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气概(氣概)  拼音:qì gài
1.气节。《魏书。卷七○。李神传。史臣曰》:「李神据危城,当大难,其气概亦足称焉。」
2.气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回:「在京中往来拜客,好不气概。」《文明小史》第二七回:「济川见这里气概不凡,倒要看他是何官职。」
3.气焰。《红楼梦》第七九回:「自此更加一倍小心,不免气概又矮了半截下来。」
4.气度。《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曹操见了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
《國語辭典》:形声(形聲)  拼音:xíng shēng
六书中的形声字。由音符与意符组合而成,意符表形,音符表声。如江、河二字,从水取义,以工、可分标其声。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即指其以事类为主,再取其声组合而成。也称为「谐声」、「象声」。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漢語大詞典》:声乡(聲鄉)
犹声势。乡,通“ 响 ”。《汉书·严助传》:“故遣两将屯於境上,震威武,扬声乡。” 颜师古 注:“乡读曰响。”参见“ 声势 ”。
分類:声势
《國語辭典》:声势(聲勢)  拼音:shēng shì
声威与气势。《三国演义》第一○三回:「陆逊整肃部伍,张扬声势,望襄阳进发。」《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图我相与的官府多,有些声势,每年请我在这里,送我几百两银,留我代笔。」
《國語辭典》:粗风暴雨(粗風暴雨)  拼音:cū fēng bào yǔ
形容风雨很大。《镜花缘》第八八回:「莫讲粗风暴雨,不能招架,就是小小一阵凉飕,只怕也难支持了。」
《國語辭典》:烂漫(爛漫)  拼音:làn màn
1.散乱、消散。《庄子。在宥》:「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牢落陆离,烂漫远迁。」也作「澜漫」。
2.光彩分布的样子。《文选。张衡。思玄赋》:「烂漫丽靡,藐以迭逖。」也作「烂熳」、「烂缦」。
3.坦白光明、性情率真。如:「天真烂漫」。
《高级汉语词典》:汹汹
形容声音喧腾迅疾
《漢語大詞典》:军声(軍聲)
(1).军乐。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詔吉凶。”《文选·张衡〈东京赋〉》:“次和树表,司鐸授鉦,坐作进退,节以军声。” 薛综 注:“言声中进退,取钟鼓旌之节。”
(2).军队的声威、声势。 唐 郑吉 《楚州修城南门记》:“以严教令,以壮都鄙,以张军声。” 明 吴骐 《感时书事寄计子山陆孝曾》诗:“庙略慙 灵武 ,军声谢朔方。” 郭希仁 《从戎纪略》:“及大军回省, 云山 及 邱彦彪 已至 乾州 ,军声復振,而 万炳南 屡书告急。”
(3).军中的喧闹之声。 唐 赵嘏 《钱塘》诗残句:“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清 方文 《泊紫沙洲》诗:“醉餘一觉纔安枕,又听军声四面譁。”
《國語辭典》:虚声(虛聲)  拼音:xū shēng
1.虚张声势。《文献通考。卷三四六。四裔考二三》:「时契丹实惜盟好,特为虚声以动中国。」
2.无实的声誉。《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
3.山谷的回声。唐。姚崇 故洛阳城侍宴应制诗:「川凫连倒影,岩鸟应虚声。」
《国语辞典》:浮天  拼音:fú tiān
海水将天幕浮漂在上。比喻声势盛大。唐。钱起〈送僧归日本〉诗:「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國語辭典》:大兵  拼音:dà bīng
1.国家的军队。《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萧云仙又叫一百兵丁埋伏在山凹里,只听山头炮响,一齐呐喊起来,报称大兵已到,赶上前来助战。」
2.雄厚的兵力。《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日忘一日,以至覆没,大兵一放,玉石俱碎。」《文选。钟会。檄蜀文》:「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
3.大战事。
4.士兵。
《國語辭典》:边声(邊聲)  拼音:biān shēng
塞外特有的风鸣马嘶、胡笳吹角等声音。汉。蔡琰〈胡笳十八拍〉:「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宋。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國語辭典》:声气(聲氣)  拼音:shēng qì
1.声音和气息。《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
2.声音、言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生来在父母身边,如珠似玉,何曾听得这般声气?」《红楼梦》第六四回:「这好一会我们没进去,不知他作什么呢,一些声气也听不见。」
《國語辭典》:皋比  拼音:gāo pí
1.虎皮。《左传。庄公十年》:「自雩门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晋。杜预。注:「皋比,虎皮。」
2.虎皮的座席。后指教师的讲席。唐。戴叔伦 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猊坐翻萧瑟,皋比喜接连。」
3.武将的座席。明。刘基〈卖柑者言〉:「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
《國語辭典》:沸腾(沸騰)  拼音:fèi téng
1.液体在一定压力下,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时,液体表面及内部发生汽化的现象。
2.水流涌起。《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晋。左思〈吴都赋〉:「濆薄沸腾,寂寥长迈。」
3.喧噪动荡。三国魏。嵇康〈幽愤诗〉:「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旧唐书。卷五九。列传。任瑰》:「隋氏失驭,天下沸腾。」
《國語辭典》:烈火  拼音:liè huǒ
炽热、猛烈的火焰。《三国演义》第六三回:「更兼张飞性如烈火,专要鞭挞士卒;如不与战,必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