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6,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得丧
断绝
失职
不醒
相失
自失
收复
失业
末流
失道
无象
孤鸾
不效
迷路
宦官
《漢語大詞典》:得丧(得喪)
(1).犹得失。指名利的得到与失去。庄子·田子方:“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韩诗外传》卷四:“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财货,不贾於道。” 宋 梅尧臣 《村墅闲居》诗:“古来得丧何须问,世上荣枯只等閒。” 清 刘大櫆 《难言三》:“人之有穷通得丧,天也。”参见“ 得失 ”。
(2).偏指失。指丧失名利。 宋 苏舜钦 《答马永书》:“谓予不以得丧累其所守,不为怨愤不懌之词。”参见“ 得失 ”。
《國語辭典》:得失  拼音:dé shī
1.是非成败。《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十馀万言。」《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人生寄于太虚之中,其间荣悴悲欢,得失聚散,彼死此生,变形换壳,如梦一场。」
2.利弊、适当和不适当。《汉书。卷八。宣帝纪》:「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举得失以表黜陟,徵存亡以标劝戒。」
《國語辭典》:断绝(斷絕)  拼音:duàn jué
隔断。《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傕乃移帝后车驾于郿坞,使侄李暹监之,断绝内使,饮食不继,侍臣皆有饥色。」《红楼梦》第一八回:「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
《國語辭典》:失职(失職)  拼音:shī zhí
1.疏于职务,未尽职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汉王失职,欲从关中,如约即止,不敢东。」
2.失业、失所。《周礼。地官。大司徒》:「十日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晋书。卷四六。刘颂传》:「豪强横肆,则百姓失职矣。」
《國語辭典》:不醒  拼音:bù xǐng
1.醒不过来、不清醒。如:「一睡不醒」。
2.不知、未曾。《太平广记。卷五○。裴航》:「女曰:『裴郎不相识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
《国语辞典》:相失  拼音:xiāng shī
分散,彼此失去联络。《文选。宋玉。高唐赋》:「众雀嗷嗷,雌雄相失。」《三国演义》第三回:「圭言已在半路相失,不知何往。」
《國語辭典》:自失  拼音:zì shī
心意若失,茫然无所措。《列子。仲尼》:「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
《國語辭典》:收复(收復)  拼音:shōu fù
收回失去之物。《新唐书。卷一二六。列传。杜暹》:「纵为贼据,日夜望官军,以图收复。」《花月痕》第四回:「颜、林两将,所带皆百战之兵,分路剿除,不日即将陕州收复。」
《國語辭典》:失业(失業)  拼音:shī yè
失去工作或找不到工作而赋閒在家。《汉书。卷八五。谷永杜邺传。谷永》:「百姓失业流散,群辈守关。」《老残游记》第七回:「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國語辭典》:末流  拼音:mò liú
1.河水的下游。《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臣之所惧,在于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弥增其广耳。」
2.比喻事物的后期状态。《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惟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绝业。」
3.等第列于后者。《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传》:「奉共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
《國語辭典》:失道  拼音:shī dào
1.迷路。《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晋文公出亡,箕郑挈壶餐而从,迷而失道,与公相失。」唐。牛僧孺《郭元振》:「夜行,阴晦失道,久而绝远有灯火光,以为人居也。」
2.失去标准,违反正道。晋。潘岳〈西征赋〉:「平失道而来迁,繄二国而是祐。」《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臣谓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因失道。」
《漢語大詞典》:无象(無象)
(1).失去常态、常道。左传·襄公九年:“ 士弱 曰:‘…… 商 人閲其祸败之衅,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对曰:‘在道,国乱无象,不可知也。’” 杜预 注:“言国无道,则灾变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颖达 疏:“若国家昏乱,无復常象,不可知也。”《文选·王粲〈七哀〉诗之一》:“ 西京 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 注引 河上公 曰:“象,道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 伊洛 既燎烟, 函崤 没无象。”一本作“ 无像 ”。
(2).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管子·幼官:“备具胜之原,无象胜之本。” 赵守正 注:“无象,指军行隐蔽,使人们看不到形象。”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譬若画形於无象,造响於无声。” 唐 张九龄 《请东北将吏刊石纪功德状》:“观变早於未萌,必取预於无象。”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或兀坐冥搜,求声於寂寥,写真於无象。”
(3).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语出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復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南朝 梁 沈约 《雅乐歌·諴雅之一》:“怀忽慌,瞻浩荡……出杳冥,降无象。”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道行无跡,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治道初无象,神功竟莫宣。”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下:“ 吴 之 洞庭山 有丐者, 汪钝翁 记其数诗,有云:‘……有形皆是假,无象孰为真?悟到无生地,梅花满四邻。’”
《國語辭典》:孤鸾(孤鸞)  拼音:gū luán
原指失偶的鸾鸟,而用来比喻孤独失偶的人。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生憎怅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唐。杨烱〈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琴前镜里,孤鸾别鹤之哀。」
《漢語大詞典》:孤鸾照镜(孤鸞照鏡)
南朝 宋 范泰 《鸾鸟诗》序:“昔 罽宾 王结罝 峻祁之山 ,获一鸞鸟。王甚爱之,欲其鸣而不能致也。乃饰以金樊,饗以珍羞,对之愈戚,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言。鸞睹形感契,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絶。”后以“孤鸞照镜”比喻无偶或失偶者对命运的伤悼。 南朝 陈 徐陵 《鸳鸯赋》:“山鷄映水那自得,孤鸞照镜不成双。”
《國語辭典》:不效  拼音:bù xiào
不成功、不见成效。《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國語辭典》:迷路  拼音:mí lù
1.迷失道路。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他乡何处是,迷路问谁来?」
2.离开正途。如:「不良少年就像是迷路的羔羊一样。」
3.生理学上称内耳一系列相互连接的腔或管。
《國語辭典》:宦官  拼音:huàn guān
1.太监。旧时宫中侍奉君王及其家属的官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郑众传》:「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也称为「宦者」、「宦侍」。
2.官吏的通称。《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谁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