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534,分103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圆明
习气
白黑
因果
浊世
天使
妄想
真性
名号
法轮
抖擞
心传
无作
空无
斋戒
《漢語大詞典》:圆明(圓明)
(1).指圆镜明亮光洁。 唐 白居易 《以镜赠别》诗:“月破天闇时,圆明独不歇。”
(2).佛教语。谓彻底领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今产太子,当证三菩提,圆明一切智。” 宋 沈辽 《代人上杭守赵资政生辰》诗:“至诚无隐蔽,妙识造圆明。”
《國語辭典》:习气(習氣)  拼音:xí qì
1.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官话指南。卷三。使令通话》:「那些买卖人的习气,都爱要谎价,你也别竟听他们要,总要还个价儿。」
2.佛教用语。佛教瑜伽行派称过去行为所造成的潜在力量。《瑜伽师地论》卷五三:「谓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自性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
《國語辭典》:白黑  拼音:bái hēi
1.白色和黑色。《淮南子。脩务》:「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昼夜、分白黑。」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2.比喻是非、清浊、善恶。《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刘向》:「今贤不肖浑殽,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國語辭典》:因果  拼音:yīn guǒ
1.原因和结果。指事情演化的前后关连。如:「知道事情的始末因果,就容易下判断了。」
2.佛教基本理论之一,谓因和果。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形态和生活遭遇,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果,而过去意志行为则是造成果的因。因和果之间是相对的关系。《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六:「果有为离系,无为无因果。」《南史。卷五七。范云传》:「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
3.缘由。《红楼梦》第六五回:「又还有一段因果,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伏侍的。」
《國語辭典》:因果报应(因果報應)  拼音:yīn guǒ bào yìng
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谓生死轮回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因果关系。一切有意志的行为,不论善恶或中性,都必导致未来世的乐、苦或中性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换言之,一切众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形态都是过去意志行为的结果。这种因果关系,在未解脱之前,永不休止。
《國語辭典》:浊世(濁世)  拼音:zhuó shì
1.乱世。《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传。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文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接舆避世,箕子被发佯狂,此二子者皆避浊世以全其身者也。」
2.尘世。《法华经》卷四:「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
《國語辭典》:五浊恶世(五濁惡世)  拼音:wǔ zhuó è shì
佛教谓充满五种不清净的烦恼世界。五浊指一、命浊,众生多作恶业,致寿命极短;二、烦恼浊,众生充满贪、瞋、痴的烦恼;三、劫浊,世代危厄,饥饿、疾病、战争不止。四、众生浊,众生缺乏善根,不信因果、不持戒;五、见浊,邪说横行。《阿弥陀经》:「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國語辭典》:天使  拼音:tiān shǐ
1.天帝的使者。《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西游记》第三回:「我乃天差天使,有圣旨在,此请你大王上界,快快报知!」
2.旧称皇帝派遣的使臣。唐。刘禹锡〈谢赐冬衣表〉:「九月授衣,载驰天使。」《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正要收拾起兵,忽报有天使赍诏宣召。」
3.基督教称上帝的使者为「天使」。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其造形多为带翅的小孩或女子。
4.比喻可爱的小孩或女子。如:「张先生的千金是个乖巧听话的小天使。」
《國語辭典》:妄想  拼音:wàng xiǎng
1.荒诞或非分的念头。《三国演义》第五四回:「子敬回见吴侯,善言伸意,休生妄想。」《红楼梦》第五四回:「太太又赏了四十两银子,这倒也算养我一场,我也不敢妄想了。」
2.佛教上指依不正确的概念而作的思维。《金光明经》卷二:「心如幻化,驰骋六情,而常妄想,分别诸法。」
《國語辭典》:真性  拼音:zhēn xìng
1.天赋的本性。《孝经。天子章》:「盖天子之孝也」句下宋。邢炳。疏:「孝是真性,故先爱后敬也。」《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禦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2.魂魄。《红楼梦》第五六回:「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
《國語辭典》:名号(名號)  拼音:míng hào
1.名目。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是非之正取之逆顺,逆顺之正取之名号,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
2.名声、美名。《汉书。卷八二。史丹传》:「名号系于百姓,天下莫不归心臣子。」
3.名字、称谓。《荀子。赋篇》:「名号不美,与暴为邻。」
《國語辭典》:法轮(法輪)  拼音:fǎ lún
1.佛教用语。指佛法。佛陀说法能摧破众生的烦恼,犹如轮王的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而又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传人,有如车轮,故称为「法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得转法轮成熟众生方便解脱门。」
2.道家指普渡众生的清静道法。
《國語辭典》:抖擞(抖擻)  拼音:dǒu sǒu
1.奋发、振作。《三国演义》第五九回:「目射神光,威风抖擞。」《平妖传》第九回:「脚穿一双把滑的多耳麻鞋,手提一根檀木棍儿,抖擞精神,飞也似的一般奔去。」也作「抖搜」、「陡搜」。
2.振动、拂开。唐。孟郊〈夏日谒智远禅师〉诗:「抖擞尘埃定,谒师见真宗。」《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那东西抖擞身上的毛,发起威来。」
3.涤除烦恼。宋。王炎〈夜半闻雨再用前韵〉:「抖擞胸中三斗尘,强欲吟哦无好语。」也作「斗薮」。
《國語辭典》:心传(心傳)  拼音:xīn chuán
1.世世代代相传的学说或学问。如朱熹的十六字心传。
2.佛教禅宗传授佛理的方法。师徒间不以文字、言语来表达,而能启悟弟子的内心使契悟佛理。
《漢語大詞典》:无作(無作)
(1).犹不使,不让。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孔 传:“神庶几助我渡民危害,无为神羞辱。”
(2).不自作,不卖弄。书·蔡仲之命:“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 孔 传:“无敢为小聪明,作异辩,以变乱旧典文章。”
(3).不发生,不兴起。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惟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4).犹言无为而治。 宋 苏轼 《省试策问》之三:“问:歷观前世,天下初定,民始休息,下既厌乱而思静,上亦虚心而无作,是以公私富溢,刑罚清省。” 宋 苏轼 《神宗皇帝挽词》之二:“典礼从 周 旧,官仪与 汉 隆。谁知本无作,千古自承风。”
(5).佛教语。谓无因缘之造作。央掘魔罗经卷二:“如来性是无作。”百喻经·索无物喻:“第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作。”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荆公〈字说〉多用佛经语:“无土以为穴,则空无相;无工以穴之,则空无作。无相无作,则空名不立。”
《漢語大詞典》:空无(空無)
(1).佛教语。谓一切事物从因缘生,唯心所造,了无自性。《维摩经·菩萨行品》:“观於空无而不捨大悲。”
(2).指虚无之境。 晋 陶潜 《归园田居》之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國語辭典》:斋戒(齋戒)  拼音:zhāi jiè
1.在祭祀或举行重要典礼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夫妻不同房,严守戒律,以示虔诚庄敬。《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但凡人要请他写字时,他三日前,就要斋戒一日。」
2.佛教用语。八关斋的简称。参见「八关斋」条。
《國語辭典》:八关斋(八關齋)  拼音:bā guān zhāi
关,禁闭之意,严禁不正当的行为,使之不犯。八关斋是佛教八戒法和斋法的合称。八戒为: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著花鬘璎珞,八、不习歌舞伎乐。斋法指过午不食。合此九条戒律,称为「八关斋」。《增一阿含经》卷一六:「持八关斋,闭塞六情,防制五欲。」也称为「八关斋戒」、「八斋戒」、「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