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种学(種學)
培养学识。 明 方孝孺 《种学斋记》:“而 郑君 叔度 ,旨乎 韩氏 种学之言,以名其斋者歟。”
《漢語大詞典》:种学织文(種學織文)
见“ 种学绩文 ”。
《漢語大詞典》:种学绩文(種學績文)
培养学识,积累文才。 唐 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 博陵 崔斯立 种学绩文,以蕃其有。”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国家之意,本欲使之种学绩文,以为异日公卿之储。” 明 宋濂 《瑞安吴门三贞母墓版文》:“种学织文,名播於邇遐。”
《漢語大詞典》:种学绩文(種學績文)
培养学识,积累文才。 唐 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 博陵 崔斯立 种学绩文,以蕃其有。”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国家之意,本欲使之种学绩文,以为异日公卿之储。” 明 宋濂 《瑞安吴门三贞母墓版文》:“种学织文,名播於邇遐。”
《高级汉语词典》:种学积文
培养学识,积累文才
《國語辭典》:三家  拼音:sān jiā
1.春秋时鲁国孟孙、叔孙、季孙三公族。《论语。八佾》:「三家者以雍彻。」三国魏。何晏。集解:「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参见「三桓」条。
2.春秋末年,分晋的韩、赵、魏三卿。《史记。卷二七。天官书》:「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
3.三皇。《后汉书。卷六○上。马融列传》:「俾之昌言而宏议,轶越三家,驰骋五帝。」参见「三皇」条。
4.夏、商、周三代。汉。王充《论衡。正说》:「案礼,夏、殷、周三家相损益之制,较著不同。」
5.《经书》的三家。如《书经》有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家;《礼经》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春秋》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6.三户人家。宋。陆游 野意诗:「堤长逾十里,村小只三家。」
《國語辭典》:三代  拼音:sān dài
1.夏、商、周三朝。《礼记。表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明。陈继儒《李公子传》:「已命更席,则陶觞瓦鼎,无非三代物,最近者亦秦汉铜器。」也称为「三后」。
2.称祖至孙三辈。如:「三代同堂」。唐。王维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也称为「三辈子」。
3.曾祖、祖父、父的总称。
《國語辭典》:祖师(祖師)  拼音:zǔ shī
一派学术、技艺、宗教或行业的创始人。《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定陶丁姬传》:「定陶丁姬,哀帝母也,易祖师丁将军之玄孙。」《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什么自由,什么民权,拿个卢梭当做祖师看待。」也称为「祖师爷」。
《國語辭典》:达道(達道)  拼音:dá dào
1.人类遵行、永不变易的道理。《礼记。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2.通达其道。唐。杜甫 遣兴诗五首之三:「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國語辭典》:传人(傳人)  拼音:chuán rén
1.叫人,召唤人。《红楼梦》第七一回:「我们只管看屋子,不管传人。姑娘要传人,再派传人的去。」
2.传授给他人,多指特殊技艺而言。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一。词曲部。结构》:「凡有能此者,皆悉剖腹藏珠,务求自秘,谓此法无人授我,我岂独肯传人?」
3.继承衣钵的人。如:「他常自称是龙虎山张天师的嫡系传人。」
《國語辭典》:众说(眾說)  拼音:zhòng shuō
各式各样的说法。如:「众说纷纭」。汉。扬雄《法言。学行》:「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
《漢語大詞典》:一支
(1).犹一条。常指河流或山脉的支派。 唐 李端 《送郑宥入蜀迎觐》诗:“ 剑门 千转尽, 巴水 一支长。”朱子语类卷二:“或问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 关中 一支生下 函谷 ,以至 嵩山 ,东尽 泰山 ,此是一支;又自 皤冢 汉水 之北,生下一支,至 扬州 而尽; 江 南诸山,则又自 岷山 分一支以尽乎两 浙 、 闽 、 广 。”
(2).各种学派、流派或宗族的支派,亦名一支。
(3).一肢。支,肢。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
《漢語大詞典》:道腴
(1).某种学说、主张的精髓。文选·班固〈答宾戏〉:“慎修所志,守尔天符,委命供己,味道之腴。” 李善 注:“ 项岱 曰:‘腴,道之美者也。’…… 桓谭 《答杨雄书》曰:‘ 子云 勤味道腴者也。’” 南朝 齐 王融 《为竟陵王与隐士刘虬书》:“玉烛登年,金商在律,炎凉始贸,动静惟安,勤味道腴,幸遵雅尚,岂不乐哉!” 唐 高彦休 《高阙史·薛氏子为左道所误》:“二子则延入宾位,雅谈奥论,深味道腴。” 清 姚鼐 《观飞来峰入灵隐寺》诗:“长生固非愿,遗物即道腴。”
(2).研讨玩味。 元 卢挚 《寄萧征君惟斗》诗:“道腴《德充符》,怡然有餘欢。”
《漢語大詞典》:儒墨
(1).儒家和墨家。 战国 时期同为重要学派。庄子·天运:“天下大骇,儒墨皆起。”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 孔丘 也;墨之所至, 墨翟 也。” 唐 陈子昂 《夏日暉上人房别李参军序》:“讨论儒、墨、探览真玄。觉 周 孔 之犹述,知 老 庄 之未悟。”
(2).泛指多种学派。 唐 崔湜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铭序》:“百家之言,先儒未諭,一览冰释。四方儒墨之士,由是嚮风矣。”
《國語辭典》:道要  拼音:dào yào
待要、正要、却要。《西游记》第四五回:「哥啊,我和你做这几年兄弟,只这些儿不曾弄过。我才吃了些东西,道要干这个事儿哩。」
《國語辭典》:浑天(渾天)  拼音:hùn tiān
古代认为天形浑圆如鸟卵,地如卵黄,天包于地外,故称天体为「浑天」。《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前儒旧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也。」
《漢語大詞典》:浑仪(渾儀)
我国古代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又称浑天仪。南史·宋纪上·武帝:“ 长安 丰稔,帑藏盈积,帝先收其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及 秦始皇 玉璽送之都。”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天文家有浑仪,测天之器,设於崇臺,以候垂象者,则古之璣衡也。”清史稿·天文志二:“ 明 於 北京 齐化门 内倚城筑 观象臺 ,倣 元 製作浑仪、简仪、天体三仪,置於臺上。”
《國語辭典》:方术(方術)  拼音:fāng shù
1.道术。《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吕氏春秋。不苟论。赞能》:「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
2.泛指医学、卜筮、星相等之术。《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上。序》:「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三国演义》第二九回:「顺帝时曾入山采药,得神书于阳曲泉水上,号曰『太平青领道』,凡百馀卷,皆治人疾病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