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生处(生處)
(1).生长的地方。 唐 李咸用 《苔》诗:“几年风雨跡,叠在石孱颜。生处景长静,看来情儘閒。” 金 元好问 《野谷道中怀昭禅师》诗:“説向阿师应被笑,人生生处果难忘。” 元 曹之谦 《送李郭二子还乡》诗:“丧乱身为客,淹流泪满衣。亦知生处乐,未卜有年归。”
(2).指聚集之处。 唐 杜牧 《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佛教谓转世轮回之处。魏书·释老志:“善恶生处凡有六道焉。”
(4).指转生之处。 元 觉岸 释氏稽古略卷二:“﹝ 道安法师 ﹞正月晦日命门徒具浴。忽有异僧出入隙中。 安 以生处问之,僧指西北,云即开,见楼阁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
(5).产地。 清 翟灏 通俗编·货财:“生处不如聚处。”
《國語辭典》:九有  拼音:jiǔ yǒu
1.九州。借指全中国。《诗经。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济元功于九有,固举世之所推。」
2.佛教指轮回众生所处的九种境界。唐。王勃释迦佛赋〉:「恩沾九有,行洽三无。」
《國語辭典》:九州  拼音:jiǔ zhōu
1.中国古代分天下为九个行政区,称为「九州」。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后用作中国的代称。宋。陆游 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岛名。日本四岛中最南的一岛。因封建时代全境分为九个州而得名。以热带植物和煤矿藏闻名。岛上有世界最大的活火山口阿苏山。行政上分为福冈、鹿儿岛、熊本、宫崎、长崎、大分、佐贺七个县;著名城市有北九州、福冈及长崎。
《國語辭典》:多生  拼音:duō shēng
1.佛教指众生受轮回之苦,生死相续,称为「多生」。唐。白居易 味道诗:「此日尽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尘侵。」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八。饶廷直》:「多生曾结香火缘,邂逅相逢竟相语。」
2.生,语助词。多生通常指多数、大概。宋。张元干 瑞鹧鸪。雏莺初啭斗尖新词:「总解满斟偏劝客,多生俱是绮罗人。」
《國語辭典》:因果  拼音:yīn guǒ
1.原因和结果。指事情演化的前后关连。如:「知道事情的始末因果,就容易下判断了。」
2.佛教基本理论之一,谓因和果。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形态和生活遭遇,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果,而过去意志行为则是造成果的因。因和果之间是相对的关系。《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六:「果有为离系,无为无因果。」《南史。卷五七。范云传》:「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
3.缘由。《红楼梦》第六五回:「又还有一段因果,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
《國語辭典》:因果报应(因果報應)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谓生死轮回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因果关系。一切有意志的行为,不论善恶或中性,都必导致未来世的乐、苦或中性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换言之,一切众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在未解脱之前,永不休止。
《國語辭典》:九地  拼音:jiǔ dì
1.根据地质、地形,可将土地分为沙泥、泽池、沚崖、下田、中田、上田、下山、中山、上山等九种。见汉。扬雄《太玄经。卷八。太玄数》。
2.大地、遍地。《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重玄匪奥,九地匪沉。」宋。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词:「底事昆崙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3.地之最深处。《孙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聊斋志异。卷一○。龙飞相公》:「但深在九地,安望重睹天日乎!」
《國語辭典》:九天  拼音:jiǔ tiān
1.天的中央及八方。《楚辞。屈原。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2.天之极高处。《孙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唐。李白 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作「九霄」、「九重」。
3.比喻宫禁。唐。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王涯 宫词三○首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國語辭典》:人身  拼音:rén shēn
1.人的身体。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三。词曲部。宾白》:「就人身论之,则如肢体之于血脉。」
2.当事人本身。南朝梁。沈约〈南郊恩诏〉:「人身及家口质系,悉散还私家。」
3.人品才识。《南史。卷六一。陈伯之传》:「临川内史王观,僧虔之孙,人身不恶,可召为长史,以代元冲。」
4.佛教用语。指在轮回中转世投生为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但当兼脩戒行,留心诵读,以为来世津梁,人身难得勿虚过也。」
《漢語大詞典》:轮转(輪轉)
(1).佛教语。轮回。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妙法轮转,甘露啟霏。” 明 袁宏道 《与龚惟长先生书》:“以此知甥尤不可不急学道也。不然,牛马猪狗,轮转安有极耶?”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则万物皆轮转矣。”
(2).翻转;掉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一二日间,恒延颈外望。伺户小开,便轮转自跃,入於深渊。”《三国演义》第四五回:“两边四下一齐轮转櫓棹,望 江 面上如飞而去。”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
《漢語大詞典》:我相
佛教语。我、人等四相之一。指把轮回六道的自体当做真实存在的观点。佛教认为是烦恼之源。《金刚经·大乘正宗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宋 范成大 《藻侄比课五言诗因吟病中十二首示之》之六:“捫蝨天机动,驱蚊我相生。”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止因俺师弟 玉通 ,我相未除,慾根尚掛,致使那 柳宣教 用 红莲 掇赚。”《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金刚经》云:‘无人相,无我相。’世间万事皆坏在有人相、我相。”
《國語辭典》:五道  拼音:wǔ dào
1.五路,五个方面。《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万里剋期,五道并入。」唐。王昌龄 塞上曲:「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
2.佛教用语。称天、人、地狱、畜生、饿鬼为「五道」。南朝宋。鲍照佛影颂〉:「六尘烦苦,五道绵剧。」
3.五道将军。参见「五道将军」条。《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转头逢五道,开眼见阎王。」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
《國語辭典》:五道将军(五道將軍)  拼音:wǔ dào jiāng jūn
旧时迷信传说五道将军是东岳部下的神将,掌管世人的生死。《醒世恒言。卷一四。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奴阳寿未绝。今被五道将军收用。」也作「五道」。
《國語辭典》:生趣  拼音:shēng qù
1.创造、产生趣味。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章表》:「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辔有馀,故能缓急应节矣。」
2.生动有趣。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二。各体诗》:「又戏张子野娶妾,专用张家事点缀萦拂,最有生趣。」
3.生活的情趣。《聊斋志异。卷二。珠儿》:「冷落庭帏,益少生趣。」
《漢語大詞典》:业风(業風)
(1).佛教语。谓善恶之业如风一般能使人飘转而轮回三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张涛妻礼氏墓志》:“但尘芳不寂,终谢业风。”
(2).指恶业所感之猛风;劫末大风灾时及地狱等所吹之风。 唐 顾况 《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诗:“业风吹其魂,猛火烧其烟。” 元 张雨 《四月十九日杭城灾毁数万家》诗:“在山业风飘,在世劫火聚。”《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原来被业风一吹,依然如旧。”
《漢語大詞典》:苦趣
(1).佛教指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恶道”。均为轮回中的受苦之处。趣,同“ 趋 ”。 前蜀 杜光庭 《黄齐助黄箓斋并然灯词》:“尽超苦趣,永出冥津。”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南岳判官》:“﹝婢﹞谓 赵 曰:‘已蒙道力,得脱苦趣,犹当为异类,只在郡城某桥下。’” 明 屠隆 《昙花记·遍游地狱》:“罪根既灭,福慧自生,岂止永免于苦趣,便可修证乎道果。”
(2).泛指苦处。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
《漢語大詞典》:中阴(中陰)
佛教语。谓轮回中死后生前的过渡状态。其间虽离形躯,仍有五阴(色、受、想、行、识)。佛教徒认为中阴身如小儿,以七天为一期而生于本处。若在七日末了仍未得生缘,则更续中阴七天,最长的到第七期之终,必然往生于一处。后世俗演变为七七追荐的法事。正法念处经·畜生品一:“此中阴有分,若本不行布施持戒,是人则生煖水之中,口常乾燥,如触灰汁,以本业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 商诺迦 缚娑 者, 阿难 弟子也,在光身中,以设诺迦草衣,於解安居日,持施众僧。承兹福力,於五百身中阴、生阴,恆服此衣,以最后身,从胎俱出。” 章炳麟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诗:“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漢語大詞典》:诸趣(諸趣)
佛教语。六道轮回的别称。佛教的轮回说认为人死后神识进入轮回各道。由于自我善恶业力的不同,在六道中升降浮沉。《楞伽经》卷四:“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 章太炎 《菌说》:“六道升降,由于志念进退,其説亦近,而所化者乃其胤胄,非如佛家谓灵魂堕入诸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