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29,分1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资格
乡评
准绳
日历
藉口
会意
无准
凭据
体天
玄谈
时代
问法
随方
据此
标准
《國語辭典》:资格(資格)  拼音:zī gé
1.从事某种活动或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身分等。《儒林外史》第四○回:「老先生这一番汗马的功荣,限于资格,料是不能载入史册的了。」《文明小史》第二二回:「那抚院是胆小的人,诚恐风声大了,弄成一个无私有弊,便密查资格。」
2.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视其时间长短所形成的经历与身分。《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书,始作循资格,而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铨授。」《儒林外史》第七回:「现今考选科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文明小史》第二一回:「但是他们都在京里当差,想熬资格升官放缺,谁肯来做这个事情?」
《漢語大詞典》:乡评(鄉評)
乡里公众的评论。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世说新语·言语“ 王武子 孙子荆 ”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乡人 王济 ,豪俊公子,为本州大中正,访问 宏 为乡里品状, 济 曰:‘此人非乡评所能名。吾自状之曰:天才英特,亮拔不羣。’” 宋 陆游 《答廖主簿发解启》:“伏惟某官文高艺圃,行著乡评。” 清 阎尔梅 《村居杂咏》:“美人愁国色,君子慎乡评。”
《國語辭典》:准绳(準繩)  拼音:zhǔn shéng
1.用来测量平直的器具。《淮南子。说林》:「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正曲直。」
2.比喻权衡事物的法度。《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上》:「坟、典起之于前,诗、书继之于后,先王陈迹,后王准绳。」
《國語辭典》:日历(日曆)  拼音:rì lì
记载年、月、日、星期和节气、纪念日等的印刷物,一年一本,一日一页。
《國語辭典》:藉口  拼音:jiè kǒu
1.借用别人的话,作为自己论说的依据。《左传。成公二年》:「群臣帅赋舆以为鲁卫请,若苟有以藉口复于寡君,君之惠也,敢不唯命是听?」
2.以某事为理由。《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卑职得了这个风声,晓得自己弹压不来,只得拜求他们地方上绅士,务必设法解散,千万不可滋事,反叫他们有所藉口。」也作「借口」。
3.假托的理由。如:「他以头痛为藉口,提早退席。」也作「借口」。
《國語辭典》:会意(會意)  拼音:huì yì
1.六书之一。指合成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意义的造字法。如日月为明、人言为信。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也称为「象意」。
2.领悟、了解。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薛仁贵征辽事略》:「张士贵目视刘君昴教出,君昴会意,立于帐下。」
3.中意、合意。《旧唐书。卷一九二。隐逸传。田游岩传》:「游于太白山,每遇林泉会意,辄留连不能去。」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漢語大詞典》:无准(無準)
(1).没定准,不一定。 明 高瑞南 《宜春令·恨远人》套曲:“今生此身,恩情两分,暗想来生无准。” 明 高瑞南 《宜春令·恨远人》套曲:“佳期只索梦儿频,谁知梦见犹无准。”
(2).不准确。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何期他杀机太深,亏损阴隲,以致短折,非某推算无准也。”
没有准则或依据。 晋 郗超 《奉法要》:“夫罪福之於逆顺,固必应而无差者也。苟昧斯道,则邪正无位,寄心无準矣。”魏书·隐士传·李谧:“﹝ 謐 ﹞著《明堂制度论》曰:‘……是非无準,得失相半,故歷代纷紜,靡所取正。’”《新五代史·司天考一》:“自古诸历,分段失实,隆降无準。”
《國語辭典》:凭据(憑據)  拼音:píng jù
1.凭證、證据。《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太守道:『这等,你如何晓得?有甚凭据?』」《文明小史》第五三回:「有这两桩实在的凭据,人家有不相信的么?」
2.依凭、根据。唐。颜师古〈封禅议〉:「委巷浮说,不足凭据。」
《漢語大詞典》:体天(體天)
依据天命。 唐 黄滔 《省试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王者以御彼万国,居于九重,既体天而立制,遂如首以犹龙。” 清 李渔 《蜃中楼·乘龙》:“二位的姻缘乃前生註定,小仙不过体天行道,何恩之有!”
分類:依据天命
《國語辭典》:玄谈(玄談)  拼音:xuán tán
1.魏晋时代知识分子的哲学谈论,以老庄思想为谈论内容,不涉及现实事务。后亦指不切实际的言论。如:「他的玄谈高论,常令人听得一头雾水。」也称为「清谈」。
2.中国古代佛教大师讲解经论时,先于文前分判一经的深义,称为「玄谈」。如华严玄谈。也称为「玄义」。
《國語辭典》:时代(時代)  拼音:shí dài
1.历代、世代。唐。高适 酬马八效古见赠诗:「时代种桃李,无人顾此君。」
2.历史上的某个时期阶段。如:「冰河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宋书。卷一四。礼志一》:「况三国鼎峙,历晋至宋,时代移改,各随事立。」
3.人生命中某个时期。如:「幼年时代是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
4.现代。如:「只要肯努力学习新事物,不用害怕跟不上时代。」
《漢語大詞典》:问法(問法)
(1).依据法律。 唐 韩愈 《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其罪杀人,不发声色,问法何如,不自为轻重,故无敢犯者。”
(2).问佛法。 唐 杜甫 《谒真谛寺禅师》诗:“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慵。”
《漢語大詞典》:随方(隨方)
(1).依据情势。南史·恩倖传论:“若夫竭忠尽节,仕子恒图,随方致用,明君盛典,旧非本旧,因新以成旧者也。”新唐书·张献诚传:“ 献诚 喜功名,为政宽裕,有机略,随方制变,而简廉不逮於文。”明史·耿炳文传:“ 炳文 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餘。”
(2).谓按原方位。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三年:“ 仲礼 竟无一言,诸军乃随方各散。” 胡三省 注:“言诸军各随所来之方散去也。”
(3).不拘何方;任何方面。 宋 秦观 《次韵子由召伯埭见别》之二:“到处故应山作主,随方还有月为朋。”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问以经语,随方应对,歷歷无误。”
《國語辭典》:据此(據此)  拼音:jù cǐ
旧式公文用语。用于引叙下级机关来文之后,承接「等情」二字。
分類:据此依据
《國語辭典》:标准(標準)  拼音:biāo zhǔn
1.衡量事物的准则。晋。孙绰 丞相王导碑:「玄性合乎道旨,冲一体之自然;柔畅协乎春风,温而侔于冬日。信人伦之水镜,道德之标准也。」
2.典范、榜样。唐。韩愈〈伯夷颂〉:「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唐。杜甫〈赠郑十八贲〉诗:「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元。沈禧〈一枝花。题张思恭望云思亲卷〉曲:「孝心未伸,孝思怎忍,留取个孝行名儿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