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性命  拼音:xìng mìng
1.生命。《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文明小史》第一○回:「身上的肉也没有了,再过两天,只怕性命也难保了。」
2.哲学上指万物的秉性天赋。《易经。乾卦。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唐。孔颖达。正义:「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
《國語辭典》:情性  拼音:qíng xìng
1.本性。《荀子。性恶》:「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
2.情意、情感。唐。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诗:「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劳。」《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四回:「他二人彼此福了一福,一时情性相感,不觉拉住手,都落了几点泪。」
《國語辭典》:真性  拼音:zhēn xìng
1.天赋的本性。《孝经。天子章》:「盖天子之孝也」句下宋。邢炳。疏:「孝是真性,故先爱后敬也。」《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禦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2.魂魄。《红楼梦》第五六回:「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
《漢語大詞典》:为性(爲性)
指本性。《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 牛 为性躁,好言语。” 唐 张鷟 游仙窟:“为性贪多,欲两华俱採。”
分類:本性
《國語辭典》:自性  拼音:zì xìng
佛教用语:(1)谓事物的本体、本质。《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弟子品第三》:「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2)谓事物的存在状态。《成唯识论》卷八:「初能遍计自性云何?有义:八识及诸心所有漏摄者皆能遍计,虚妄分别为自性故;皆似所取、能取现故;说阿赖耶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为所缘故。」
《國語辭典》:率性  拼音:shuài xìng
1.本来的性质。《北史。卷七○。辛庆之传》:「庆之位遇虽隆,而率性俭素,车马、衣服亦不尚华侈。」南朝梁。何逊〈秋夕叹白发〉诗:「昔年十四五,率性颇廉隅。」
2.依循天性的所感而行。《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3.索性、乾脆。《红楼梦》第一五回:「太太因大小事见奶奶妥贴,率性都推给奶奶了。」《野叟曝言》第一四回:「率性把眼溶鞶闭了,如入定一般。」也作「索性」。
4.随著本性,放任而行。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六。黄观福》:「或食柏叶,饮水自给,不嗜五谷。父母怜之,听其率性任意。」
《國語辭典》:炎精  拼音:yán jīng
1.太阳。北周。庾信〈周祀方泽歌。赤帝云门舞〉:「纯阳之月乐炎精,赤雀丹书飞送迎。」
2.火德。《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殷五代之纯熙,绍伊唐之炎精。」
3.应火运而兴的王朝。《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昔炎精幽昧,历数将终。」唐。吴筠〈建业怀古〉诗:「炎精既失御,宇内为三分。」
《漢語大詞典》:炎祚
(1).五行家谓 刘汉 、 赵宋 皆以火德王,因以“炎祚”指 汉 或 宋 的国统。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后妃命数:“中兴炎祚,成四百年之基者, 发 之五世孙 光武 也。”《宋史·乐志七》:“盛德在火,相我炎祚。”
(2). 三国 蜀 刘备 自称得 汉 之正统,故亦指 蜀汉 。 清 刘师恕 《卧龙冈武侯祠》诗:“大星堕地终炎祚,古柏参天傍草庐。”
《國語辭典》:理性  拼音:lǐ xìng
1.心理学上指一种个人风格类型。此种类型的特质为以逻辑推理方式来观察事情。不易显露情感,不善同情,也不在意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相对于感性而言。如:「理性的人虽似无情,但在法理的维护上立场比较稳。」
2.思考、判断、推理等的能力。相对于感性而言。
3.理智、冷静。如:「遇到大事千万要理性思考,沉著应对,切莫感情用事,坏了大局。」
《漢語大詞典》:常性
(1).一定的规律。逸周书·常训:“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2).本性。庄子·马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周德。” 明 冯琦 宋史纪事本末·太祖代周:“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讶。”
(3).持久性。 刘厚明 《小雁齐飞》第一幕:“五分钟热气--干什么都没常性!”
《國語辭典》:真元  拼音:zhēn yuán
元气。明。瞿佑《剪灯新话。卷二。牡丹灯记》:「一旦真元耗尽,灾眚来临,惜乎以青春之年,而遽为黄壤之客也,可不悲夫!」《西游记》第二四回:「好和尚!真是个西方爱圣临凡,真元不昧。」
《國語辭典》:本身  拼音:běn shēn
自己、本人。如:「不仅他的左右手本领高强,他本身更是高深莫测。」《三国演义》第一四回:「操兵精将勇,不如降之,求免本身之罪。」
《漢語大詞典》:雅性
素性;本性。汉书·哀帝纪赞:“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新唐书·裴宽传:“ 宽 兄弟八人……雅性友爱,於 东都 治第,八院相对。”明史·孙应奎传:“今大学士 杨一清 ,虽练达国体,而雅性尚通,难以独任。”
分類:本性
《漢語大詞典》:大常
本性;常道。庄子·田子方:“草食之兽不疾易藪,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文子·上礼:“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消智能,循大常,隳肢体,黜聪明,大通混冥,万物各復归其根。” 明 夏完淳 《六君咏·刘亚明》:“一死存大常,道宗传入室。”
太常。周礼·春官·巾车:“建大常,十有二斿。” 郑玄 注:“大常,九旗之画日月者,正幅为縿,斿则属焉。”仪礼·觐礼“载大旂” 汉 郑玄 注:“大旂,大常也;王建大常,縿首画日月,其下及旒,交画升龙降龙。”参见“ 太常 ”。
《國語辭典》:太常  拼音:tài cháng
1.职官名。掌理宗庙礼仪。秦时置奉常,汉更名为太常,历代沿用之。《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五年更名太常。」
2.画有日月星辰等图案的旗帜。《书经。君牙》「纪于太常」汉。孔安国。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
《漢語大詞典》:真种(真種)
本性。 明 唐顺之 《答殷生原学》:“窃痛世人汩于利欲,迷失真种,絶去天理,自堕鬼蜮。”
分類:本性
《國語辭典》:本质(本質)  拼音:běn zhí
1.事物本身原有的根本属性。如:「这件事的本质,并不如你想像的单纯。」《红楼梦》第八六回:「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珑剔透,本质就不坚了。」
2.人的本性。如:「他的本质不坏。」《南齐书。卷二五。列传。张敬儿》:「朕犹谓恩义所感,本质可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