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一心  拼音:yī xīn
1.同心。如:「万众一心」。《书经。泰誓上》:「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2.专一其心、全心全意。如:「他一心想上大学。」《孟子。告子上》:「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文明小史》第三三回:「县官盛筵相待,说了无数的恭维话,一心要来笼络。」
《國語辭典》:土风(土風)  拼音:tǔ fēng
1.地方的风俗。晋。陆机〈吴趋行〉:「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晋。左思〈三都赋〉:「先王采焉,以观土风。」
2.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或民歌。《左传。成公九年》:「言称先职,不忘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乐府》:「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盲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
《國語辭典》:下里  拼音:xià lǐ
1.乡野,偏僻的地方。汉。刘向《说苑。卷一四。至公》:「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曰孙叔敖。」《旧五代史。卷八八。晋书。景延广传》:「时延广在军,母凶问之,……,曾无戚容,下里之士亦闻而恶之。」
2.通俗的文学艺术。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参见「下里巴人」条。《文选。陆机。文赋》:「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老残游记》第一○回:「岂敢,岂敢,只是下里之音不堪入耳。」
3.地下黄泉。《汉书。卷九○。酷吏传。田延年传》:「茂陵富人焦氏、贾氏,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诸下里物。」颜师古注引孟康曰:「死者归蒿里,葬地下,故曰下里。」
《國語辭典》:下里(下裡)  拼音:xià lǐ
与数字连用,表示方位或地方。宋。姚述尧洞仙歌。金风玉露〉词:「念岁岁年年,今夕之前,两下里,千山万水。」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八下里胡论告、恶商量,做夫妻久想,莫要十指望便身亡。」
《國語辭典》:下里巴人  拼音:xià lǐ bā rén
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通俗歌曲。《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歧路灯》第一○回:「谭、娄纯正儒者,那得意于下里巴人。」也作「巴人调」、「巴人下里」、「东野巴人」。
《國語辭典》:楚辞(楚辭)  拼音:chǔ cí
战国时代南方楚国的诗歌。楚怀王时的贤臣屈原,被谗而遭流放,作离骚以自伤,后人如宋玉、唐勒等人仿屈原文体而作,名篇备出,成为极重要的文学作品。而这一类文体的作品,通称为「楚辞」。楚辞为南方文学的代表,用句多是六言七言参差,描写个人情怀,富有浪漫神秘气息,其用韵而长篇铺叙,开汉赋的先河。汉刘向汇集屈原、宋玉、贾谊等人作品,辑成《楚辞》。王逸为之注释,名为「楚辞章句」。
《國語辭典》:六义(六義)  拼音:liù yì
《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见〈诗大序〉。大抵说来,风为各国的歌谣、雅是周王畿的歌曲、颂是庙堂祭祀的乐歌,此三种是《诗经》的三种体制;赋是敷陈其事、比是指物譬喻、兴是借物起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内容的方法。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自商暨周,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国语辞典》:召南  拼音:shào nán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都是周朝的民间歌谣。
《國語辭典》:采风(采風)  拼音:cǎi fēng
周代官府定期派人到民间采集诗歌,编成国风。后遂称蒐集民歌为「采风」。
《國語辭典》:采诗(采詩)  拼音:cǎi shī
周代官府定期派人到民间采集各地诗歌,以观民情风俗,作为施政的参考。《汉书。卷三○。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國語辭典》:采诗(采詩)  拼音:cǎi shī
周代官府定期派人到民间采集各地诗歌,以观民情风俗,作为施政的参考。《汉书。卷三○。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國語辭典》:民谣(民謠)  拼音:mín yáo
民间歌谣。由民间流传下来的纯朴音乐,形式简单,真情流露而感人。如童谣、山歌及恋歌等。
《漢語大詞典》:求诗(求詩)
(1).指古代官方派人搜集民间歌谣,供统治者察风俗人情,知施政之得失。也叫采风、采诗。《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汉 何休 注:“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於邑,邑移於国,国以闻於天子。”
(2).谓寻觅诗句。 宋 陆游 《别王伯高》诗:“倾家酿酒犹嫌少,入海求诗未厌深。”
《國語辭典》:儿歌(兒歌)  拼音:ér gē
为儿童所创作的歌谣。以言语浅白,容易记忆,韵律活泼为特色。著名儿歌有〈两只老虎〉、〈三轮车〉、〈妹妹背著洋娃娃〉等。
《漢語大詞典》:小词(小詞)
(1).按谱填写的短篇歌词。 前蜀 牛峤 《女冠子》词:“浅笑含双靨,低声唱小词。”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艳词不可填:“昔僧 秀关西 与 黄山谷 曰:‘作诗无害,惟艳歌小词可罢之。’” 清 侯方域 《绝句》:“容华博得春风歇,不羡《清平》赋小词。”
(2).民间歌谣或曲艺。犹小调。《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引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都门盛唱小词曰:‘喜则喜,得入手;愁则愁,不长久;忻则忻,我两个廝守;怕则怕,人来破鬭。’虽三尺之童皆歌之,不知何谓之。”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嘌唱,谓上鼓面唱令曲、小词。” 明 张岱 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或发娇声唱《劈破玉》等小词。”
《國語辭典》:童谣(童謠)  拼音:tóng yáo
儿童吟唱的歌谣。《三国演义》第九回:「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卓问李肃曰:『童谣主何吉凶?』肃曰:『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國語辭典》:村歌  拼音:cūn gē
乡村的歌谣。唐。白居易〈小庭亦有月〉诗:「村歌与社舞,客哂主人誇。」
《漢語大詞典》:涂歌(塗歌)
行人于途中唱的歌谣。 唐 崔令钦 《〈教坊记〉序》:“ 晋氏 兆乱,涂歌是作;终被诸管絃,载在乐府。”参见“ 涂歌里抃 ”。
《漢語大詞典》:涂歌里抃(塗歌里抃)
路途的人歌诵,里巷的人抃舞。形容百姓欢欣快乐的升平景象。 南朝 梁 沈约 《贺齐明帝登祚启》:“涂歌里抃,载怀鳧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