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天理
(1).天道,自然法则。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谈天理之开基,辩人道之始终。”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大字寺园:“其水其木,至今犹存,而曰堂曰亭者,无復彷彿矣!岂因於天理者可久,而成於人力者不可恃邪?”
(2). 宋 代理学家把封建伦理看作永恒的客观道德法则,称“天理”。 宋 朱熹 《答何叔京》之二八:“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3).泛指道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自道神鬼莫测,岂知天理难容?”红楼梦第六八回:“婶娘怎么样待你?你这么没天理,没良心!” 洪深 《贫民惨剧》第三幕:“天理良心,做这种的事情!”
(4).犹天性。礼记·乐记:“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孔颖达 疏:“理,性也,是天之所生本性灭絶矣。”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诱于可诱而天理灭矣。”
(5).星名。隋书·天文志上:“魁中四星,为贵人之牢,曰天理也。”
《漢語大詞典》:道情
(1).道义;情理。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之二:“拯溺繇道情,龕暴资神理。” 前蜀 韦庄 《江上村居》诗:“本无踪跡恋柴扃,世乱须教识道情。”
(2).修道者超凡脱俗的情操。世说新语·文学“汰法师” 刘孝标 注引《安法师传》:“ 竺法汰 者,体器弘简,道情冥到。” 唐 杨巨源 《送李舍人归兰陵里》诗:“家贫境胜心无累,名重官閒口不论。惟有道情常自足,启期天地易知恩。” 清 金农 《东峪访马山人卜肆》诗:“高顙称狂客,端居证道情。”
(3).指修道者的情谊。 唐 元稹 《伴僧行》:“春来求事百无成,因向愁中识道情。花满杏园千万树,几人能伴老僧行。”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一引 明 来复 《游天竺》诗:“桂子巖前秋气新,老禪留客道情真。”
(4).曲艺的一种,用渔鼓和简板伴奏。原为道士演唱的道教故事的曲子,后来用一般民间故事做题材。《全元散曲·端正好》:“我则待闲遥遥唱箇道情,醉醺醺的打箇稽首。”清平山堂话本·张子房慕道记:“忽见 张良 渔鼓简子,口唱道情,仙鹤遶舞,野鹿啣花,前来接驾。” 赵景深 《〈中国古典讲唱文学丛书〉序》:“ 唐 代已有‘九真’、‘承天’等道曲(唐会要卷三三)及募化的道情; 宋 代又创制了渔鼓,为道情的主要的打拍乐器。”
《漢語大詞典》:恩义(恩義)
道义;恩情。《淮南子·人间训》:“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 唐 戴叔伦 《夫妇怨》诗:“出门不敢啼,风悲日悽悽。心知恩义絶,谁忍分明别。”《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云长 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 曹操 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 陈毅 《夕鹤词》:“似此负恩义,轻人只拜金。”
《漢語大詞典》:道谊(道誼)
(1).道义。 宋 戴复古 《送侄孙汝白往东嘉》诗:“道谊无穷达,文章有是非。” 元 虞集 《牟先生墓志铭》:“父子之间,讨论经学,以忠孝道谊相切劘。” 郭沫若 《序〈志愿军一日〉》:“我们就在道谊上也打了一次大胜仗。”
(2).指道术,技艺。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韦四太爷 问 张俊民 道:‘你这道谊,自然着实高明的?’ 张俊民 道:‘熟读 王叔和 ,不如临症多。’”
《漢語大詞典》:贤谊(賢誼)
道义。
分類:道义
《漢語大詞典》:中道
(1).半途;中途。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唐 孟郊 《审交》诗:“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元 范子安《竹叶舟》第二折:“中道迷踪何处问。”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復次为 伊兰 、 埃及 ,皆中道废弛,有如断綆,灿烂於古,萧瑟於今。”
(2).道路的中央;路上。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郑玄 注:“道有左右。” 孔颖达 疏:“男女各路,路各有中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李绅 ﹞镇 宣武 ,有士人遇于中道,不避,乃为前騶所拘。” 清 邹弢 《三借庐笔谈·寻夫》:“ 香港 市上来一妇,年三十餘;擕一女,仅九龄,流离中道,菜色可怜。”
(3).中正之道。孟子·尽心下:“ 孔子 岂不欲中道哉?” 赵岐 注:“中正之大道也。”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于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平康正直就是所谓中道。”
(4).犹言折中。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电谕不能不遵,洋人也不能乱杀,中道而行,取一个巧,便是派出一队兵士,驻扎在教堂周围。”
(5).黄道。史记·天官书:“月行中道,安寧和平。”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6).佛家语。大乘诸宗谓无差别、无偏倚的至理。即离开空、有或断、常等二边的实相。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説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宋 梅尧臣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合乎道义。礼记·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孔颖达 疏:“从容閒暇而自中乎道。”汉书·董仲舒传:“万民皆安仁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明 杨慎 丹铅总录·人品·尹和靖对宋高宗:“儒者对君之言,从容中道若此,所养可知矣!”
《漢語大詞典》:道义(道義)
(1).道德义理。易·繫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一》:“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 唐 李山甫 《酬刘书记一二知己见寄》诗:“自喜幽栖僻,唯惭道义亏。” 明 冯梦龙 《梦磊记·寓传讹信》:“他与我道义文章非泛有。” 老舍 《四世同堂》八二:“因为山川的阻隔与交通的不便,使他们显着散漫,可是文化的历史与传统的道义把他们拴到一处:他们都是 中国 人,也自傲是 中国 人。”
(2).阐明义理。史记·太史公自序:“以道事,以达意,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3).学说和主张的宗旨所在。 唐 裴铏 《传奇·高昱》:“各谈本教道义,理极精微。”
(4).谓一同修道的义友。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 周 家本事俗神,姨舅及道义咸恐是俗神所假,或谓欲染邪气,亟相蹙问。”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亲属道义,齎其上果,要往看之。” 清 黄生 义府·冥通记:“道义,谓同事道法之义友。”
(5).道德和正义。 明 李贽 《与周贵卿书》:“僕与先公正所谓道义之交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惩淫:“客谢曰:‘我与若夫道义交,不敢为此兽行。’” 沙汀 《困兽记》二五:“这就是没有爱情的结婚的结果啦!一点道义上的保障没有。”
《漢語大詞典》:高谊(高誼)
(1).高深的义理。公孙龙子·迹府:“ 龙 与 孔穿 会 赵 平原君 家, 穿 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此术,则 穿 请为弟子。’”汉书·董仲舒传:“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諭朕。”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寿头码子’虽然已经是‘猪’的隐语,然而究竟还是隐语,含有宁‘雅’而不‘达’的高谊。”
(2).指深明义理的人。 宋 苏舜钦 《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城南访 永叔 ,共可豁蒙蔽……区区不惮远,飢渴奔高谊。”
(3).崇高的道义;高尚的德行。 唐 刘长卿 《题冤句宋少府厅留别》诗:“从宦闻苦节,应物推高谊,薄俸不自资,倾家共人费。” 宋 曾巩 《送关彦远赴河北》诗:“ 子明 高谊众人知,苗裔清材世所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邢太仆:“御史素重公名,许之,竟为停察事,听往治丧。至今 南氏 子孙感公高谊不忘。”
(4).深情厚谊。多用于敬称别人的情谊。 宋 王安石 《谢徐秘校启》:“忽承高谊,特损谦辞,顾奬引之过中,非孤蒙之敢望。” 清 黄景仁 《荻港舟次遇徐逊斋太守罢官归滇南》诗:“僕也骑驴看山至,一榻 陈蕃 荷高谊。” 许地山 《缀网劳蛛》:“我很感谢你们二位底高谊。”
《漢語大詞典》:礼义(禮義)
(1).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诗·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汉书·礼乐志:“至 文帝 时, 贾谊 以为 汉 承 秦 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而朝廷尝奬之以礼义者,晚节末路,往往怵而为姦。”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有国家者,礼义以为防,城郭甲兵以为固。”
(2).同“ 礼仪 ”。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按汉书·礼乐志作“制之礼仪”。 汉 贾谊 新书·胎教:“然后,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 卢文弨 校注:“义,读为仪。”汉书·陆贾传:“於是 佗 迺蹶然起坐,谢 贾 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漢語大詞典》:得道
(1).古代道家谓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庄子·知北游:“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2).泛指知晓事理。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无论什么人看来,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得道的圣者。”
(3).符合道义。管子·法法:“然则国何可无道,人何可无求。得道而导之,求贤而使之,将有所大期於兴利除害。”东观汉记·冯衍传:“得道之兵,鼓不振尘。”参见“ 得道多助 ”。
(4).佛教谓修行戒、定、慧三学而发断惑证理之智为得道,然后可以成佛。《法华经·方便品》:“我今所得道,亦应説三乘。”南史·谢灵运传:“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 灵运 前,成佛必在 灵运 后。” 唐 崔峒 《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西游记》第五四回:“我师父乃久修得道的罗汉,决不爱你托国之富,也不爱你倾国之容。”
(5).道教谓存神炼气有五时七候,第一候,宿疾并销,六情沉寂,名为得道,由此可成仙或长生。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上士得道,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 崑崙 ;下士得道,长生世间。”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东坡昇仙:“今謫 海南 ,又有传吾得道,乘小舟入海不復返者。”
(6).寻到道路。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 、 隰朋 从 桓公 伐 孤竹 ,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漢語大詞典》:得道多助
谓符合道义者则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元 陈草庵 《山坡羊》曲:“劝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讲贤愚话,得道多助失道寡,贤,也在他,愚,也在他。”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第二章:“我则得道多助,彼则众叛亲离。军队虽多,犹市人也;枪械虽足,犹外府也。”
《漢語大詞典》:固穷(固窮)
信守道义,安于贫贱穷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朱熹 集注:“ 程子 曰:‘固穷者,固守其穷。’” 晋 张协 《杂诗》之十:“君子守固穷,在约不爽贞。”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九:“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龚尔位 《怀人》诗:“中有固穷士,尽日枕书眠。”
《漢語大詞典》:向道(嚮道)
(1).指引道路。 唐 韩愈 《送齐皞下第序》:“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嚮道者,不亦勤乎?” 朱熹 考异:“所谓人者,指应举者而言。为之作嚮道者,谓指引其道路所嚮。”
(2).指引路或引路的人。 清 戴名世 《纪红苗事》:“内地奸人诱使为 苗 嚮道,阑入攫取人畜。”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昔 镇南王 不用嚮道,率众深入,不战自溃。”参见“ 嚮导 ”。
谓向慕道义。 宋 苏轼 《策略二》:“今者曾不得岁月之暇,则夫礼乐刑政教化之源,所以使天下回心而嚮道者,何时而议也。”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八旗子弟等﹞不必读书嚮道,以充其识力,由少爷而老爷、而大老爷、而大人、而中堂,红顶花翎,贯摇头上,尚书侍郎,殆若天职。”
《漢語大詞典》:向导(嚮導)
领路人。新唐书·王式传:“集土团诸儿为向导,擒 甫 ( 仇甫 )斩之。”
(1).引路。 宋 叶适 《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若募彼人嚮导,挟异国济师,合中原响赴而兵不必众,就虏人储聚而粟不必多。”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俺答 几次入寇,都是 萧芹 等为之嚮导,中国屡受其害。”
(2).引路的人。 唐 陈子昂 《谏雅州讨生羌书》:“今国家乃撤边 羌 ,开隘道,使其收奔亡之种为嚮导以攻边。”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 中正 不习军事,入虏境,望空而行,无嚮导、斥堠,性畏怯,所至逗留。”《英烈传》第十三回:“即日发兵,汝可为嚮导。” 杨朔 《香山红叶》:“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
分類:引路向导
《漢語大詞典》:失道
(1).失去准则;违背道义。易·观:“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旧唐书·杜让能传:“朕之失道,再致播迁。” 明 何景明 《垓下行》:“古来失道众所弃,父老虽怜将奈何。”
(2).迷失道路。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晋文公 出亡, 箕郑 挈壶餐而从,迷而失道,与公相失。” 唐 杜甫 《送人从军》诗:“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韉。” 冯自由 《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一:“﹝ 山田良政 ﹞参与 三洲田 之役,以失道遇害。”
《漢語大詞典》:行义(行義)
躬行仁义。 汉 刘向 说苑·指武:“纵马 华山 ,放牛 桃林 ,示不復用。天下闻者咸谓 武王 行义於天下,岂不大哉。”后汉书·鲁恭传:“今边境无事,宜当修仁行义,尚於无为,令家给人足,安业乐产。”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
(1).品行,道义。荀子·礼论:“礼者,断长续短,损有餘,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史记·酷吏列传:“始 汤 ( 张汤 )为小吏时,与钱通。及 汤 为大吏, 甲 ( 田甲 )所以责 汤 行义过失,亦有烈士风。” 清 袁枚 新齐谐·陈圣涛遇狐:“喜君行义甚高,开我之箱,分文不取,亦足敬也。”
(2).指履历,事迹。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九:“予即爱其( 韦应物 )诗,因考次其平生行义官阀,皆有凭藉始终,可概见如此。” 清 曾国藩 《广东嘉应州知州刘君事状》:“谨具歷官行义,牒付史馆,俾传循吏者采览焉。”
《漢語大詞典》:非道
(1).不合道义;不正当的手段。书·太甲下:“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孔 传:“人以言咈违汝心,必以道义,求其意,勿拒逆之;逊,顺也。言顺汝心,必以非道察之,勿以自臧。” 宋 储泳 《祛疑说》:“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惟达理者不受非道之欺。”
(2).不恰当;不适宜。韩非子·奸劫弑臣:“处非道之位,被众口之譖,溺於当世之言,而欲当严天子而求安,几不亦难哉!”
(3).非常事故,变故。太平广记卷一一五引 唐 戴孚 《广异记·王乙》:“洎夜秉烛,其从悉已大酣,乙虑有非道,默坐念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