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文体(文體)
(1).文雅有节的体态。 汉 贾谊 新书·道术:“动有文体谓之礼,反礼为滥。” 唐 李嘉祐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诗:“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2).指身体。用为敬词。 宋 苏轼 《与范梦得书》之五:“今日謁告,不克往见,辱教,伏承文体佳胜。”
(3).文章的风格或结构、体裁。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中:“ 宋 徵士 陶潜 诗,其源出於 应璩 ,又协 左思 风力,文体省静,殆无长语。”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爰洎中叶,文体大变。”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 晦庵 载一 李氏 者之説,曰此章及六言、六蔽、五美、四恶之类,皆与前后文体大不相似。” 清 龚自珍 《秦汉石刻文录序》:“文体五百岁一变,书体五百岁一变。”
(4).字体。太平广记卷二三○引 唐 陈翰 《异闻集·王度》:“文体似隶,点画无缺。”
(5).文娱体育的简称。如:努力开展文体活动。
《漢語大詞典》:书体(書體)
(1).字体。晋书·卫恒传:“ 杜氏 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 清 金农 《过北碕精舍得宋高僧手写〈涅槃经〉残本即题其后》诗:“法王力大书体肥,肯落人间寒与饥。”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六国之时,文字异形, 斯 乃立意,罢其不与 秦 文合者,画一书体。”
(2).文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详总书体,本在尽言。” 清 蒋士铨 《一片石·宴阁》:“前日邂逅 娄妃 ,偶论书体,见他词翰精妙,遂为文字之交。”
《漢語大詞典》:颜字(顔字)
指 唐 颜真卿 的字体。 巴金 《秋》二三:“他读书较多,会写一笔 颜 字。”
《漢語大詞典》:方光乌(方光烏)
指 清 代科举应试的字体。其体方正、光润,墨色乌黑。这种字体也流行于翰林院,故又称“院体”、“馆阁体”。据传为历相 乾隆 、 嘉庆 、 道光 三朝的 曹振镛 所创。 康有为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其楷法方光乌之尚,尤为费时。”
《漢語大詞典》:龙门造像(龍門造像)
指 龙门 造像记的字体。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馀论:“ 魏 碑大种有三:一曰 龙门 造像,一曰 云峰 石刻,一曰 冈山 、 共山 、 铁山 摩崖,皆数十种同一体者。”参见“ 龙门二十品 ”。
《漢語大詞典》:龙门二十品(龍門二十品)
北魏 龙门 造像记二十种的统称。 河南 洛阳 龙门山 有 北魏 以来的大量石窟佛像,大都是信仰佛教者为亡人或生者祈福而开凿的,人称“龙门造像”。有的造像刻“造像记”。 清 中叶后,提倡北碑书法,有人在 北魏 造像记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等二十种,称为《龙门二十品》。拓本传布,盛行于时。其书方峻雄强,恣肆多采。
《漢語大詞典》:一字
(1).一个字。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夫一字之謚,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2).谓同一个字。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 惠士奇 云:《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
(3).指一种字体。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见隋书·经籍志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 蔡中郎 所书,祇有隶体。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称 汉 刻为一字,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紫薇 门人﹞ 林之奇 ,字 少颖 ,一字 拙斋 。”
(5).指简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
(6).谓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 吴融 《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
(7).京剧髯口之一种。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8).中药量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
《漢語大詞典》:行书(行書)
(1).写作文书。管子·问:“官贱行书,身士,以家臣自代者几何人?” 尹知章 注:“其人居官乃贱,自行文书,身任士职,輒以家臣自代,亦须知其数也。”墨子·号令:“挟私书,行请謁及为行书者,释守事而治私家事,卒民相盗家室、婴儿,皆断,无赦。”
(2).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汉字字体。晋书·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张怀瓘书断上:“案行书者, 后汉 潁川 刘德昇 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字学:“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 巴金 《秋》四四:“对联是 何子贞 的行书。”
(3).八股文章的选集,所选大都是举人的作品。也称“行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自从那年到 杭州 ,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帐,共九十五本。”参见“ 行卷 ”。
《漢語大詞典》:行卷
(1). 唐 代习尚,应举者在考试前把所作诗文写成卷轴,投送朝中显贵以延誉,称为行卷。 唐 李商隐 《与陶进士书》:“文尚不復作,况復能学人行卷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唐人行卷:“ 唐 人举进士必行卷者,为缄轴,録其所著文以献主司也。”因也称士子于考试前所上显贵的诗文。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李播》:“ 播 以郎中典 蘄州 ,有 李生 携诗謁之, 播 曰:‘此吾未第时行卷也。’”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谈丛二:“ 唐 士子应举,多遍謁藩镇、州郡丐脂润……至所干投行卷,半属讇词,概出贋剿。”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唐 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须豫先干谒名公,呈献诗文,冀其称誉,这诗文叫作行卷。”
(2). 明 代坊肆所刻举人中式的诗文。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十八房:“至﹝ 万历 ﹞乙卯以后,而坊刻有四种……曰行卷,则举人之作。” 清 钮琇 觚賸·酒芝:“﹝ 李太虚 ﹞因购 吴 ( 吴梅村 )行卷,携以北上,为延誉京师。”
《漢語大詞典》:八分
(1). 汉 字书体名。字体似隶而体势多波磔。相传为 秦 时 上谷 人 王次仲 所造。关于八分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或以为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或以为 汉 隶的波折,向左右分开,“渐若八字分散”,故名八分。见 唐 张怀瓘 《书断上》。近人以为八分非定名, 汉 隶为小篆的八分,小篆为大篆的八分,今隶为 汉 隶的八分。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 陈仓 石鼓又已讹,小大二篆生八分。”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 阿买 不识字,颇知书八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铁蟾 聪明絶特,善诗歌,又工八分。”参阅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分变
(2). 清 宗室封爵名。 清太祖 天命 年间,立八个和硕(满语,部落)贝勒(爵号),共议朝政,各置官属,赏赐相等,称为八分。后定宗室封爵十四等,自贝子以上六等皆入八分, 镇国公 、 辅国公 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之别。见《清会典·事例二·宗人府》
《漢語大詞典》:古书(古書)
(1).指古文尚书。汉书·王莽传上:“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古……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
(2).泛称传世的古籍。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然古书者虽多,未必尽美。” 宋 曾巩 《〈列女传目录〉序》:“自 唐 之乱,古书之在者少矣。”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桌上有一盆佛手……两三本古书。”亦专指经史之外的古代著作。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述类例:“书作於经史间,而非经史可附者,概曰古书。”
(3).指隶书以前的古代字体。 唐 张怀瓘 《书断上·八分》:“既言古书,岂得称隶。”
(4).指古人手书。 元 虞集 《题吾子行小篆卷后》:“丹书所载,器亡文存,所尤可思者,古书之不可復见也。”
《漢語大詞典》:筋骨
(1).韧带及骨骼。亦引申指身体。周礼·地官·廛人:“凡屠者敛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史记·赵世家:“ 赵武 啼泣顿首固请,曰:‘ 武 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那老者因得了花中之趣,自少至老,五十餘年,略无倦意。筋骨愈觉强健。”
(2).犹关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文章圈点:“一篇之中,其精神筋骨所在,点出以便读者。”
(3).书法中指字体的骨架和格局。 宋 米芾 海岳名言:“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 宋 姜夔 《行书》:“﹝行书﹞所贵乎穠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
《漢語大詞典》:草书(草書)
汉字字体名。草书之称,为隶书通行后的草写体,取其书写便捷,故又名草隶。 汉章帝 好之, 汉 魏 间的章草,殆由此得名。后渐脱隶书笔意,用笔日趋圆转,笔划连属,并多省简,遂成今草。 晋 王羲之 、 献之 父子又创诸字上下相连的草体,至 唐 张旭 、 怀素 , 宋 米芾 等又发展为笔势恣纵、字字牵连、笔笔相通的狂草。
《漢語大詞典》:三字
(1).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北史·刘芳传:“昔 汉 世造三字石经於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
(2).知制诰的别称。 宋 陈师道 《何郎中出示黄公草书》诗:“一官早要称三字,二鬢何须着两毛。”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知制誥’为‘三字’。”
(3).指“莫须有”三字。 清 赵翼 《岳祠铜爵》诗:“狱冤虽已昭三字,家祭终非告两 河 。”参见“ 三字狱 ”。
《漢語大詞典》:三字狱(三字獄)
宋 秦桧 诬陷 岳飞 , 飞 下狱, 韩世忠 不平,诣 桧 诘其实。 桧 曰:“ 飞 子 云 与 张宪 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 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见《宋史·岳飞传》。莫须有,犹言恐怕有,也许有。世因称 岳飞 冤狱为“三字狱”。 明 唐顺之 《岳将军墓》诗:“谁将三字狱,堕此万里城。”后亦以“三字狱”为冤狱的代称。 清 佟世临 《戊寅秋拜先王父墓下》诗:“钩党竟成三字狱,招魂欲叩九重天。” 赵朴初 《洪湖曲吊贺龙同志》诗:“一世精忠三字狱,松崩幽谷无人知。”
《漢語大詞典》:小篆
(1). 秦 代通行的一种字体,省改大篆而成。亦称 秦 篆,后世通称篆书。今尚有《琅邪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残石存世。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 秦始皇帝 初兼天下,丞相 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 秦 文合者。 斯 作仓頡篇,中车府令 赵高 作《爰歷篇》,太史令 胡毋敬 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2).比喻盘香或缭绕的香烟。 宋 无名氏 《九张机》词:“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清 朱彝尊 《临江仙》词:“熏炉小篆迭重衾。緑阴犹未满,庭院已深深。”
(3).指熏香的炉。《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 西门庆 就倒在牀炕上眠着了, 王经 在桌上小篆内炷了香。”
《漢語大詞典》:三点(三點)
(1).旧时以更计时,一夜五更,每更分三点。 唐 杜甫 《至日遣兴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诗之一:“去岁兹辰捧御牀,五更三点入鵷行。” 唐 李商隐 《夜半》诗:“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元史·兵志四:“其夜禁之法,一更三点,鐘声絶,禁人行;五更三点,鐘声动,听人行。”
(2).指古 印度 婆罗谜字体表示i-(kara)的字母。原写作不纵不横的三个点,后在吐火罗语中作三个“c”字形,故称“三点”。佛教借此三点不纵不横的三角关系,以喻教义。一般指《涅槃经》所说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天台宗亦因以指空、假、中。《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会三点於真原,净六尘於人境。” 前蜀 贯休 《闻大愿和尚顺世》诗之三:“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清 龚自珍 《释二门三点同异》:“二门三点,有二种释。先释二门,止、观是。乃释三点,空、假、中是。”
《漢語大詞典》:垂珠
(1).珠串下垂。 战国 宋玉 《讽赋》:“主人之女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更被白縠之单衫,垂珠步摇。”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建木灭景於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 唐 李白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2).悬挂的珠串。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叶如车轮,实若垂珠。”
(3).篆书字体之一。形似垂珠,称垂珠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