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46,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豪杰
风清
世路
世俗
治平
人道
流俗
经济
人民
永夜
上流
休息
国体
世味
狂澜
《國語辭典》:豪杰(豪傑)  拼音:háo jié
才智出众的人。《孟子。尽心上》:「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与公孙瓒,亦当今豪杰。」
《漢語大詞典》:风清(風清)
(1).谓风轻柔而凉爽。 南朝 梁元帝 《锺山飞流寺碑》:“云聚峰高,风清鐘彻。” 唐 戴叔伦 《泊湘口》诗:“露重猿声絶,风清月色多。”
(2).谓社会清平。魏书·邢峦传:“ 淮 外謐以风清, 荆 沔 於焉肃晏。”
《國語辭典》:世路  拼音:shì lù
社会的状况。唐。白居易 迂叟诗:「冷暖俗情谙世路,是非閒论任交亲。」《红楼梦》第四回:「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著,恐有人生事。」也作「世道」。
《國語辭典》:世俗  拼音:shì sú
1.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史记。卷一一九。循吏列传。孙叔敖》 :「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2.世间,俗世。《墨子。鲁问》:「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3.世人,凡人。《庄子。天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与世俗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此二臣岂好为夸主,而耀世俗哉!」
《國語辭典》:治平  拼音:zhì píng
1.治国平天下。语本《礼记。大学》:「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国家安和。《汉书。卷八六。王嘉传》:「记人之功,忽于小过,以致治平。」
3.宋朝英宗的年号(西元1064~1067)。
《國語辭典》:人道  拼音:rén dào
1.做人的道理。《易经。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
2.人伦。指社会的伦理关系。《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史记。卷二三。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
3.发生性关系。元。施惠《幽闺记》第二二出:「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也。」《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古人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使其气血充足,然后行其人道。」
4.尊重人类权利,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性的道德理念。
5.佛教用语。六道之一。指人类。
《國語辭典》:人道主义(人道主義)  拼音:rén dào zhǔ yì
一种尊重人类价值,以谋求全体人类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强调博爱精神,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差异,承认人人平等,肯定人性。并以伸张正义,维护人权,同情弱小和救济贫困,反对政治迫害及种族歧视为其主要内容。
《國語辭典》:流俗  拼音:liú sú
1.流行于社会上的风俗习惯。《礼记。射义》:「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2.世俗的人。《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五》:「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國語辭典》:经济(經濟)  拼音:jīng jì
1.经世济民。《宋史。卷三二七。列传。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吾负经济之才,为庸人谋事,一死固自甘心。」
2.经济学上指人类利用种种财货,来满足欲望的一切行为及状态。通常指一国国民的生产关系,或指国家、个人的收支状况。《文明小史》第四六回:「专在经济上著力,直要使中国四万万百姓,一个个都贫无立锥之地,然后服服贴贴的做他们的牛马,做他们的奴隶,这样是无形瓜分了。」
3.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或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效。如:「做事合乎经济原则。」
《國語辭典》:人民  拼音:rén mín
1.泛指百姓。《孟子。尽心下》:「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何物强藩,诱致邻寇,荡摇我边疆,俘杀我人民。」
2.居住在一国家内具有应享权利与应尽义务的人。
《國語辭典》:永夜  拼音:yǒng yè
长夜。《文选。谢灵运。拟邺中集诗。徐干诗》:「行觞奏悲歌,永夜系白日。」
《國語辭典》:上流  拼音:shàng liú
1.河流的上游。《左传。昭公十七年》:「我得上流,何故不吉?」《三国志。卷五五。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淩徐潘丁传。甘宁》:「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云欲夜涉渡。」
2.上等品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唐。罗隐 题方干诗:「顾我论佳句,推君最上流。」
3.尊贵的社会地位。也指社会地位尊贵的人。《汉书。卷六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刘屈氂》:「不顾元元,无益边谷,货赂上流,朕忍之久矣。」《南史。卷一九。列传》:「加以身处上流,兵权总己,将欲以外制内,岂人主所久堪乎?」
《國語辭典》:休息  拼音:xiū xí
1.歇息。《礼记。月令》:「劳农以休息之。」也作「庥息」。
2.休养生息。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序〉:「岂徒世无穷人,民获休息。」《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自此边郡之民,得免抄掠之祸,渐渐休息生聚也。」
3.安息。《淮南子。精神》:「或者生乃徭役也,而死乃休息也。」
《國語辭典》:国体(國體)  拼音:guó tǐ
1.国家的大体。《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赞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
2.国家的形式。因主权归属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君主国与共和国。
《國語辭典》:世味  拼音:shì wèi
人在世上所感受到的各种况味。唐。韩愈〈示爽〉诗:「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宋。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國語辭典》:狂澜(狂瀾)  拼音:kuáng lán
1.汹涌的波涛。如:「台风逼近时,海岸掀起阵阵狂澜。」
2.比喻时势、潮流的衰颓,如同巨浪倾泻一般,难以遏止。如:「力挽狂澜」。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