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9,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五位
九宾
国宾
冕服
回马
包胥
卿大夫
三祀
圭田
上老
三揖
宗老
绂冕
史鱼
国侨
《漢語大詞典》:五位
(1).谓天数五和地数五。前者为奇数,一、三、五、七、九;后者为偶数,二、四、六、八、十。《易·繫辞上》:“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韩康伯 注:“天地之数各五,五数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高亨 注:“天数一、三、五、七、九,五位奇数相加,其和数为二十五。地数二、四、六、八、十,五位偶数相加,其和数为三十。”
(2).指岁、月、日、星、辰。国语·周语下:“王欲合是五位三所而用之。” 韦昭 注:“五位,岁、月、日、星、辰也。”
(3).谓五行。尚书大传卷二:“维五位復建,辟厥沴。” 郑玄 注:“君失五事,则五行相沴,违其位。復立之者,当明其吉凶变异。”汉书·五行志上:“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位皆以五而合。”云笈七籤卷七:“三元既立,五行咸具,以五行为五位,三五和合,谓之八会。”参见“ 五行 ”。
(4).犹言五方。《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主运歌》:“五运五行御五位,五气相生顺令行。”注:“五位者,东、南、中、西、北也。”
(5).指五方之神。汉书·扬雄传上:“灵祇既乡,五位时叙。”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五位,五方之神。”《文选·班固〈东都赋〉》:“上帝宴饗,五位时序。” 李善 注:“汉书曰:‘天神之贵者 太一 ,其佐曰五帝。’河图曰:‘ 苍帝 神名 灵威仰 , 赤帝 神名 赤熛怒 , 黄帝 神名 含枢纽 , 白帝 神名 白招拒 , 黑帝 神名 汁光纪 。’”
(6).九五之位,指帝位。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陛下乘五位而出震,迎五帝以郊天。”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立天地人之极,而垂衣五位。”参见“ 九五 ”。
(7).土层较深的优质土壤。
(8).指侯、大夫、卿、公、辟五种等级。《后汉书·朱穆传》:“天气鬱冒,五位四候连失正气,此互相明也。”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五位,谓侯、大夫、卿、公、辟。”
(9).指 宋 时 童贯 等五人为皇帝分工修建的宫室。《宣和遗事》前集:“ 蔡京 欲以宫室媚上,一日,召内侍 童贯 、 杨戬 、 曹详 、 何訢 、 蓝从熙 ,讽以禁中逼窄之状。五人听命……既有分地,因各出新意,故号‘五位’。五位既成,楼阁相望。”
(10).算术上的第五个数位。即个十百千万之万位。
《國語辭典》:五行  拼音:wǔ xíng
1.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视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五者相生相剋,使宇宙万物运行变化,形成各种现象。《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唐。孔颖达。正义:「播谓播散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气于春夏秋冬之时也。」《孔子家语。卷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2.旧时以人的八字配合五行生剋推算命运。后借指命运。明。刘兑《金童玉女娇红记》:「也是我五行注定,八字安排。」《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谁不愿黄金屋?谁不愿千钟粟?算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3.仁、义、礼、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唐。杨倞。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國語辭典》:九五  拼音:jiǔ wǔ
九,阳数,《易经》中以⚊表示。五为卦中自下而上的第五个爻位。《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句下唐。孔颖达。正义:「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因以比喻君位。《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传上》:「应是闻我国家初有内难,朕又新登九五,将谓不敢拒之。」《三国演义》第六回:「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
《國語辭典》:九宾(九賓)  拼音:jiǔ bīn
古代朝会大典设九宾,文献说法不一:(1)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周礼。秋官。大行人》汉。郑玄。注:「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孤、卿、大夫、士也。」《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裴骃集解引韦昭注:「九宾则周礼九仪。」(2)指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续汉书志。第四。礼仪志上》刘昭注引薛综曰:「九宾谓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凡九等。」(3)九种礼宾的官员。《汉书。卷四三。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胪句传。」王先谦补注引刘攽:「宾,谓传摈之摈。九宾,摈者九人,掌胪句传。」(4)典礼宴会中陈设的文物。《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张守节正义引刘云:「设文物大备,即谓九宾。」
《國語辭典》:国宾(國賓)  拼音:guó bīn
1.应国家政府之邀来访问的外国元首或官员。
2.古代指娶宗室之女子者。《幼学琼林。卷二。新增外戚类》:「郡主、县君皆宗女之谓;仪宾、国宾皆宗婿之称。」
《國語辭典》:冕服  拼音:miǎn fú
古代大夫以上所穿的礼服。《尚书。太甲》:「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南朝齐。王融〈赠族叔卫军俭诗〉:「逶迤冕服,有锵璁珩。」
《國語辭典》:回马(回馬)  拼音:huí mǎ
掉转马头,改变马行进的方向。唐。白居易〈晚归有感〉诗:「回马独归来,低眉心郁郁。」
《漢語大詞典》:反马(反馬)
春秋 、 战国 时,大夫以上嫁女,用马车送到夫家,三个月后,婿家表示夫妻可以偕老,把车留下,把马送回,叫作反马。左传·宣公五年:“秋,九月, 齐 高固 来逆女,自为也。故书曰:逆 叔姬 ,即自逆也。冬来,反马也。” 孔颖达 疏:“礼送女适於夫氏,留其所送之马,谦不敢自安於夫。若被出弃,则将乘之以归,故留之也。至三月庙见,夫妇之情既固,则夫家遣使反其所留之马,以示与之偕老,不復归也。”
《漢語大詞典》:包胥
即 申包胥 , 春秋 时 楚国 大夫。 楚昭王 十年(公元前506年), 吴国 用 伍子胥 计攻破 楚国 ,他到 秦国 求救,在 秦 庭痛哭七日夜,终于使 秦国 发兵救 楚 。三国志·魏志·臧洪传:“若子之言,则 包胥 宜致命於 伍员 ,不当哭於 秦 庭矣。” 金 元好问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之二:“精卫有冤填潮海, 包胥 无泪哭 秦 庭。” 清 蒋士铨 《桂枝霜·完忠》:“始而学 包胥 哭庭,既而仿 尉佗 称帝。” 庞树柏 《朱舜水祠落成徵题敬赋》诗:“击檝常存 士雅 心,乞师独洒 包胥 泪。”
《國語辭典》:卿大夫  拼音:qīng dà fū
卿和大夫。后泛指贵族。《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孝经。卿大夫章》:「三者备矣,然后能卿大夫之孝也。」
《漢語大詞典》:三祀
(1).古代春季三种祭礼的合称,即大祀、中祀、小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 汉 郑玄 注:“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按:大祀用玉帛牲全,次祀用牲币,小祀用牲。见《周礼·春官·肆师》。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盛礼弥三祀,初元正七年。”
(2).古代大夫祭祀门神、路神以及大夫亡而无后的众鬼,合称“三祀”。《礼记·祭法》:“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 汉 蔡邕 独断:“大夫以下,自立三祀之别名:曰族厉,曰门,曰行。”
(3).三年。后汉书·崔骃传:“乃称疾而屡復兮,歷三祀而见许。”
《漢語大詞典》:圭田
古代卿、大夫、士供祭祀用的田地。《礼记·王制》:“夫圭田无征。”孟子·滕文公上:“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 赵岐 注:“古者卿以下至於士皆受圭田五十亩,所以供祭祀也。圭,洁也。” 唐 刘禹锡 《汴州刺史厅壁记》:“我食止圭田,吾用止公入,凡它给过制伤廉浼洁者,悉罢之。”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圭田,养廉也。凡在职,皆当以廉责之。”
《漢語大詞典》:上老
古代对致仕大夫的敬称。尚书大传卷三:“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於乡里。大夫为父归,士为少师……上老平明坐於右塾,庶老坐於左塾。” 郑玄 注:“上老,父师也。庶老,少师也。”
《國語辭典》:三揖  拼音:sān yī
1.卿、大夫、士,三者都是君王揖礼尊敬的大臣,故称为「三揖」。《左传。哀公二年》:「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晋。杜预。注:「三揖,卿、大夫、士。」
2.行三揖的礼。拱手作揖,或上下,或左右,或推引的敬礼。《仪礼。士冠礼》:「至于庙门,揖入,三揖;至于阶,三让。」
分類:大夫君所
《國語辭典》:宗老  拼音:zōng lǎo
称同族中的尊长。《南史。卷一八。萧思政传》:「上每呼琛为宗老,琛亦奉陈昔恩。」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
《國語辭典》:绂冕(紱冕)  拼音:fú miǎn
古时礼服及礼冠。《列子。杨朱》:「禹…受舜禅,卑宫室,美绂冕,戚戚然以至于死。」
《国语辞典》:史鱼(史鱼)  拼音:shǐ yú
春秋时卫国大夫。参见「史䲡」条。
《漢語大詞典》:国侨(國僑)
即 春秋 郑 大夫 公孙侨 。 侨 字 子产 , 穆公 之孙。父 公子发 ,字 子国 ,以父字为氏,故又称 国侨 。 晋 陆云 《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 国侨 殞 郑 ,邦无竽笙。”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赵衰 以文胜从饗, 国侨 以修辞扞 郑 。” 范文澜 注:“ 子产 修辞扞 郑 。” 明 唐顺之 《建陈渡石桥记》:“夫桥梁,王政之所有事也。徒杠缺而 国侨 致讥,川梁隳而 单公 以剌,然特语夫长民者耳。”参见“ 子产 ”。
《國語辭典》:子产(子產)  拼音:zǐ chǎn
春秋郑大夫公孙侨的字。生卒年不详。其人博洽多闻,长于政治,历简公、定公、献公、声公执政大夫。为政宽猛并济,时当晋楚争霸,郑处两大之间,子产能事大以礼,而不苟徇其欲,晋楚皆敬惮之。卒,孔子为之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