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一日  拼音:yī rì
1.一昼夜。如:「顺延一日」。《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表示过去的某一天。《后汉书。卷八一。李充传》:「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儒林外史》第一回:「一日,正和秦老坐著,只见外边走进一个人来。」
3.一旦,极短的时间。《战国策。秦策五》:「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上》:「故成王一日即位,天下旷然太平。」
《國語辭典》:一天  拼音:yī tiān
1.一日、整日。《儒林外史》第二三回:「次日,一天无事。」《红楼梦》第一○八回:「明日一早过来,我还要找补叫你们再乐一天呢。」
2.某一日。《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一天,老夫妻两个同著媳妇正计议家事,只见舅太太合张太太过来。」《文明小史》第四○回:「恰巧一天,逢之独自一个出外閒逛,沿著鸭子塘走去。」
3.满天。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三。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杂剧色打和毕,且谓:『奏罢今年新口号,乐声惊裂一天云。』参军色再致语,勾合大曲舞。」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时遇冬初,纷纷扬扬下著这一天大雪。」
4.如天一样大。形容极大。《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金瓶梅》第七二回:「明日交你桂姐赶热脚儿来,两当一儿,就与三娘做生日,就与他陪了礼来儿,一天事多了了。」
《國語辭典》:晦明  拼音:huì míng
黑夜与白昼,昏暗与晴朗。《国语。楚语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民有君臣,国有都鄙,古之制也。」宋。欧阳修 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國語辭典》:一刻  拼音:yī kè
1.甚短的时间。《老残游记》第七回:「你告诉他等著罢,我略停一刻就回去了。」
2.十五分钟为一刻。
《漢語大詞典》:六时(六時)
(1).攻伐他国的六种时机。逸周书·武纪:“伐国有六时、五动、四顺。间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约,此谓六时。”
(2).佛教分一昼夜为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乃起九层砖墖,形相巍然,六时虔拜。” 吴兆宜 注:“《龙树十住论》:菩萨昼夜各有三时,於此六时礼拜十方诸佛。”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六时合成一日一夜,昼三夜三。” 唐 李商隐 《题白石莲华寄楚公》诗:“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前灯。” 清 钱谦益 《仙坛倡和诗》之三:“已悔六时违净业,谁传四始立诗宗。”
(3).古分一昼夜为十二时,昼夜分言,则谓“六时”。常以指白日。《南齐书·武帝纪》:“丧礼每存省约,不须烦民。百官停六时入临,朔望祖日可依旧。”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七宝楼晶光耀日,六时里频响洪鐘。” 清 周亮工 《须江延医》诗:“过岭人传多瘴癘,六时茗粥自兢兢。”
《國語辭典》:令辰  拼音:lìng chén
良辰吉日。南朝梁。沈约〈湘州枳园寺刹下石记〉:「齐之永明六年六月三日,盖木运将启之令辰。」
《國語辭典》:十二时(十二時)  拼音:shí èr shí
1.古人分一天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
2.全天。唐。王维 送杨长史赴果州诗:「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宋史。卷三八五。葛邲传》:「十二时中,莫欺自己。」
3.词牌名。宋鼓吹四曲之一。此调有仄韵、平韵两体。
《漢語大詞典》:日天
方言。天。指一昼夜。只能与数词连用。《官场现形记》第八回:“新嫂嫂最乖不过,一看 陶子尧 气色不对,连忙拿话打岔道:‘大人路浪辛苦哉!走仔几日天?太太阿曾同来?’”
《漢語大詞典》:十时(十時)
上古分一昼夜为十时, 秦 汉 始分为十二时。左传·昭公五年:“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参见“ 十二时 ”。
《國語辭典》:十二时(十二時)  拼音:shí èr shí
1.古人分一天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
2.全天。唐。王维 送杨长史赴果州诗:「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宋史。卷三八五。葛邲传》:「十二时中,莫欺自己。」
3.词牌名。宋鼓吹四曲之一。此调有仄韵、平韵两体。
《國語辭典》:时辰(時辰)  拼音:shí chen
1.将一天按照十二地支的顺序,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时段,此种两小时为一时段,称为「时辰」。《三国演义》第五九回:「相谈有一个时辰,方回马而别,各自归寨。」《老残游记》第一六回:「老残蘸墨就写,写两行,烘一烘,不过半个多时辰,信已写好。」
2.时刻、时候。《西游记》第四九回:「这等干,只是忒费事,担搁了时辰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就是因缘了,时辰未到,要早一日,也不能够。」
《漢語大詞典》:周时(周時)
(1).指一昼夜。《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桂枝汤方”注:“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中鼠莽草毒,亦类中虫者,经周时方验。”
(2).昼夜。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钦定士阶条例》:“由总閲於廵察官中简选二员,给以印封锁钥,便司啟闭,并令周时巡缉,以重关防。”
《國語辭典》:百刻  拼音:bǎi kè
古时刻漏计时的刻度,一日可分为一百刻。晋。陆机〈漏刻赋〉:「度昼夜乎一箭,抱百刻以骏浮。」《旧唐书。卷三五。天文志上》:「面上为两界,内外为周天百刻。」
《漢語大詞典》:变时(變時)
指时间的换算。 清 人分一昼夜为三百六十度,则一度换算成时间是四分钟。清史稿·时宪志四:“推节气用时法,以交节气本日均数变时为均数时差,反其加减。”原注:“一度变时之四分。凡言变时皆倣此。”
《國語辭典》:半刻  拼音:bàn kè
一刻时间的一半。比喻极短的时间。《红楼梦》第七回:「略待半刻,见王夫人无话,方欲退出。」《红楼梦》第五六回:「众媳妇听了,忙去了,半刻围了宝玉进来。」
《漢語大詞典》:三刻
古代分一昼夜为百刻,三刻相当于今时四十三分。 汉 卫宏 《汉旧仪》:“立夏立秋昼六十二刻,夏至昼六十五刻。夜漏不尽五刻,击五鼓;夜漏不尽三刻,击三鼓。”文选·陆倕〈新刻漏铭〉“自天观象,昏旦之刻未分” 李善 注引《五经要义》:“昏,闇也。旦,明也。日入后漏三刻为昏,日出前漏三刻为明。”南史·到沆传:“命羣臣赋诗,独詔 沆 为二百字,三刻便成, 沆 於坐立奏,其文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