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去留
(1).离去或留下。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其宫人有宗室同族若羸老不任使者……咨其去留。” 唐 杜甫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判官》诗:“今归行在所,王事有去留。”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九章二:“ 高大成 并不关心她们的去留。”
(2).指离去者或留下者。 元 刘忠之 《太常引·送郭复斋》词:“春风满路,堤边杨柳,难繫去留情。”
(3).取舍。 晋 陆机 《文赋》:“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本朝进士……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清 吴敏树 《〈归震川文别钞〉序》:“盖余心之所私喜者,而非以是为去留也。”
(4).犹成败。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 相 张 君……天下之事皆决於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 张 君,孺子岂有客习於相君者哉?”
(5).犹生死。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復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南史·隐逸传上·顾欢》:“达生任去留,善死均日夜。”
《漢語大詞典》:盈虚
(1).盈满或虚空。谓发展变化。庄子·秋水:“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若夫天地气化,盈虚损益,道之理也。”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中落时代》:“一到大钱庄,即与今之银行一般,有种种金融的事业,而范围亦大,有盈虚消长之策在其中。”
(2).有馀与不足。汉书·食货志下:“以调盈虚,以收奇羡。”旧唐书·杨炎传:“丰俭盈虚,虽大臣不得知。” 宋 曾巩 《贺转运状》:“岂止调盈虚於岁计,内足邦储;方且知缓急於人情,下流主泽。”
(3).盛衰;成败。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祸福交错乎倚伏之间,兴亡缠绵乎盈虚之会。”
(4).指虚实。太平广记卷一九○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 邛 黎 之间有浅蛮焉……岁支 西川 衣赐三千分,俾其侦 云南 动静, 云南 亦资其覘 成都 盈虚,持两端而求利也。”
(5).特指月之圆缺。 唐 徐敞 《圆灵水镜》诗:“明灭沦江水,盈虚逐砌蓂。”
《漢語大詞典》:否臧
(1).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 孔颖达 疏:“否谓破败,臧谓有功。”魏书·元子思传:“不付名至,否臧何验?” 唐 白居易 《议兵策》:“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为心赋》:“於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两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
(2).品评,褒贬。旧唐书·郑朗传:“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 唐 刘商 《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 宋 叶适 《题〈陈寿老文集〉后》:“审其所从,不求强同;贵其所与,毋为易得。趋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则何止於 建安 、 元祐 之文也。”
《漢語大詞典》:善败(善敗)
(1).成败。左传·僖公二十年:“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韩非子·主道:“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2).善恶。韩非子·难一:“一人之力能隔君臣之间,使善败不闻,祸福不通。”
(3).善于处理败局。 宋 张儗 棋经·合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
分類:成败善恶
《漢語大詞典》:成丧(成喪)
(1).成人的丧礼。礼记·曾子问:“ 孔子 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於同姓可也。’”东观汉记·杜林传:“ 贤 见 林 身推鹿车,载致成丧。”
(2).谓齐备居丧之礼。礼记·丧大记:“五十不成丧。” 郑玄 注:“成,犹备也。所不能备,谓不致毁、不散送之属也。”
犹成败。后汉书·隗嚣传论:“夫功全则誉显,业谢则衅生,回成丧而为其议者,或未闻焉。” 李贤 注:“成丧,犹成败也。”
《漢語大詞典》:得失
(1).得与失。犹成败。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尹知章 注:“明主得,闇主失。”《〈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英宗 皇帝雅好稽古,欲徧观前世行事得失以为龟鑑。”
(2).得与失。指利弊。 唐 韩愈 《禘祫议》:“如以为犹或可疑,乞召臣对,面陈得失,庶有发明。” 明 文徵明 《戴先生传》:“ 浙 中海塘为患,有 韩参议 者,从先生访水利得失,先生条刺利害兴废。”
(3).得与失。指名利的得到与失去。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心遗得失,情不依世。”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词:“坐见如云秋稼,莫问鸡虫得失,鸿鵠下翩翩。” 杨朔 《英雄时代》:“一个人要是自私,处处专考虑个人的利害,个人的得失,个人的生死,那他就会前怕狼、后怕虎,树叶掉下来也怕砸了脑袋,永远也不会变成英雄。”
(4).得与失。特指赢利与亏本。列子·力命:“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
(5).得与失。指是非曲直;正确与错误。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 晋 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 华 ,比诸羣盗,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 宋 梅尧臣 《答宣阗司理》诗:“《风》《赋》义趣深,《传》训或得失。”
(6).得与失。指好坏,优劣。汉书·宣帝纪:“循行天下,察吏治得失。”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鲁迅 《别诸弟》诗之三:“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7).偏指失,过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子敬 病篤,道家上章,应首过,问 子敬 :‘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子敬 云:‘不觉有餘事,唯忆与 郗 家离婚。’” 徐震堮 校笺:“异同得失乃偶辞偏义之例,异同与得失各为一词,此处专着后者;而得失一词中,又专取一失字。”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帝小有得失, 潘 则与杖。”
《漢語大詞典》:成败(成敗)
(1).成功与失败。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一:“及迫急, 世祖 为画成败,皆从所言。”旧唐书·李密传赞:“及 偃师 失律,犹存麾下数万众,苟去猜忌,疾趣 黎阳 ,任 世勣 为将臣,信 魏徵 为谋主,成败之势,或未可知。”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后世功 禹 而忘 鯀 ,是执於成败之见耳。” 郁达夫 《病闲日记》:“此番上 上海 后,当戒去烟酒,努力奋斗一番,事之成败,当看我今后立志之坚不坚。”
(2).指失败。用于偏义。后汉书·何进传:“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
《漢語大詞典》:兴替(興替)
盛衰,成败。晋书·陆玩传:“徒以端右要重,兴替所存,久以无任,妨贤旷职。”旧唐书·魏徵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明 张居正 《葬地论》:“今日家之兴替,皆係於葬之吉凶,则人欲避殃而趋祥者,惟取必於地而已,又恶用作善为哉。”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专讲算、化、格致诸学与夫各国政事兴替之由。”
《漢語大詞典》:失得
(1).失和得。指事之当否、成败、利弊、优劣等。易·繫辞下:“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韩康伯 注:“得其会则吉,乖其理则凶。” 孔颖达 疏:“失则报之以凶,得则报之以吉。”后汉书·陈蕃传:“陛下宜採求失得,择从忠善。” 宋 曾巩 《永安县君李氏墓志铭》:“性有能否,行有失得。一当於理,士有不克。”《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 遐叔 见了这般险路,叹道:‘万里投人,尚未知失得如何,却先受了许多惊恐!’”
(2).特指弊病、失误。后汉书·王符传:“﹝ 王符 ﹞志意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餘篇,以讥当时失得。”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年:“将军举动,不肯详思,忽有失得,动輒言误,误岂可数乎!”
《漢語大詞典》:兴坏(興壞)
(1).盛衰,成败。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於是推 儒 墨 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所以存世次,观兴坏。” 明 高启 《送瀚公住灵岩》诗:“兴坏俱空幻,登临不用哀。”
(2).使衰败者得以复兴。汉书·路温舒传:“故 桓 文 扶微兴坏,尊 文 武 之业。” 宋 曾巩 《左右司郎中制》:“创制之初,举坠兴坏。”
《漢語大詞典》:豫事
(1).参与谋事。豫,通“ 与 ”。 汉 荀悦 《汉纪·平帝纪》:“ 莽 闻之曰:‘ 雄 素不豫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
(2).谓对事情的成败预先有所谋划。 清 张惠言 《与左仲甫书》:“识足以察之,权足以致之,是之谓豫事。”
《漢語大詞典》:愚勇
谓不计成败而勇往直前。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丁未,行幸 长安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而 亮 ( 诸葛亮 )怀 李熊 愚勇之志,不思 荆邯 度德之戒,驱略吏民,盗利 祁山 。”
《漢語大詞典》: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谋划事情要尽人的努力,而事情的成败则还受到环境、自然条件等的制约。《三国演义》第一○三回:“ 孔明 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红楼梦第六回:“ 刘老老 道:‘这倒也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靠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茅盾 《子夜》十二:“我们那五百万算来还可以赚进十二三万,不过剩下的五百万就没有把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漢語大詞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宋 洪迈 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 韩信 为人告反, 吕后 欲召,恐其不就,乃与 萧相国 谋,诈令人称 陈豨 已破,紿 信 曰:‘虽病强入贺。’ 信 入,即被诛。 信 之为大将军,实 萧何 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 萧何 ,败也 萧何 ’之语。”后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一折:“这非是我成也 萧何 ,败也 萧何 ,做恁的反覆勾当。”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当初是 萧何 荐某为将,后来又是 萧何 设计,哄某入 长乐宫 害命;成也 萧何 ,败也 萧何 ,某心上至今不平。”亦作“ 成也萧何败萧何 ”。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始终一幅香罗帕,成也 萧何 败 萧何 。”
分類:成败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