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禹穴
(1).相传为 夏禹 的葬地。在今 浙江省 绍兴 之 会稽山 。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 江 、 淮 ,上 会稽 ,探 禹穴 。” 裴骃 集解引 张晏 曰:“ 禹 巡狩至 会稽 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閒云 禹 入此穴。”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山》诗:“幸游 建德 乡,观奇经 禹穴 。” 唐 李白 《越中秋怀》诗:“何必探 禹穴 ,逝将归 蓬丘 。”
(2).指 会稽 宛委山 。相传 禹 于此得 黄帝 之书而复藏之。 唐 李白 《送二季之江东》诗:“ 禹穴 藏书地, 匡山 种杏田。” 王琦 注:“ 贺知章 《纂山记》曰: 黄帝 号 宛委穴 为 赤帝 阳明之府,於此藏书。 大禹 始於此穴得书,復於此穴藏之,人因谓之 禹穴 。” 禹 于 宛委山 得 黄帝 金简书之说,见《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宋 陆游 《秋雨初霁徙倚门外有作》诗:“前身已预 兰亭 会,老眼曾窥 禹穴 书。” 清 王誉昌 《舟泊武林城外因忆新安会稽之胜赋呈确庆夫子志别》诗:“学溯 考亭 开雾障,书探 禹穴 破云封。”
(3).相传为 夏禹 决 汉水 时的住处。在今 陕西省 旬阳县 东。大清一统志·兴安府·古迹:“ 禹穴 在 洵阳县 东一百三十里。高八尺,深九尺。旁鎸“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洌。世传 禹 决 汉水 时居此。”
《漢語大詞典》:秘书(祕書)
(1).职务名称之一。我国现今秘书的主要职责是协助领导人综合情况,调查研究,联系接待,办理文书和交办事项等。
(2).使馆中介于参赞和随员之间的外交人员。分一等秘书、二等秘书和三等秘书。受使馆首长之命进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
(1).秘密机要的书籍文件。宫禁秘藏之书。汉书·刘歆传:“及 歆 校祕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 歆 大好之。” 汉 张衡 《西京赋》:“匪唯翫好,乃有祕书,小説九百,本自 虞初 。”晋书·荀勗传:“及得 汲郡 冢中古文竹书,詔 勗 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祕书。”
(2).秘密机要的书籍文件。指谶纬图箓等书。说文·易部:“祕书説曰:日月为易。” 段玉裁 注:“祕书,谓纬书。”后汉书·郑玄传:“遂博稽六蓺,粗览传记,时覩祕书纬术之奥。”
(3).秘密机要的书籍文件。指朝廷机要文书。
(4).官名;职务名。古代称掌管图书之官。如 汉 以来之秘书监、秘书郎皆是。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梁 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於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祕书。’” 唐 李商隐 有《代秘书赠弘文馆诸校书》诗。
(5).官名;职务名。掌秘要文书之官,如 三国 魏 之秘书令、秘书丞。
《韵府拾遗 支韵》:藏之
左传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祭寒而藏之献羔而启之
分类:藏之
《漢語大詞典》:屋壁
(1).房屋的夹墙。《书序》:“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尚书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絶。”
(2).指 孔 壁所藏之典籍。 唐 李商隐 《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屋壁餘无几,焚阬逮可伤。”
(3).房屋的墙壁。汉书·王莽传下:“桃汤赭鞭鞭洒屋壁。” 唐 元稹 《翰林学士承旨记》:“昔 鲁共王 餘 画先贤於屋壁以自警。”
《漢語大詞典》:玉书(玉書)
(1).论玉的书。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粟。”
(2).表示祥瑞的书简。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於闕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继衰 周 而素王。’” 文斐 《癸酉元旦试笔并呈素生子俊篪生芸盦》诗:“玉书本属儒家瑞,问道何年再吐麟?”
(3).指黄庭内景经。亦泛指道书。黄庭内景经·上清章:“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过昇三天。” 梁丘子 注:“此经亦曰玉书。” 唐 常建 《张天师草堂》诗:“时节开玉书,窅映飞天言。” 宋 范仲淹 《移丹阳郡先游茅山作》诗:“偶寻灵草逢芝圃,欲叩真关借玉书。”
(4).皇家所藏之书。 唐 李远 《赠弘文杜校书》诗:“晓随鵷鷺排金锁,静对铅黄校玉书。”
(5).天子的诏书。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玉书下,褒懿绩,促曹装。帝宸天近,红斾东去带朝阳。”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南城》:“芙蓉闕下玉书宣,午日恩颁侍从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尹文端公 赠诗云:‘他日玉书传詔日,江天何处觅渔翁?’”
《漢語大詞典》:微意
(1).隐藏之意;精深之意。后汉书·庞参传:“拜 参 为 汉阳 太守。郡人 任棠 者,有奇节,隐居教授。 参 到,先候之, 棠 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於户下。主簿白以为倨。 参 思其微意,良久曰:‘ 棠 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如并侍左右,必能发起微意,增广徽猷者也。”魏书·和跋传:“ 毗 等解其微意,诈称使者,云奔 长安 追之不及。” 宋 苏轼 《杜处士传》:“子能详微意,知所激刺,亦无患子矣。”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今之衮衮诸公及其叭儿,盖亦深知 中国 已将卖絶,故在竭力别求卖国者以便归罪,如《汗血月刊》之以 明 亡归咎于东林,即其微意也。”
(2).微薄的心意。常用作谦词。 三国 魏 曹操 《与诸葛亮书》:“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宋 王安石 《精卫》诗:“帝子衔寃久未平,区区微意欲何哉?” 鲁迅 《书信集·致增田涉》:“非常感谢 佐藤 先生,你遇到他时,祈代转此微意。”
《漢語大詞典》:藏机(藏機)
(1).藏匿才智;藏匿心机。 唐 李绅 《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发论开蒙,藏机匿圣。” 明 唐顺之 《常熟县二烈祠记》:“妻既见窘迫,于是藏机匿哀,阳许二兇以婚而缓其期。”
(2).犹射覆。猜暗藏之物。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四折:“我这哥哥,难比其餘的,可会藏机之术。您这元帅府下,者么您甚么物件,不问你藏在何处,我这哥哥便得知道。”
《漢語大詞典》:发潜(發潛)
(1).奋起于潜藏之中。 元 柳贯 《赠王玄翰》诗:“清观我故友,有子在穷阎。技富愈思蓄,时来当发潜。”
(2).揭发潜伏的坏人坏事。 明 李东阳 《明故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傅公墓志铭》:“纳忠闲邪,公在讲幄;发潜诛諛,公在史局。”
《漢語大詞典》:梦鹿(夢鹿)
《列子·周穆王》载 郑 人获鹿,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事。后人用此典多表示世事如同梦幻。 宋 黄庭坚 《次韵吉老十小诗》之六:“佳人斗南北,美酒玉东西,梦鹿分真鹿,无鷄应木鷄。” 明 文徵明 《赵丽卿侍御邀游冶城》诗:“有客樽前谈梦鹿,何人天际慕飞鸿。”参见“ 梦蕉 ”。
分類:藏之
《漢語大詞典》:梦蕉(夢蕉)
列子·周穆王:“ 郑 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后以“梦蕉”比喻人生为变幻莫测的梦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休遗恨霸图销歇, 王 谢 飘零!但 南朝 繁华已烬,梦蕉何事重醒?”
《漢語大詞典》:廪粟(廩粟)
亦作“廪粟”。
(1).公家库藏之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於是反国发廩粟以赋众贫,散府餘财以赐孤寡。”
(2).特指公家供给官吏和在学生员的粮食。 唐 韩愈 《进学解》:“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廩粟。”
(3).谓食廪。 明 刘基 《沙班子中兴义塾诗序》:“廪粟之外,无他用心。”
《漢語大詞典》:椟藏(櫝藏)
(1).论语·子罕:“ 子贡 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匵同“ 櫝 ”。后因以“櫝藏”比喻怀才。 宋 苏轼 《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但信櫝藏终自售,岂知盌脱本无橅。” 宋 黄庭坚 《被褐怀珠玉》诗:“櫝藏心有待,褐短义难降。”
(2).缄藏。 宋 叶适 《太府少卿福建运判直宝谟阁李公墓志铭》:“公文出新意……读者虽贵珍,莫能定其价。而公亦深自櫝藏,虽子弟不覿也。”
(3).指缄藏之物。 清 魏源 《〈圣武记〉叙》:“晚侨 江 淮 ,海警沓至,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櫝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復。”
分類:藏之怀才
《漢語大詞典》:尽国(盡國)
竭尽国藏之所有。国语·晋语二:“大夫无常,苟众所置,孰能勿从?子盍尽国以赂外内,无爱虚以求入,既入而后图聚。” 韦昭 注:“外谓诸侯,内谓大夫。虚国藏以求入也。”
分類:竭尽藏之
《漢語大詞典》:奥府
(1).指物产聚藏之所。 汉 焦赣 《易林·乾之观》:“ 江 、 河 、 淮 、海,天之奥府。众利所聚,可以饶有。”
(2).深奥微妙之处。后汉书·崔駰传:“竫潜思於至賾兮,骋六经之奥府。”
(3).指幽深之洞府。 前蜀 杜光庭 《贾璋醮青城丈人真君词》:“伏以 岷蜀 雄都,西南巨镇,下蟠万壑,上拱九青,为造化之殊庭,乃神仙之奥府。”
《漢語大詞典》:道藏
(1).书籍贮藏之所。 汉 王充 论衡·别通:“ 周 监二代, 汉 监 周 秦 。然则兰臺之官,国所监得失也。以心如丸卵,为体内藏,眸子如豆,为身光明。令史虽微,典国道藏,通人所由进,犹博士之官,儒生所由兴也。”
(2).道教书籍的总汇,包括 周 秦 以下道家子书及 六朝 以来道教经典。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闽中 有习左道者,谓之明教。亦有明教经,甚多刻版摹印,妄取道藏中校定官名衔赘其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隋志》汉书,道家列於九流,而神仙符籙,列於二藏,其名悉不著録,《参同契》神仙家,盖总之道藏,故不列其名耳。” 丰子恺 《怀李叔同先生》:“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
《漢語大詞典》:椟玉(櫝玉)
谓藏于匣中之美玉。比喻怀藏之才。 唐 韩偓 《金銮密记》:“臣才不迈羣,器不拔俗,待价既殊于櫝玉,穷经有愧于籝金。”参见“ 櫝藏 ”。
《漢語大詞典》:椟藏(櫝藏)
(1).论语·子罕:“ 子贡 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匵同“ 櫝 ”。后因以“櫝藏”比喻怀才。 宋 苏轼 《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但信櫝藏终自售,岂知盌脱本无橅。” 宋 黄庭坚 《被褐怀珠玉》诗:“櫝藏心有待,褐短义难降。”
(2).缄藏。 宋 叶适 《太府少卿福建运判直宝谟阁李公墓志铭》:“公文出新意……读者虽贵珍,莫能定其价。而公亦深自櫝藏,虽子弟不覿也。”
(3).指缄藏之物。 清 魏源 《〈圣武记〉叙》:“晚侨 江 淮 ,海警沓至,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櫝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復。”
分類:藏之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