳论》:“自非一举顿诣体备圆足,其间何能不有小失?且当録其真素,略举玄黄。安浑举一概,无復甄别?”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谢安 目 支道林 如 九方皋 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儁逸。”
(7).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高亨 注:“二龙搏鬦于野,流血染泥土,成青黄混合之色。”云笈七籤卷十五:“云雷未泰之日,玄黄流血之时。”后因以“玄黄”指血。 清 李渔 《奈何天·掳俊》:“涂肝分脑,杀出玄黄路一条。” 陈毅 《淮北初战歼蒋军九十二旅》诗:“十万旌旗 泗水 阳, 淮南 、 淮北 遍玄黄。”
(8).指战乱。 清 春梦生 《维新梦》:“玄黄世界羣龙舞,黑白棋枰万马腾。”
(9).马病貌。《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陟彼高岗,我马玄黄。”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虺隤叠韵字,玄黄双声字,皆谓病貌也。” 唐 王建 《闻故人自征戍回》诗:“亦知远行劳,人悴马玄黄。” 清 方文 《卖马行为祝一之赋》:“主人见马意凄楚,嗟尔玄黄瘦如许!” 郁达夫 《赠王沈》诗:“鳶肩火色长如此,我马玄黄又日曛。”
(10).指有病的马。 晋 陆机 《七徵》:“策玄黄於榛险,凭穴岩而放言。” 唐 欧阳詹 《瑾瑜匿瑕赋》:“玄黄已疲,奚復骋乎千里;轮囷则疴,焉得用於九重。”
(11).指古代传说中五天帝的中央之帝。《楚辞·王逸〈九思·守志〉》:“謁玄黄兮纳贄,崇忠贞兮弥坚。” 洪兴祖 补注:“玄黄,中央之帝也。”
(12).道教指称水银和铅液化融合后的液体,为合成丹药的一种原料。云笈七籤卷六五引《金丹诀·合丹法》:“取水银九斤,铅一斤,置土釜中,猛其火,从旦至日下晡,水银铅精俱出,如黄金,名曰玄黄。”
《漢語大詞典》:法界
佛教语。梵语意译。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华严经·十通品》:“入於真法界,实亦无所入。” 宋 范成大 《再次喜雨诗韵以表随车之应》:“一念故应周法界,万神元不隔明庭。”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夫此圆成实自性云者,或称真如,或称法界,或称涅槃。”
《漢語大詞典》:真吾
真实的我。谓脱去外相的本质的我。 宋 苏轼 《六观堂老人草书》诗:“清露未晞电已徂,此灭灭尽乃真吾。” 宋 翁森 《四时读书乐》诗:“木落水尽千崖枯,炯然吾亦见真吾。”
分類:脱去本质
《漢語大詞典》:典型
(1).亦作“ 典刑 ”。谓旧法,常规。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郑玄 笺:“犹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蒋夔赴代州学官》:“功利争先变法初,典型独守老成餘。” 清 钱谦益 《金陵杂题绝句》之七:“ 顿老 琵琶旧典刑,檀槽生涩响丁零。”
(2).典范。 宋 苏舜钦 《代人上申公祝寿》诗:“天为移文象,人思奉典型。” 毛泽东 《追悼续范亭同志的挽词》:“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3).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郁达夫 《东梓关》:“这 竹园先生 ,也许是旧时代的这种人物的最后一个典型!” 巴金 《怀念老舍同志》:“ 老舍 同志是 中国 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
(4).具有代表性的。 闻一多 《一个白日梦》:“墙上自然不缺少我们这‘文字国’最典型的方块字的装饰。” 峻青 《海啸》第一章十一:“他从这里看出了群众的力量,人民的热情。老猎人,就是他们当中最典型的一个。”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密林一日》:“落叶松和云杉中树龄最大的约八十岁左右,有二十厘米粗,十三米高,据说这是质量很高的典型林带。”
(5).指文学艺术作品中,作者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人物形象。
《漢語大詞典》:体用(體用)
(1).本体和作用。语本《参同契》卷下:“春夏据内体……秋冬当外用。”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是用发恳惻之诚,咨体用之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告词用上语》:“制云:朕自东朝之归,方知南面之乐,宜时懿戚,同此体用。” 严复 《原强》:“且一羣一国之成之立,其间体用功能,实无异于生物之一体,大小虽殊,而官治相准。”
(2). 中国 古代哲学亦以“体用”指事物的本体、本质和现象。
《漢語大詞典》:玉相
谓纯美如玉的本质。语出《诗·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毛 传:“相,质也。” 晋 张华 《祖道赵王应诏诗》:“禀姿自然,金质玉相。”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我筠心而松性,君金采而玉相。”
《漢語大詞典》:在于(在於)
亦作“ 在于 ”。
(1).在。多表示处所、时间等。孟子·滕文公下:“子谓 薛居州 ,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长幼卑尊,皆 薛居州 也,王谁与为不善?” 宋 曾巩 《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唐 之治,在於 贞观 。”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折:“报的妳妳得知,有 温嶠 在于门首。”
(2).取决于;决定于。表明事物的关键所在。 汉 晁错 《论贵粟疏》:“欲民务农,在於贵粟;贵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为赏罚。”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成败之机,在於今日。”
(3).犹对;对于。表示所说的情况与后面的对象密切相关。 唐 杜甫 《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尚看 王生 抱此怀,在於 甫 也何由羡。”
(4).指出事物的本质内容或目的等。 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於名实。” 清 侯方域 《宦官论》:“天下所以畏宦官者,不能见天子也。故今日之患,在於朝廷之礼过尊。”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见“ 在於 ”。
《漢語大詞典》:变相(變相)
(1).敷演佛经的内容而绘成的具体图相。一般绘制在石窟、寺院的墙壁上或纸帛上,多用几幅连续的画面表现故事的情节,是广泛传播教义的佛教通俗艺术。后道教等亦利用此一形式渲染、表述道经及其他内容。《坛经·行由品》:“拟请供奉 卢珍 画《楞伽经》变相及 五相 血脉图,流传供养。”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石唯庵残稿:“断碑已失前朝字,画壁犹存变相图。”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六节:“变的意思是变原样,依照佛经所说,作成绘画的形状,叫做变相。”
(2).改变原来的模样。 宋 陶谷 清异录·妆饰:“﹝ 莹 ﹞尤善梳掠画眉,日作一样……有细宅眷而不喜 莹 者谤之为胶煤变相。”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修容》:“其实云之变相,‘千万’二字犹不足以限量之也。” 曹靖华 《飞花集·到赤松林去》:“ 莫斯科 变相了!变得几乎认不出来了。”
(3).谓事物的形式改变而内容或本质未变。 老舍 《四世同堂》七六:“自从他作了局长,他的门外老有一个巡警给他守门。这使他感到了安全,而忽略了那个巡警也许是监视着他的,他的家也就是变相的牢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