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13,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吓蛮书
简宪
书禀
条议
谕票
先生
太史
一道
主簿
劄子
簿书
天然
文学
秘书
走马
《漢語大詞典》:吓蛮书(嚇蠻書)
(1).传说 李白 曾为 唐玄宗 起草答 渤海国 可毒书,后世称为“吓蛮书”。 元 王伯成 《贬夜郎》第一折:“那里是樽前误草吓蛮书,便是我醉中纳了风魔状。”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李白 左手将鬚一拂,右手举起 中山 兔颖,向五花牋上,手不停挥,须臾,草就吓蛮书。”
(2).泛指恐吓异族的文书。 清 黄遵宪 《流求歌》:“归化虽编 归汉里 ,畏威终奉吓蛮书。”
《漢語大詞典》:简宪(簡憲)
指记载法律典章的文书。隋书·刑法志序:“岁布平典,年垂简宪,昭然如日月,望之者不迷,旷乎如大路,行之者不惑。”
《漢語大詞典》:书禀(書禀)
文书。 清 袁枚 新齐谐·汪二姑娘:“ 绍兴 吴某 ,行三,在 赵州 刺史署中主刑名,后又延一管书禀者,亦 吴 姓,行三, 苏州 人。”
分類:文书
《漢語大詞典》:条议(條議)
指分条陈述意见的奏疏或文书。《水浒传》第一○一回:“却説那四箇贼臣的条议, 道君皇帝 一一准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今之仕者,为郡县则假条议以济其贪,任京职则假建言以文其短,居里閈则假道学以行其私,举世之无学术事功,三者坏之也。” 章炳麟 《文学总略》:“《惜誓》载于楚辞,文辞不别,以为奏记条议,适彼之所谓辞也。”
《漢語大詞典》:谕票(諭票)
旧指官府对下属有所分付或勾取的文书。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晚生今早接到上宪諭票,催促星宿丈量。”
《國語辭典》:先生  拼音:xiān shēng
1.对一般男子的尊称。如:「陈先生」、「李先生」。
2.称谓。妻子对他人称自己的丈夫。如:「他跟我先生是多年的好友。」
3.对老师的尊称。《管子。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延一个老成名师,择日叫他拜了先生。」
4.对年长有道德、有学问、或有专业技能者的尊称。《战国策。宋卫策》:「乃见梧下先生,许之以百金。」《三国演义》第三四回:「深感先生见爱。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
5.对士人的称呼。《仪礼。士相见礼》:「若先生异爵者,请见之则辞,辞不得命,则曰某无以见。」
6.对道士的称呼。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一折:「一个先生来化斋,求利市。」《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方出寺来,见一个先生,穿著道袍,头戴逍遥巾,腰系黄丝绦,脚著熟麻鞋,坐在寺前卖药,散施符水。」
7.妓女。《海上花列传》第四回:「王老爷!耐勿来仔末,倪先生气得来,害倪一埭一埭来请耐。」《文明小史》第一九回:「上海妓女,都是称先生的。」
《國語辭典》:太史  拼音:tài shǐ
职官名。编载史事兼掌天文历法。秦汉称为「太史令」。魏晋以后,修史之职转归著作郎,太史则专掌历法。隋改为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则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名太史院。明清改为钦天监,修史之职则归于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
《國語辭典》:一道  拼音:yī dào
1.唯一的方法。《吕氏春秋。开春论。爱类》:「利民岂一道哉?当其时而已矣!」《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2.一条通路。《北史。卷九七。西域传。序》:「自玉门度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车师,为一道。」唐。储光羲〈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时拜太祝未上〉诗之二:「深林开一道,青嶂成四邻。」
3.一起、一并。唐。李白 秋浦歌一七首之一三:「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四出》:「且打交你尘簌簌,一道与男女揣个骨看。」也作「一道儿」。
4.量词。如:「一道菜」、「一道公文」、「一道彩虹」。
《國語辭典》:主簿  拼音:zhǔ bù
职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府皆设有此官。《晋书。卷六二。祖逖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哥哥官授绵州绵山县主簿,小生官绶详州司户。」也称为「印曹」。
《國語辭典》:劄子  拼音:zhá zi
官府中的往来文书。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谓之榜子,亦谓之录子,今谓之劄子。」也作「札子」。
《國語辭典》:簿书(簿書)  拼音:bù shū
1.官方文书的统称。汉。王充《论衡。谢短》:「文吏晓簿书,自谓文无害,以戏儒生。」唐。李绅〈宿越州天王寺〉诗:「休按簿书惩黠吏,未齐风俗昧良臣。」
2.登记钱粮出纳的册子。宋。苏轼〈谢秋赋试官启〉:「方将区区于簿书米盐之间,碌碌于尘埃棰楚之地。」金。元好问〈太常引。夏馆秋林山水窟〉词:「簿书愁里过,笋蕨梦中香。」
《國語辭典》:天然  拼音:tiān rán
本然,天生如此。《宋书。卷九一。孝义传。严世期传》:「好善慕施,出自天然。」
《國語辭典》:文学(文學)  拼音:wén xué
1.广义泛指一切思想的表现,而以文字记述的著作;狭义则专指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思想、情感或想像的作品。
2.职官名。汉时州郡及王国都设置。《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公孙弘传》:「能通一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國語辭典》:秘书(祕書)  拼音:mì shū
1.古代图书集中帝室,如西汉藏于天禄阁,东汉藏于东观,故宫中所藏的图书秘记,称为「秘书」。《文选。班固。答宾戏》:「永平中为郎,典校秘书。」
2.管理文书并协助主管管理事务的人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于时有个秘书卫随,最能广识天下奇人。」
《國語辭典》:走马(走馬)  拼音:zǒu mǎ
1.骑马疾行。比喻迅速。《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2.善于奔驰的马。《荀子。王制》:「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
3.乐曲名。参见「八骏马」条。
《國語辭典》:走马灯(走馬燈)  拼音:zǒu mǎ dēng
1.一种花灯。从元宵节的习俗发展而来,用木或竹条扎成一风车状的辐射圆轴,轴外围成一个圆筒状的纸轮,上面贴著用各种彩纸剪成的人马图案,纸轮外再作一层方形或圆形的灯壳。在纸轮中安放蜡烛,火焰热力造成空气对流,轮即转动,人马也跟著转动,影子映在灯壳上,往来回转,就像在奔跑一样,故称为「走马灯」。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也称为「马骑灯」。
2.形容人匆忙地来往不停。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一折:「往来的人,一上一下,似走马灯儿一般,是好耍子也。」《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䭔媪》:「小二哥搬运不迭,忙得似走马灯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