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文统(文統)
(1).文章的系统和格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
(2).文学传统。 清 方宗成 《〈桐城文录〉序》:“标名家以为的,所以正文统也。”
(3).犹文治。 元 袁桷 《寿李承旨四十韵》:“帝运昌文统,师臣秉国钧。”
《國語辭典》:文武  拼音:wén wǔ
1.文才与武艺。《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朱云》:「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新唐书。卷九八。列传。王圭》:「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
2.文臣和武将。《三国演义》第四回:「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西游记》第一二回:「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满朝的文武,无不奉行。」
3.文德教化和武备防禦。《史记。卷一一九。循吏列传。序》:「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4.周文王与武王的合称。《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唐。白居易〈新乐府。八骏图〉:「周从后稷至文武,积德累功世勤苦。」
《漢語大詞典》:文武火
用于烧煮的文火与武火。文火,火力小而弱;武火,火力大而猛。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山丈》诗:“鍊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 元 王祯 农书·蔴苧:“﹝毛絁布法﹞纳於热灰水内,浸湿於甑中蒸之,文武火养二三日,频频翻覷。”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其家相传服松梅丸,云取松脂,用河水浸四十九日,文武火煮,令白如餳餹,然后和乌梅地黄丸。”
分類:文火火力
《漢語大詞典》:文明
(1).文采光明。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 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予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
(2).指文采。与“质朴”相对。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繒为囊,盛印於后也。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
(3).谓文德辉耀。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 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 元 耶律楚材 《继宋德懋韵》之一:“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
(4).谓文治教化。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 宋 司马光 《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臺阁尤蝉联。”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
(5).文教昌明。 汉 焦赣 《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鏑。” 前蜀 贯休 《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 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
(6).犹明察。《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文王 以之。”后汉书·邓禹传:“ 禹 内文明,篤行淳备,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 亘 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
(7).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闢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 秋瑾 《愤时迭前韵》:“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 老舍 《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8).新的,现代的。《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
(9).合于人道。 郭孝威 《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
《國語辭典》:修文  拼音:xiū wén
1.修明文教。《书经。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为见而今世界不是修文时节,小生赴选长安,取的三名,不是权势子弟,则是豪富儿郎。」
2.县名。位于贵州省贵阳县西北,县有龙场驿,明王守仁曾谪居于此。
《國語辭典》:修文偃武  拼音:xiū wén yǎn wǔ
修明文教,偃息武备。《三国演义》第九八回:「只宜修文偃武,增设学校,以安民心。」也作「偃武修文」、「偃武兴文」。
《漢語大詞典》:修文郎
传说 晋 苏韶 死后现形,对他的兄弟说:“ 颜渊 、 卜商 ,今见在为修文郎,修文郎凡有八人,鬼之圣者。”见太平广记卷三一九引 晋 王隐 晋书。后因以“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 宋 陆游 《赠论命周云秀才》诗:“地下不作修文郎,天上亦为京兆尹。” 金 元好问 《密公宝章小集》诗:“袖中正有活国手,地下纔得修文郎。”
分類:现形兄弟
《漢語大詞典》:崇文
(1).谓崇尚文治。《魏书·高祖纪下》:“国家虽崇文以怀九服,修武以寧八荒,然於习武之方,犹为未尽。” 唐 李皓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诗:“偃武 尧 风接,崇文 汉 道恢。”
(2).古代掌管文化的官职。《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协律、揔章之司,厚伦正俗;崇文、成均之职,导德齐礼。” 张铣 注:“崇文、成均,文学官也。”
《國語辭典》:右文  拼音:yòu wén
注重文事。宋。欧阳修〈谢赐汉书表〉:「窃以右文兴化,乃致治之所先。」
《漢語大詞典》:七德
(1).指武功的七种德行。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梁书·武帝纪》:“大司马攸纵自天,体兹齐圣,文洽九功,武苞七德。” 唐 柳宗元 《柳州贺破东平表》:“五兵永戢,七德无亏。” 明 杨慎 《凤赋》:“览七德,律五音,通天祉,应地灵。”
(2).指文治的七种德行。国语·周语中:“尊贵、明贤、庸勋、长老、爱亲、礼新、亲旧……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 韦昭 注:“七德,谓尊贵至亲旧也。”
(3).指诗歌的七种特性。 唐 皎然 诗式·诗有七德:“一识理,二高古,三典丽,四风流,五精神,六质干,七体裁。”
(4). 隋 唐 时舞名。又乐曲名。隋书·音乐志上:“帝御茶果,太常丞跪请进舞《七德》,继之《九序》。”旧唐书·音乐志一:“癸巳,奏《七德》《九功》之舞,观者见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凛然震竦。”旧唐书·音乐志一:“立部伎内《破阵乐》五十二遍,修入雅乐,祇有两遍,名曰《七德》。”参见“ 七德舞 ”。
《漢語大詞典》:七德舞
唐 舞名。 唐 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 贞观 七年 太宗 制《破阵乐舞图》,后令 魏徵 、 虞世南 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七德舞,七德歌,传自 武德 至 元和 。”旧唐书·音乐志一:“ 贞观 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阵》之曲……其后令 魏徵 、 虞世南 、 褚亮 、 李百药 改制歌辞,更名《七德》之舞,增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焉。”
《國語辭典》:上文  拼音:shàng wén
文章或书中,某一文句、段落、章节以前的部分。
《漢語大詞典》:尚文
(1).崇尚文治。 晋 戴邈 《上表请立学校》:“夫治世尚文,遭乱尚武。文武递用,长久之道。”
(2).通行以书面文字来表达意思。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逮 汉 魏 以降, 周 隋 而往,世皆尚文,时无专对。运筹画策,自具於章表;献可替否,总归於笔札。”
《國語辭典》:文化  拼音:wén huà
1.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总成果。包括宗教、道德、艺术、科学等各方面。
2.文治教化。汉。刘向《说苑。卷一五。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束晰。补亡诗六首之六》:「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漢語大詞典》:兴文(興文)
(1).提倡文治,致力教化。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今 南郡 获白虎,亦偃武兴文之应也。”《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吏不催租,夜不闭门。百姓乐业,立学兴文。”
(2).有感而发之文。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 南朝 齐 谢朓 《和萧中庶直石头》诗:“讌嘉多暇日,兴文起渊调。”
《漢語大詞典》:文政
文治之政。管子·小匡:“武政听属,文政听乡。”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及 关 东稍定, 陇 蜀 已清,其猛夫扞将,莫不顿足攘手,争言 卫 霍 之事。帝方厌兵,閒脩文政,未之许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他的文政,他的武功,他的师道,有他的传记和文录具存。”
分類:文治
《漢語大詞典》:文烈
(1).文治显赫。 金 赵秉文 《祁忠毅公传》:“上有武元文烈英武之君。”
(2).指火候温猛。 叶圣陶 《未厌集·小病》:“口味咸淡,火候文烈,只要经她的手,便刚好恰当,最合适于我。”
《漢語大詞典》:文道
文治之道。国语·齐语:“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 唐 韩愈 《燕河南府秀才》诗:“文人得其职,文道当大行。”
分類:文治
《漢語大詞典》:曲文
犹曲法。曲解法律条文。谓不依照法律条文治罪。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其治务在摧折豪彊,扶助贫弱。贫弱虽陷法,曲文以出之。”
戏曲中的唱词。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