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本据(本據)
(1).原来所据之地。后汉书·荀彧传:“復若南征 刘表 ,委弃 兗豫 ,飢军深入,踰越 江 沔 ,利既难要,将失本据。”
(2).依据;遵循。 郭沫若 《集外·侠情和友谊的纪念》:“我希望 杨君 要始终本据着正确的理论把自己的一生做成一篇杰作。”
《漢語大詞典》:执据(執據)
(1).谓据理争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北史·寇祖礼传:“﹝ 祖礼 ﹞畏避势家,承颜候色,不能有所执据。”
(2).遵照;依据。 宋 宋祁 《赠尚书右仆射孙奭谥议》:“执据圣道,洮汰羣疑。”
《漢語大詞典》:章本
根由;依据。《豆棚闲话·大和尚假意超升》:“只因后来的人无端穿凿,説出许多地狱天堂,就起了骗人章本。”
分類:根由依据
《國語辭典》:指南针(指南針)  拼音:zhǐ nán zhēn
一种利用磁针常指向南北的特性所制的仪器。参见「罗盘」条。
《國語辭典》:案据(案據)  拼音:àn jù
旧式公文用语,为叙述下级官署来文的引起词。
《漢語大詞典》:附依
(1).依据。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明帝 於是拜 渊 大司马”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魏名臣奏》:“﹝ 鬷弘 ﹞口论速捷,辩而不俗,附依典誥,若出胸臆。”
(2).依附。 清 李渔 《巧团圆·议赘》:“虽非宗裔姓相同,何难附依况伊行。”
分類:依附依据
《國語辭典》:准据(準據)  拼音:zhǔn jù
标准和依据。如:「我们应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作为革新求变的准据。」
分類:依据
《國語辭典》:指针(指針)  拼音:zhǐ zhēn
钟表或仪表上用以标示时间或度数的针。
《國語辭典》:按照  拼音:àn zhào
依照、遵照。如:「工程师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操作机器。」《红楼梦》第九五回:「次日早起,凡有品级的,按贵妃丧礼进内请安哭临。贾政又是工部,虽按照仪注办理,未免堂上又要周旋他些,同事又要请教他,所以两头更忙。」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至抽釐之法,并著各督抚按照部定章程,简明条款,分晰开载,榜示通衢。」
《漢語大詞典》:资据(資據)
(1).依据;根据。 唐 道宣 续高僧传·日月律下·唐京师宏福寺智首:“於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鎣以珠宝,饰以丹青,为列代之仪表,亦行学之资据,各铭景行,树於塔右。”
(2).依托,依靠。 明 李开先 《对荆孙照磨墓志铭》:“城东十里,有田二十亩,乃治一圃,结一楼,蒔花种树,每春雨既晴,秋风初动,游玩之餘,则督耕省稼,岁时伏腊,有所资据。”
《國語辭典》:随分(隨分)  拼音:suí fèn
1.按照力量或条件所许可。唐。杜荀鹤 自遣诗:「粝食粗衣随分过,堆金积帛欲如何?」《红楼梦》第六六回:「每日侍奉母姊之馀,只安分守己,随分过活。」
2.遵从职分。唐。李端〈长门怨〉诗:「随分独眠秋殿里,遥闻语笑自天来。」
3.照样、照例。唐。白居易〈郡中春宴因赠诸客〉诗:「蜂巢与蚁穴,随分有君臣。」
4.随意、随便。宋。辛弃疾〈踏莎行。夜月楼台〉词:「随分杯盘,等閒歌舞。」《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随分甚么点心,先吃些也好。」
5.婚、丧等事送礼时各人所分摊的钱数。《红楼梦》第二二回:「次日,先送过衣服、玩物礼去,王夫人、凤姐、黛玉等诸人皆有,随分不一,不须多记。」
《漢語大詞典》:无根(無根)
(1).没有根部。管子·内业:“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 尹知章 注:“道非如卉木,而有根茎花叶也。”太平御览卷五一○引 三国 吴 虞翻 《与弟书》:“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二:“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2).没有根基;没有依据。 汉 刘向 说苑·建本:“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 宋 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但谣言则其实大抵无根,所以我没有动。”
(3).比喻行踪无定。 宋 晁补之 《忆少年·别历下》词:“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國語辭典》:无据(無據)  拼音:wú jù
没有根据、凭藉。唐。颜师古〈明堂议〉:「进退无据,自为矛盾。」宋。欧阳修 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词:「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國語辭典》:机宜(機宜)  拼音:jī yí
事理、时宜。唐。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其所以服人心,在行事适机宜,而风采可畏爱故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见其处分军国之事,皆合机宜。」
《國語辭典》:法律  拼音:fǎ lǜ
泛指适用于所有人的规范。《尔雅。释诂》:「法,常也」,指规范整齐及治罪处罚之作用;《說文解字。彳部》:「律,均布也」,有一体适用之意义。现指国家机关依一定的程序制定,使人民遵循的规范。《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二世然高之言,乃更为法律。」《三国演义》第三八回:「侵求吏民,人民皆怨;战具不修,军无法律。」今泛指法令与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