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46,分84页显示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3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将作少府
将作长史
禁暴氏
门下侍郎
大夫
太守
刺史
中书
侍郎
太宗
五更
宾客
老子
太史
博士
《漢語大詞典》:将作少府(將作少府)
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 秦 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
分類:官名
《漢語大詞典》:将作长史(將作長史)
官名。将作大匠之属官。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元年:“ 赵 故将作功曹 熊邈 屡为 秦王 坚 言 石氏 宫室器玩之盛, 坚 以邈为将作长史,领将作丞,大修舟舰、兵器,饰以金银,颇极精巧。” 胡三省 注:“ 晋 将作大匠有丞,无长史;长史盖 秦 所置。”
《漢語大詞典》:禁暴氏
周礼官名。掌禁庶民之乱暴。周礼·秋官·禁暴氏:“﹝禁暴氏﹞掌禁庶民之乱暴力正者,撟诬犯禁者,作言语而不信者,以告而诛之。”
《漢語大詞典》:门下侍郎(門下侍郎)
(1).官名。 秦 汉 时称黄门侍郎,君主近侍官。 唐 天宝 改称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 唐 宋 时多以此官同平章事为宰相之称。 元 以后不设。新唐书·百官志二:“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
(2).官名。 秦 汉 时称黄门侍郎,君主近侍官。 唐 天宝 改称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 唐 宋 时多以此官同平章事为宰相之称。 元 以后不设。新唐书·百官志二:“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
《國語辭典》:大夫  拼音:dà fū
1.职官名。历代沿用,多系中央要职和顾问。如御史大夫、光禄大夫、大中大夫等。
2.宋朝对有特殊技艺者的尊称。《警世通言。卷八。崔待诏生死冤家》:「启请婆婆,过对门裱褙铺里请璩大夫来说话。」
3.复姓。如汉代有大夫但。
《國語辭典》:太守  拼音:tài shǒu
职官名。一郡之长,宋以后改郡为府,故知府亦别称为「太守」。
《國語辭典》:刺史  拼音:cì shǐ
职官名。古代司地方纠察的官,后沿称地方长官,清时为知州的尊称。
《國語辭典》:中书(中書)  拼音:zhōng shū
1.宫中所藏的书籍。《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孔安国传》:「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
2.中书令的简称。参见「中书令」条。
3.中书舍人的简称。参见「中书舍人」条。
4.中书省的简称。参见「中书省」条。
5.宋代的政事堂。宋。叶少蕴《石林诗话。卷中》:「文潞公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荆公行至题下,特迟留诵诗。」
《國語辭典》:中书君(中書君)  拼音:zhōng shū jūn
唐韩愈《毛颖传》的虚构人物。毛颖居中山为蒙恬所擒,献于秦皇,秦皇封之于管城,后累拜为中书令,与上亲狎,上呼之为「中书君」。见唐。韩愈《毛颖传》。后用来指毛笔。宋。苏轼〈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管城子、中书君,悉为笔号。」
《國語辭典》:侍郎  拼音:shì láng
职官名:(1)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主更值执戟,宿卫殿门。东汉时尚书属官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来只称郎。隋朝又称侍郎,并置员外郎,炀帝时各部置侍郎一人,为尚书的副贰,而改各司侍郎为郎。唐改郎为郎中,以员外郎为之贰,历代因之。沿至清末,又改各部侍郎为各部副大臣。(2)晋时各王国皆有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主掌赞相威仪,通传教令。
《國語辭典》:太宗  拼音:tài zōng
1.皇帝庙号。开国第二位君主多以此称呼。如唐太宗、宋太宗。
2.职官名。即周之大宗伯。《尚书。顾命》:「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汉。孔安国。传:「太宗、上宗即宗伯也。」
《漢語大詞典》:大宗伯
周 官名,春官之长,掌邦国祭祀、典礼等事。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明 清 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宗伯执持:“时 高南宇 仪 为大宗伯,力持不可。”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 徐乾学 ﹞闻之,急问公( 韩菼 )姓氏……遂引入都中,援例中北闈乡榜, 康熙 癸丑会、状连捷,官至大宗伯。”
《國語辭典》:五更  拼音:wǔ gēng
1.称长老为「五更」。古天子养老有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礼事之。见《礼记。文王世子》。《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养三老、五更之仪,先吉日,司徒上太傅若讲师故三公人名,用其德行年耆高者一人为老,次一人为更也。」
2.旧时以漏刻计时,从傍晚到次日清晨,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相当于自午后七时起算,每一时段,为两小时,至清晨五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證》:「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也作「五夜」。
3.特指第五更,即天将亮时。《儒林外史》第一回:「次日五更,王冕起来收拾行李,吃了早饭,恰好秦老也到。」《红楼梦》第五八回:「一日,正是朝中大祭,贾母等五更便去了。」
《漢語大詞典》:三老五更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礼记·文王世子:“适东序,释奠於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 郑玄 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 郑玄 注:“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 孔颖达 疏:“三德谓正直、刚、柔。五事谓貌、言、视、听、思也。”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於辟廱。”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后汉书·明帝纪》:“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其以 祥 ( 王祥 )为三老, 小同 ( 郑小同 )为五更。”北史·魏纪三:“以 尉元 为三老, 游明根 为五更。又养国老、庶老、将行大射之礼。”
《國語辭典》:宾客(賓客)  拼音:bīn kè
1.泛称客人。《三国演义》第三八回:「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宾客里面有愿聘的,便赴今夕佳期,有众亲在此作證盟,都可做大媒。」
2.别国来的使者。《论语。公冶长》:「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宋。邢炳。疏:「可使与邻国之大宾小客言语应对也。」《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令其子为吴行人。」南朝宋。裴骃。集解:「服虔曰:『行人,掌国宾客之礼籍,以待四方之使,宾大客,受小客之币辞。』」
3.古代豪门所养的食客。《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三国演义》第一○六回:「爽命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各引三千御林军,……于是曹爽门下宾客日盛。」
《國語辭典》:老子  拼音:lǎo zǐ
1.道家始祖李耳的别名。参见「李耳」条。
2.书名。春秋时老聃撰,分上下篇。阐述道、德的意义。也称为「道德经」、「道德真经」。
《國語辭典》:老子  拼音:lǎo zi
1.我。自称之词。《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宋。苏轼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词:「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也称为「老头子」。
2.老翁。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他连声儿短叹长吁,这老子有甚么冤屈,大叫高呼?」《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众人入去吃茶,一个老子上灶点茶。」也称为「老头」、「老头子」、「老头儿」、「老儿」。
3.父亲。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在南郑,见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文明小史》第三○回:「且说他带来的两个家人,一个就是申福,他老子已经荐到许州当稿案去了。」也称为「老头儿」、「老儿」。
《國語辭典》:太史  拼音:tài shǐ
职官名。编载史事兼掌天文历法。秦汉称为「太史令」。魏晋以后,修史之职转归著作郎,太史则专掌历法。隋改为太史监,唐改为太史局,宋则有太史局、司天监、天文院等名称。元改名太史院。明清改为钦天监,修史之职则归于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
《國語辭典》:博士  拼音:bó shì
1.博学多闻,通达古今的人士。《战国策。赵策三》:「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
2.职官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为学术顾问的性质。《汉书。卷一○。成帝纪》:「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3.旧时对特殊技能专业人员的尊称。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茶毕,命奴才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西游记》第八五回:「孽畜!你原来是个染博士出身!」
4.取得博士学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