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六醴
犹六气。后汉书·冯衍传下:“饮六醴之清液兮,食五芝之茂英。” 李贤 注:“六醴,盖六气也。楚辞曰:‘餐六气而饮沆瀣。’”参见“ 六气 ”。
分類:六气
《國語辭典》:六气(六氣)  拼音:liù qì
1.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之气。《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好、恶、喜、怒、哀、乐六情。《管子。戒》:「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
3.中医上指:(1)人体生命活动的六种基本物质。即精、气、津、液、血、脉。(2)在天空中依不同季节、不同方位的六种气候因素而生的变化。指风、寒、暑、湿、燥、火。也称为「六元」。
《漢語大詞典》:化源
(1).教化的本源。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昭室化源,发扬大号。” 唐 李翱 《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其论释氏之害於人者,尚列为高等,冀感悟圣明,岂不欲发明化源,抑絶小道。”旧唐书·李绛传:“陛下思广天聪,亲览国史,垂意精颐,鉴於化源,实天下幸甚。”
(2).指掌教化之位。旧唐书·李渤传:“若言不行,计不从,顺奉身速退,不宜尸素於化源。”
(3).中医学指六气的生化之源。《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炙甘草汤方”集解引 张璐 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濇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大人口破》“大人口破分虚实”注:“如口疮乾黄硬作渴者,宜服加减八味丸,以滋化源,俱禁水漱。”
《漢語大詞典》:三气(三氣)
(1).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气。 唐 吴筠 《高士咏·混元皇帝》:“玄元九仙主,道冠三气初。” 前蜀 杜光庭 《忠州谒禹庙醮词》:“三气肇胎,九元裁质。”按,广雅·释天:“太初,气之始也,生於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於戌仲,清者为精,浊者为形也。太素,质之始也,生於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於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参阅《易纬·乾凿度》
(2).指天、地、人之气。《宋书·礼志一》:“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以应天地三气三色。”小学绀珠·艺文·三坟引 汉 马融 曰:“三气,天、地、人之气。”
(3).道教语。指太阴、太阳、中和之气。太平经·名为神诀书:“太阴、太阳、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人为枢机,故当深知之。”
(4).道教语。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气。黄庭内景经·呼吸:“留胎止精可长生,三气右徊九道明。” 梁丘子 注:“三气,谓三丹田之气。”
(5).中医指六气中的第三气,即暑气,属于相火。《医宗金鉴·运气要诀·六气胜复歌》“邪气有餘必有復,胜病将除復病萌”注:“时有常位者,谓胜之时在前,司天天位主之;自初气以至三气,此为胜之常也。”
《漢語大詞典》:六沴
谓六气不和。气不和而相伤为沴。尚书大传卷三:“维时洪祀,六沴用咎于下,是用知不畏而神之怒。”汉书·孔光传:“其传曰:‘时则有日月乱行’……又曰:‘六沴之作’,岁之朝曰三朝,其应至重。” 颜师古 注:“沴,恶气也。” 晋 陆机 《愍怀太子诔》:“精感六沴,咎徵紫房。”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夫五行之相沴,本不至於六,六沴者,起於诸儒欲以六极分配五行,於是始以皇极附益而为六。”
分類:六气不和
《國語辭典》:六淫  拼音:liù yín
中医上指风、寒、暑、燥、温、火六种致病的邪气。当此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即产生病邪,是属于外感病的病因,不但影响人体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并会助长病原体的繁殖。
《漢語大詞典》:六疾
六种疾病:寒疾、热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左传·昭公元年:“淫生六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后用以泛指各种疾病。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六疾待其前,五刑随其后。”旧唐书·懿宗纪:“六疾斯侵,万机多旷, 医和 无验,以至弥留。” 清 唐孙华 《题张汉昭小像》诗:“闻君妙方术,六疾应手瘳。”
《漢語大詞典》:格祀
古代祀求六气和顺的祭礼。尚书大传卷三:“六沴之礼,散齐七日,致齐新器絜祀用赤黍,三日之朝,于中庭祀四方,从东方始,卒于北方,其祀礼曰格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