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焰 → 燄焰”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威风(威風)  拼音:wēi fēng
煊赫的气势。《西游记》第二八回:「这等好和尚,必是上方人物,不当小可的;若不做个威风,他怎肯降服哩?」《老残游记》第七回:「那多馀的五六个人,为的是本县轿子前头摆摆威风。」
《國語辭典》:气概(氣概)  拼音:qì gài
1.气节。《魏书。卷七○。李神传。史臣曰》:「李神据危城,当大难,其气概亦足称焉。」
2.气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回:「在京中往来拜客,好不气概。」《文明小史》第二七回:「济川见这里气概不凡,倒要看他是何官职。」
3.气焰。《红楼梦》第七九回:「自此更加一倍小心,不免气概又矮了半截下来。」
4.气度。《三国演义》第四二回:「曹操见了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
《漢語大詞典》:氛焰(氛燄)
犹气焰。喻指人的威势、意气。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其氛燄所及,视 乾隆 时,何啻十倍。”
《漢語大詞典》:余猋(餘猋)
比喻残馀的气焰。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嗟残虏之将糜,炽餘猋於海 济 。”
分類:气焰
《漢語大詞典》:余炎(餘炎)
(1).残暑。 南朝 梁简文帝 《答定襄侯饷卧簟书》:“三伏餘炎,九折成用,便可旅食南馆,高卧北窗。”
(2).指馀下的气焰。 鲁迅 《准风月谈·二丑艺术》:“他明知道自己所靠的是冰山,一定不能长久,他将来还要到别家帮闲,所以当受着豢养,分着余炎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这贵公子并非一伙。”
分類:气焰
《漢語大詞典》:谗焰(讒焰)
指谗毁他人的气焰。新唐书·李德裕传:“ 璠 入为尚书左丞,而 漳王 以罪废死,因与户部侍郎 李汉 共譖 德裕 尝赂 仲阳 导王为不轨……独 隋 言:‘ 德裕 大臣,不宜有此。’谗焰少衰。”
《國語辭典》:气势(氣勢)  拼音:qì shì
1.军队的士气、威势。《淮南子。兵略》:「兵有三势,有二权。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踰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我军方来,气势方锐,若不乘机进击,旷日持久,则胜负未可知矣。」
2.气力、声势。《东观汉记。卷九。列传。盖延》:「身长八尺,弯弓三百斤,以气势闻。」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十八般武艺都晓通,卖弄你智量高、气势雄。」
3.权势、气焰。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可正官不威牙爪威,直恁般有气势。」《三国志平话》卷上:「却说谯郡太守曹操,再入朝现帝。见董卓气势欺人,越有不忿之心。」
4.气象、气派。《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帝既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敌。」《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5.文章、绘画的风格气韵。如:「孟子的文章一向以气势雄伟、议论赅博著称。」唐。司空图 题柳柳州集后序:「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天地之间。」
《國語辭典》:霸气(霸氣)  拼音:bà qì
1.霸者的强悍气势。元。陈旅〈和萧秀才歌风台〉诗:「山河霸气已销毁,飒飒老柳吹斜阳。」
2.专横不讲理的处事态度。如:「他为人带有几分霸气,什么事都独断独行,从来也不采纳别人的意见。」
《國語辭典》:炽然(熾然)  拼音:chì rán
燃烧猛烈。《妙法莲华经。卷二。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國語辭典》:凶焰  拼音:xiōng yàn
凶恶的气势。《新唐书。卷一三八。李抱玉传》:「史思明已破东都,凶焰勃然,鼓而行,自谓无前。」宋。苏舜钦〈瓦亭联句〉:「阴霜策策风呼号,羌贼胆开凶焰豪。」也作「凶燄」。
《國語辭典》:狼贪(狼貪)  拼音:láng tān
狼性贪婪,比喻贪得无厌。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序〉:「羊很狼贪,以口覆城。」
《漢語大詞典》:虐焰(虐燄)
亦作“ 虐燄 ”。 残暴的气焰。 明 唐顺之 《王御史毅斋诔》:“嗟吁, 瑾 之祸烈矣!然 瑾 竟不杀公于虐燄横被之日。” 明 李贽 《武臣传·李勣》:“诸公但见犯颜敢諫之为忠,杀身成仁之名美,拘守圣人名教之为贤,不知适所以增 武氏 之虐焰。” 清 方文 《述哀》诗:“问谁张虐燄,使我至此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颁行诏书二》:“妖胡虐焰燔苍穹,淫毒秽宸极。”
分類:残暴气焰
《漢語大詞典》:贼气(賊氣)
(1).反常之气;邪气。管子·四时:“是故春凋,秋荣,冬雷,夏有霜雪,此皆气之贼也。刑德易节失次,则贼气遫至;贼气遫至,则国多葘殃。” 尹知章 注:“气反时则为贼害也。”史记·龟策列传:“寒暑不和,贼气相奸。同岁异节,其时使然。” 明 徐祯稷 《耻言》卷一:“家有大不祥,嗜言利者当之。利风中於家庭,贼气入矣;市道行於骨肉,残形成矣。”
(2).贼人、反叛者的气焰。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二:“贼气方鋭,设伏于莫谷。” 元 姚燧 《大司农史公神道碑》:“射杀数人,贼气为隳,遂溃。” 清 恽敬 《书图钦宝事》:“ 图钦宝 諫不听,跪而请曰:‘贼气尚盛,兵过涧,涧斗絶,不可退,悉縻烂矣。’”
《漢語大詞典》:寇氛
敌人的气焰。 清 侯方域 《重修演武厅事记》:“将卑兵寡,寇氛日炽。” 清 张维屏 《三将军歌》:“ 英 夷犯 粤 寇氛恶,将军奉檄守 沙角 。” 袁鹰 《悲欢·不灭的诗魂》:“由 邓拓 同志撰写了‘诗社缘起’,其中说:‘方今板荡山河,寇氛未消,黎明前夜,国难犹殷。’”
分類:敌人气焰
《漢語大詞典》:鬼气(鬼氣)
亦作“ 鬼炁 ”。
(1).旧时谓人疾病死亡,常因一种邪气侵袭所致,称之为鬼气。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协昌期二:“鬼炁之侵入,常依地而逆上耳。”南史·张嗣伯传:“尸注者,鬼气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滞。”云笈七籤卷二八:“养育群生,整理鬼气。”
(2).鬼怪的邪气。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黄法师醮》:“ 黄 虑鬼气伤儿神,乃布气吹其面,取汤一桮,令饮即醒。”
(3).指带有鬼怪的气氛或精神状态。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至于老 王婆 ,我却不觉得怎么鬼气,这样的人物,南方的乡下也有的。”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但倘被父母所知,往往不免挨一顿竹篠,一以罚其带有鬼气,二以贺其没有跌死。”
(4).恶人之气焰。 清 何绍基 《沪上杂事》诗:“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此指外国侵略者气焰。
(5).不能告人的隐私,亏心事。 马烽 《张初元的故事》:“他肚子里有鬼气,自己先就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