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8,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不齿
化源
化权
玄风
治化
化钧
玄化
乡风
化俗
文化
训齐
应化
首善
皇化
化国
《國語辭典》:不齿(不齒)  拼音:bù chǐ
1.羞与为伍。如:「他的作为,令人不齿。」
2.不录用。《书经。蔡仲之命》:「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汉。孔安国。传:「罪轻故退为众人,三年之后乃齿录,封为霍侯。」《礼记。王制》:「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汉。郑玄。注:「齿犹录也。」
3.周代官分九等称「九命」,三命官参加乡饮因尊贵而可以不按年龄顺序排列入座;座位居一般人之上,称为「不齿」。《周礼。地官。党正》:「再命齿于父族,三命而不齿。」
《漢語大詞典》:化源
(1).教化的本源。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昭室化源,发扬大号。” 唐 李翱 《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其论释氏之害於人者,尚列为高等,冀感悟圣明,岂不欲发明化源,抑絶小道。”旧唐书·李绛传:“陛下思广天聪,亲览国史,垂意精颐,鉴於化源,实天下幸甚。”
(2).指掌教化之位。旧唐书·李渤传:“若言不行,计不从,顺奉身速退,不宜尸素於化源。”
(3).中医学指六气的生化之源。《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炙甘草汤方”集解引 张璐 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濇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大人口破》“大人口破分虚实”注:“如口疮乾黄硬作渴者,宜服加减八味丸,以滋化源,俱禁水漱。”
《漢語大詞典》:化权(化權)
(1).教化之权。犹政权。 唐 权德舆 《贺外甥崔相国书》:“阜庶生物,操持化权。”《旧唐书·文宗纪下》:“ 注 ( 郑注 )内通敕使,外连朝官,两地往来,卜射财货,昼伏夜动,干窃化权。”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史嵩之始末》:“既而二公皆去位, 嵩之 独运化权。”
(2).化育万物之权。 宋 叶适 《祷雨题张玉庙》诗:“人云天上行水曹,取此化权如反掌。”
《國語辭典》:玄风(玄風)  拼音:xuán fēng
1.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潮流和玄谈的风气。《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史臣曰》:「有晋中兴,玄风独振。」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
2.上古的世风或文风。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式观元始,眇觌玄风。」《文选。江淹。杂体诗。殷东阳》:「求仁既自我,玄风岂外慕。」
《國語辭典》:治化  拼音:zhì huà
治理教化。《庄子。缮性》:「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魏书。卷三三。李先传》:「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补王者神智。」
《漢語大詞典》:化钧(化鈞)
(1).造化之力;教化之权。语本史记·邹阳列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 裴骃 集解引 崔浩 曰:“以钧制器万殊,故如造化也。” 宋 陆游 《谢梁右相启》:“此盖伏遇某官身扶昌运,手斡化钧。” 宋 范成大 《水龙吟·寿留寺》词:“黄扉紫闥,化钧高钞,风霆挥扫。” 明 李东阳 《任贤》诗:“臣心欲効慙无力,勉为吾皇赞化钧。”
(2).教化普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昔在 陶唐 ,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 周振甫 注:“化钧;化均,教化普遍,指风俗淳朴,有不教而化的意思。”
《國語辭典》:玄化  拼音:xuán huà
1.道德教化。《文选。曹植。责躬诗》:「玄化滂流,荒服来王。」《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茫茫海岱,玄化未周。」
2.神奇的变化。唐。李朝威《柳毅传》:「人以火为圣,发一灯可燎阿房。然而灵用不同,玄化各异。」
《國語辭典》:乡风(鄉風)  拼音:xiāng fēng
各地固有的风俗。宋。苏轼〈岁暮思归不可得寄子由弟〉诗三首之一:「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分類:乡里风俗
《國語辭典》:化俗  拼音:huà sú
1.教化与风俗。《文选。张衡。西京赋》:「故帝者因天地以致化,兆人承上教以成俗,化俗之本,有与推移。」汉。王符《潜夫论。德化》:「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
2.改善风俗。《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必若所云,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后汉书。卷三五。曹褒传》:「以礼理人,以德化俗。」
《國語辭典》:文化  拼音:wén huà
1.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总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等各方面。
2.文治教化。汉。刘向《说苑。卷一五。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束晰。补亡诗六首之六》:「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漢語大詞典》:训齐(訓齊)
(1).教化、齐一。 唐 裴素 《重修汉未央宫记》:“朕常以古事况今,亦欲顺考古道、训齐天下也。” 唐 吕温 《上族叔齐河南书》:“伏维叔父藴特达之明,哀《雅》《颂》之缺,常欲以 三代 制度,训齐斯文。”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方当觉悟邇遐,使徧知於上意;训齐内外,用丕变於羣心。”
(2).训练整治。 唐 陆贽 《论缘边守备事宜状》:“择将吏以抚寧众庶,修纪律以训齐师徒。” 宋 宋庠 《管军加团练刺史制》:“王者崇卫帅兵,分建营府,必咨忠慎,以领训齐。” 元 黄溍 《武略将军海道漕运副万户曹公墓志铭》:“有伟 曹公 ,孔敏具武,出长万夫,训齐行伍。”
《漢語大詞典》:应化(應化)
(1).顺应变化。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经法·道法》:“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谓)失道。”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应化则变,感气而成。” 晋 陆机 《辨亡论上》:“歷命应化而微,王师躡运而发。”
(2).佛教语。谓佛、菩萨随宜化身,教化众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 天帝释 欲验修菩萨行者,降灵应化为一老父。” 许地山 《命命鸟》:“壁上挂的都是 释迦 应化的事迹……一进门就知那是佛教底经堂。”
《國語辭典》:首善  拼音:shǒu shàn
模范。《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后世亦称国都所在地为「首善之区」。
《漢語大詞典》:皇化
皇帝的德政和教化。南史·何尚之传:“屡诛大臣,有亏皇化。”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七叶运皇化,千龄光本支。”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八:“洎纂鸿图,每敷皇化。”
《漢語大詞典》:化国(化國)
(1).教化施行之国。 宋 苏轼 《郊祀庆成诗》:“化国安新政,孤臣反旧耕。” 明 叶子奇 草木子·钩玄:“化国之日舒以长,由其事简也;乱国之日短以促,由其事繁也。”
(2).谓以德教化其国。 南唐 谭峭 化书·稚子:“化国者不知为国所化,化天下者不知为天下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