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生处(生處)
(1).生长的地方。 唐 李咸用 《苔》诗:“几年风雨跡,叠在石孱颜。生处景长静,看来情儘閒。” 金 元好问 《野谷道中怀昭禅师》诗:“説向阿师应被笑,人生生处果难忘。” 元 曹之谦 《送李郭二子还乡》诗:“丧乱身为客,淹流泪满衣。亦知生处乐,未卜有年归。”
(2).指聚集之处。 唐 杜牧 《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佛教谓转世轮回之处。《魏书·释老志》:“善恶生处凡有六道焉。”
(4).指转生之处。 元 觉岸 《释氏稽古略》卷二:“﹝ 道安法师 ﹞正月晦日命门徒具浴。忽有异僧出入隙中。 安 以生处问之,僧指西北,云即开,见楼阁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
(5).产地。 清 翟灏 《通俗编·货财》:“生处不如聚处。”
(2).指聚集之处。 唐 杜牧 《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佛教谓转世轮回之处。《魏书·释老志》:“善恶生处凡有六道焉。”
(4).指转生之处。 元 觉岸 《释氏稽古略》卷二:“﹝ 道安法师 ﹞正月晦日命门徒具浴。忽有异僧出入隙中。 安 以生处问之,僧指西北,云即开,见楼阁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
(5).产地。 清 翟灏 《通俗编·货财》:“生处不如聚处。”
《國語辭典》:因果 拼音:yīn guǒ
1.原因和结果。指事情演化的前后关连。如:「知道事情的始末因果,就容易下判断了。」
2.佛教基本理论之一,谓因和果。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形态和生活遭遇,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果,而过去意志行为则是造成果的因。因和果之间是相对的关系。《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六:「果有为离系,无为无因果。」《南史。卷五七。范云传》:「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
3.缘由。《红楼梦》第六五回:「又还有一段因果,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
2.佛教基本理论之一,谓因和果。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形态和生活遭遇,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果,而过去意志行为则是造成果的因。因和果之间是相对的关系。《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六:「果有为离系,无为无因果。」《南史。卷五七。范云传》:「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
3.缘由。《红楼梦》第六五回:「又还有一段因果,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
《國語辭典》:五道 拼音:wǔ dào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
《漢語大詞典》:中阴(中陰)
佛教语。谓轮回中死后生前的过渡状态。其间虽离形躯,仍有五阴(色、受、想、行、识)。佛教徒认为中阴身如小儿,以七天为一期而生于本处。若在七日末了仍未得生缘,则更续中阴七天,最长的到第七期之终,必然往生于一处。后世俗演变为七七追荐的法事。《正法念处经·畜生品一》:“此中阴有分,若本不行布施持戒,是人则生煖水之中,口常乾燥,如触灰汁,以本业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 商诺迦 缚娑 者, 阿难 弟子也,在光身中,以设诺迦草衣,於解安居日,持施众僧。承兹福力,於五百身中阴、生阴,恆服此衣,以最后身,从胎俱出。” 章炳麟 《狱中闻沈禹希见杀》诗:“中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