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月半
(1).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仪礼·士丧礼:“月半不殷奠。”晋书·温峤传:“ 嶠 重与 侃 书曰:‘僕谓军有进而无退,宜增而不可减。近已移檄远近,言於盟府,剋后月半大举。’”书·胤征“先时者杀无赦” 唐 孔颖达 疏:“当月之中,日月相望,故以月半为望,望去晦朔皆不满十五日也。”《金瓶梅词话》第五四回:“那 韩金釧 吃素,再不用荤,只吃小菜, 伯爵 道:‘今日又不是初一月半,乔作衙甚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月半:“今人谓十五为月半。”
(2).借指“十五”。 宋 辛弃疾 《蝶恋花·席上赠杨济翁侍儿》词:“小小年华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
(3).月亮之半。指弦月,半圆之月。释名·释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施弦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月半:“然亦有以上下弦为月半者……所谓月半者,弦也。经之所谓月半者,望也。弦曰半以月体而言之,望曰半以日数而言之也。”
《漢語大詞典》:蜀五
方言。犹十五。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方言》:一,蜀也。广雅:蜀,弌也…… 苏 、 松 、 嘉兴 ,一十诸名,皆无所改,独谓十五为蜀五。”
分類:十五
《漢語大詞典》:登高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漢語大詞典》:萧然(蕭然)
(1).犹骚然。扰乱骚动的样子。史记·酷吏列传:“及 孝文帝 欲事 匈奴 ,北边萧然苦兵矣。”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不废戒严,而犹物议喧嚣,财力耗顇,数年之外,天下萧然。”明史·宦官传二·陈增:“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而天下萧然,生灵涂炭矣。”
(2).空寂;萧条。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新唐书·宦者传上·程元振:“虏扣 便桥 ,帝仓黄出居 陕 ,京师陷。贼剽府库,焚閭衖,萧然为空。”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袁鹰 《故乡夜话》:“此外四壁萧然,再没有任何东西。”
(3).稀疏;虚空。 宋 叶适 《题〈林秀文集〉》:“鬢髮萧然,奔走未已,可嘆也!” 明 杨柔胜《玉环记·皋谒延赏》:“双亲弃世十八年,囊篋尽萧然。”明史·忠义传四·徐世淳:“州尝被贼,居民萧然。”
(4).简陋。 宋 陆游 《自笑》诗:“惟餘数卷残书在,破篋萧然笑獠奴。”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君﹞每行县以物自随,杯汤不肯受。去官贫甚,鬻所乘马以行,行李萧然,观者嘆息。” 王闿运 《侯官陈君墓志铭》:“乘舆萧然,襆被而已。”
(5).萧洒;悠闲。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高蹈独往,萧然自得。” 唐 杜甫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诗:“秋水清无底,萧然浄客心。” 宋 苏轼 《游惠山》诗序:“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他同好友 葛寰中 谈起这事,好像天大祸事,就要临头一样,比起前数月,萧然而论 北京 事情的态度,真不同!”
《漢語大詞典》:新月
(1).农历每月初出的弯形的月亮。 南朝 陈 阴铿 《五洲夜发》诗:“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宋 朱敦儒 《好事近·渔父》词:“晚来风定钓丝閒,上下是新月。”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七夕用六日》:“ 宋 张耒 柯山集《七月六日》二首,其第二首云‘黄昏楼角看新月,还是去年牛女时。’” 郁达夫 《沉沦》四:“半痕新月,斜挂在西天角上,却似仙女的蛾眉,未加翠黛的样子。”
(2).农历月逢十五日新满的月亮。 唐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3).朔日的月相。此时月在地球与太阳之间,其暗面正与地球相对,地球上不见月光,称为定朔。
《骈字类编》:十五
南北朝 徐陵 奉和咏舞诗 十五属平阳,因来入建章。
唐 刘方平 采莲曲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唐 崔颢 王家少妇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
唐 孟浩然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十五䌽衣年,承欢慈母前。
唐 李白 相和歌辞 凤吹笙曲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唐 杜甫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十五富文史,十八足宾客。
唐 白居易 邻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唐 常理 妾薄命 十五玉童色,双蛾青弯弯。
唐 李商隐 无题二首 其一 十五泣春风,背面鞦韆下。
唐 温庭筠 张静婉采莲歌 郎心似月月未缺,十五十六清光圆。
宋 苏轼 答郡中同僚贺雨 君看大熟岁,风雨占十五。
元 张翥 有旨翥领宋史刊于江浙次东阿站 南来十五驿,幽绝独斯亭。
分类:十五
《漢語大詞典》:中秋
指农历八月十五日。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七:“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四折:“俺两口儿今年做一个中秋八月圆。” 老舍 《四世同堂》三九:“在他的端阳节那组卡片中,五毒饼正和中秋的月饼与年节的年糕一样,是用红字写着的。”
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天官·司裘:“中秋献良裘。” 郑玄 注:“中,音仲。” 唐 顾况 《望初月简于吏部》诗:“泬寥中秋夜,坐见如钩月。” 叶圣陶 《饭》:“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
《漢語大詞典》:三五
(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宋 贺铸 《侍香金童》词:“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栏干,断肠千里。” 清 林则徐 《中秋眺月有作》诗:“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宋 李清照 《永遇乐》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宋 刘辰翁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词为之涕下》词:“緗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3).谓十五岁。 晋 陶潜 《杂诗》之十二:“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唐 王翰 《飞燕篇》:“可怜女儿三五许,丰茸惜是一园花。” 明 何景明 《七述》:“三五冶容,二八曼姬。”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芳辰三五,方 洛阳 而自娇;阑干十二,弔 姮娥 而微叹。”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史记·天官书论:“为国者必贵三五。” 司马贞 索隐:“三五,谓三十岁一小变,五百岁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楚辞·刘向〈九叹·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絶《洪范》之辟纪。” 王逸 注:“言君施行,背三皇五帝之常典。”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谈主上之圣明,则君尽三五;述宰相之英伟,则人皆二八。” 宋 欧阳修 《憎蚊》诗:“荒茫三五前,民物交相黷。” 清 钱谦益 《大司马吉安茂明李公参赞留务序》:“主上神圣,度越三五。”
(6).指三王五霸。《楚辞·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 彭咸 以为仪。” 王逸 注:“三王五伯,可修法也。” 姜亮夫 校注:“ 战代 言三五,多指三王、五伯。”
(7).指三辰五星。史记·天官书论:“为天数者,必通三五。” 司马贞 索隐:“案:三谓三辰,五谓五星。”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考七耀之盈虚,步三五之变化。”云笈七籤卷二十:“九灵交度,三五相推。”
(8).指三正五行。黄庭内景经·五行:“五行相推反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 梁丘子 注:“《玄妙经》云:三者,在天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为珠、玉、金,名曰三宝;在人为耳、鼻、口,名曰三生。天、地、人凡三而各怀五行,故曰三五……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远,三五復返。’”
(9).指三才五常。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逯钦立 注:“三五,三才五常。三才,天、地、人;五常,仁、义、礼、智、信。”
(10).指三所五位。《诗·大雅·大明》“燮伐大 商 ” 汉 郑玄 笺:“协和伐 殷 之事,谓合位三五也。” 孔颖达 疏:“言正合会天道於五位三所而用之。岁、日、月、辰、星五者各有位,谓之五位。星、日、辰在北,岁在南,月在东,居三处,故言三所。”汉书·叙传上:“东厸虐而歼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东厸, 紂 也。歼,尽也。王, 武王 也。欲合五位三所,即国语岁、日、月、星、辰之所在也。’……五位,谓岁、日、月、辰、星也。三所,谓 逢公 所凭神, 周 分野所在, 后稷 所经纬也。”
(11).指三田五脏。黄庭内景经·治生:“安在紫房幃幙间,立坐室外三五玄。” 梁丘子 注:“谓八景及二十四真神营护人身,则三田五藏真气调柔无灾病也。”
(1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备鸣盗浅术之餘,豫三五贱伎之末。” 李善 注:“抱朴子·军术曰:大将军当明案九宫,视年在宫,常就三居五;五为死,三为生,能知三五,横行天下。”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吾知元侯上舍,不独善鸡鸣、弹长鋏、三五、九九之伎,顓之而已。”参见“ 九宫 ”。
(1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著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毛 传:“三,心;五,噣。四时更见。”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天汉迴西流,三五正从横。”
(14). 晋 时征人服兵役,在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制,后因称发人征役为“三五”。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又敕 河 南四州具南师之备, 并 、 朔 、 秦 、 雍 严西讨之资, 青 、 冀 、 幽州 三五发卒。”宋书·孝义传·孙棘:“ 世祖大明 五年,发三五丁,弟 萨 应充行。”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又 梁 兴以来,发人征役,号为三五。”
(15).约举之数。表示数目不多。 唐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还西京》诗:“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水浒传》第二回:“ 朱武 、 陈达 、 杨春 三个头领吩咐小嘍囉看守寨栅,只带三五个做伴。” 清 朱彝尊 《〈腾笑集〉自叙》:“庭有藤二本,檉柳一株,傍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赋诗。” 沈从文 《生存》:“长案旁坐下了三五个车夫。”
谓三令五申。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发徐州三五教》:“所统郡县,便普三五;咸依旧格,以赴戎麾。” 胡之骥 汇注:“三五,犹《孙子兵法》所谓三令五申之教。”
《漢語大詞典》:九宫
(1).术数家所指的九个方位。《易》纬家有“九宫八卦”之说,即离、艮、兑、乾、坤、坎、震、巽八封之宫,加上中央宫。灵枢经·九宫八风:“九宫八风。立秋二,玄委,西南方;秋分七,仓果,西方;立冬六,新洛,西北方;夏至九,上天,南方;招摇,中央;冬至一,叶蛰,北方;立夏四,阴洛,东南方;春分三,仓门,东方;立春八,天留,东北方。”后汉书·张衡传:“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 李贤 注:“《易乾凿度》曰:‘ 太一 取数以行九宫。’ 郑玄 注云:‘ 太一 者, 北辰 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於中央。中央者, 北辰 之所居,故谓之九宫。’” 前蜀 杜光庭 《胡贤常侍安宅醮词》:“六甲五行之象,九宫八卦之方,各静封隅,永垂贞吉。”
(2).古代算法名。旧题 汉 徐岳 《数术记遗》卷一:“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 甄鸾 注:“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三国志·吴志·赵达传:“治九宫一算之术,究其微旨,是以能应机立成,对问若神。”
(3).道家语。三光、三宝、三生的合称。黄庭内景经·五行“三五合气九九节” 梁丘子 注引《玄妙经》:“三者,在天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为珠、玉、金,名曰三宝;在人为耳、鼻、口,名曰三生……合三者为九宫。”
(4).指 唐 时的九宫神坛。 玄宗 天宝 三年置。其名为: 太一 、 天一 、 招摇 、 轩辕 、 咸池 、 青龙 、 太阴 、 天符 、 摄提 。参阅旧唐书·礼仪志四
(5).舞曲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上元舞者, 高宗 所作也。舞者百八十人,衣画云五色衣,以象元气。其乐有上元,二仪,三才……七政,八风,九宫。”
(6).曲调名。黄钟宫、仙吕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五宫双调、大石调、越调、商调,合称九宫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九宫十三调,南曲之门户也。”参见“ 九宫十三调 ”。
(7).九宫格的简称。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述书上:“更以朱界九宫移其字,每日习四字,每字连书百数,转峯佈势,必尽合於本乃已。”参见“ 九宫格 ”。
(8).中国象棋术语。指棋盘上由斜交叉线构成的“米”字形方格。是“将”、“帅”和“士”活动的地区。
《漢語大詞典》:东阁(東閣)
(1).东厢的居室或楼房。古乐府《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牀。” 唐 任希古 《和长孙秘监伏日苦热》:“北林开逸径,东阁敞閒扉。”
(2).古代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唐 李商隐 《九日》诗:“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一本作“ 閤 ”。 宋 苏轼 《九日次韵王巩》:“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今日个东阁玳瑁筵,煞强如西厢和月等。” 清 龚自珍 《乙酉腊见红梅一枝思亲而作时客昆山》诗:“南天初返棹,东阁正留宾。”按,此义本作“东閤”,后世閤、阁形近音同混用。参见“ 东閤 ”。
(3). 明 清 两代大学士殿阁之一。 洪武 十五年始置。 清 仍之。参阅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4).阁名。指 东亭 。故址在今 四川省 崇庆县 东。 唐 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 东阁 官梅动诗兴,还如 何逊 在 扬州 。” 仇兆鰲 注:“ 东阁 ,指 东亭 。”一说谓款待宾客之所。参阅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一。
東閤:东向的小门。汉书·公孙弘传:“ 弘 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 王先谦 补注引 姚鼐 曰:“此閤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 东平王 苍 为驃骑将军,开东閤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 唐 孟浩然 《题长安主人壁》诗:“久废南山田,谬陪东閤贤。” 唐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早岁思东閤,为邦属故园。”
《漢語大詞典》:东閤(東閤)
东向的小门。汉书·公孙弘传:“ 弘 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 王先谦 补注引 姚鼐 曰:“此閤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 东平王 苍 为驃骑将军,开东閤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 唐 孟浩然 《题长安主人壁》诗:“久废南山田,谬陪东閤贤。” 唐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早岁思东閤,为邦属故园。”
《漢語大詞典》:上元
(1).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旧唐书·中宗纪:“﹝ 景龙 四年﹞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水浒传》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明,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登高》:“岁上元夜,寺僧燃灯遶塔奏乐,金光明空,乐作天上矣。”
(2).古代历法名称之一。史记·天官书:“其纪上元。” 司马贞 索隐:“上元是古历之名。”新五代史·司天考:“布算积分,上求数千万岁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星皆会于子,谓之上元,以为历始。”
(3).旧以六十年为一甲子,讲阴阳五行的人以三个甲子共一百八十年为一周,称其中的第一个甲子为“上元”。
(4).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名,即“上元夫人”。 唐 王勃 《七夕赋》:“ 上元 锦书传宝字, 王母 琼箱荐金约。” 唐 李白 《古风》之四三:“西海宴 王母 ,北宫邀 上元 。”
(5).指上天、太空。 唐 《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炉》诗:“抗殿疏元首,高高接上元。”
(6).指帝王。 明 张居正 《寿严少师三十韵》:“握斗调元化,持衡佐上元。”
《漢語大詞典》:元宵
(1).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亦称“ 元夜 ”、“ 元夕 ”。 唐 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 唐 韩偓 《元夜即席》诗:“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曾有妻 刘氏 素香 ,因三载前元宵夜观灯失去,未知存亡下落。” 清 赵翼 《上元夕毘陵驿前泊舟》诗:“联舟小泊运河滨,正是元宵节物新。” 巴金 《家》十九:“元宵节一过,新年佳节就完了。”
(2).汤圆的别名。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所以称汤圆为“元宵”。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杨朔 《海天苍苍》:“正过元宵节,叔父在我们家吃元宵。”
《漢語大詞典》:生子
(1).刚成人的少年。书·召诰:“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 孔 传:“言王新即政,始服行教化,当如子之初生,习为善则善矣。”按,古以十五岁的少年为“生子”。参阅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2).生育幼子;生儿子。《诗·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唐 杜甫 《杜鹃》诗:“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 孙仲谋 。”
《漢語大詞典》:秋节(秋節)
(1).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参见“ 中秋 ”。
(2).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唐 韦安石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3).泛指秋季。 汉 班倢伃 《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南朝 梁 沈约 《从军诗》之二:“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 唐 项斯 《古扇》诗:“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
《漢語大詞典》:中秋
指农历八月十五日。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七:“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四折:“俺两口儿今年做一个中秋八月圆。” 老舍 《四世同堂》三九:“在他的端阳节那组卡片中,五毒饼正和中秋的月饼与年节的年糕一样,是用红字写着的。”
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天官·司裘:“中秋献良裘。” 郑玄 注:“中,音仲。” 唐 顾况 《望初月简于吏部》诗:“泬寥中秋夜,坐见如钩月。” 叶圣陶 《饭》:“这时候正是中秋的天气。”
《漢語大詞典》:中春
指农历二月十五日。这天是春季的正中,故称。 唐 徐凝 《二月望日》诗:“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
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詔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张守节 正义:“中音仲。古者帝王巡狩,常以中月。” 唐 杜牧 《怀钟陵旧游》诗之二:“ 滕阁 中春綺席开,柘枝蛮鼓殷晴雷。” 林纾 《记水乐洞》:“中春草木敷緑,弥望蓬蓬。”
《漢語大詞典》:茧丝(繭絲)
(1).蚕丝。荀子·富国:“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餘足以衣人矣。”
(2).泛指赋税。敛赋如抽丝于茧,故云。国语·晋语九:“ 赵简子 使 尹鐸 为 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 韦昭 注:“茧丝,赋税;保障,蔽扞也。”
(3).指正月十五日夜以米、麦粉抟制的面茧。 宋 杨万里 《上元夜戏作长句》:“儿女炊玉作茧丝,中藏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参见“ 茧卜 ”。
《漢語大詞典》:茧卜
古代风俗,上元日,以面作茧形,馅中置纸签或木片,上书大小官名,人自拈取,以卜异日官品高下,名为“蠒卜”。见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