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鼓鼙  拼音:gǔ pí
军中常用的乐器。《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后多借指军事。唐。刘长卿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诗:「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國語辭典》:白羽  拼音:bái yǔ
1.白色的羽毛。《孟子。告子上》:「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2.用白色羽毛装饰的旗子。《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3.箭。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三首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4.白色的羽毛扇。唐。张巡〈守睢阳作〉诗:「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國語辭典》:居中  拼音:jū zhōng
1.处于两者之间。如:「这件争端,经过他居中调停,双方已握手言和了。」
2.不偏不倚。《孔子家语。卷八。辩乐解》:「君子之音,温柔居中。」
《漢語大詞典》:角声(角聲)
画角之声。古代军中吹角以为昏明之节。晋书·王羲之传:“ 述 ( 王述 )每闻角声,谓 羲之 当候己,輒洒扫而待之。” 唐 李贺 《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一章:“庙门外一通角声吹动,全体用饭;二通角声吹动,我亲到寨上察看。”
五声之一。管子·幼官:“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宋书·乐志一:“宫声正方而好义,角声坚齐而率礼。” 清 钱谦益 《〈施愚山诗集〉序》:“兵兴以来,海内之诗弥盛,要皆角声多宫声寡,阴律多阳律寡。”
《國語辭典》:军政(軍政)  拼音:jūn zhèng
1.军事政务。包括军队的建立,动员或复员的指导,军事编制、管制与徵用徵购的实施,以及员额、军事预算与装备的获得等。
2.军界与政界。
《國語辭典》:校尉  拼音:jiào wèi
职官名。汉时始有此官,职位略次于将军的武官。隋唐以后地位逐渐降低。
《國語辭典》:旗鼓  拼音:qí gǔ
1.旗与鼓。军队中用以壮军威或发号令的器具。《左传。成公二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汉书。卷五四。李广传》:「力战,夺左贤王旗鼓。」
2.使枪棍的架式。《水浒传》第二回:「去枪架上拿了一条棒在手里,来到空地上,使个旗鼓。」《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员外道:『使旗来。』杨官人使了个旗鼓。」
《國語辭典》:旌旄  拼音:jīng máo
1.用来指挥军队的旗帜。唐。李频 陕府上姚中丞诗:「关东领藩镇,阙下授旌旄。」明。陆世廉《西台记》第一折:「牢骚,刁斗宵严,羽书傍午,霜风破裂旌旄。」
2.借指官兵、军队。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秦山当警跸,汉苑入旌旄。」
《漢語大詞典》:军声(軍聲)
(1).军乐。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詔吉凶。”《文选·张衡〈东京赋〉》:“次和树表,司鐸授鉦,坐作进退,节以军声。” 薛综 注:“言声中进退,取钟鼓旌之节。”
(2).军队的声威、声势。 唐 郑吉 《楚州修城南门记》:“以严教令,以壮都鄙,以张军声。” 明 吴骐 《感时书事寄计子山陆孝曾》诗:“庙略慙 灵武 ,军声谢朔方。” 郭希仁 《从戎纪略》:“及大军回省, 云山 及 邱彦彪 已至 乾州 ,军声復振,而 万炳南 屡书告急。”
(3).军中的喧闹之声。 唐 赵嘏 《钱塘》诗残句:“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清 方文 《泊紫沙洲》诗:“醉餘一觉纔安枕,又听军声四面譁。”
《國語辭典》:三声(三聲)  拼音:sān shēng
1.连续发声三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宋。华岳 田家诗:「鸡鸣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
2.大陆地区指店员的迎客声、接待声和送客声。
《國語辭典》:政教  拼音:zhèng jiào
1.政治与教化。《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
2.政治与宗教。如欧洲历史上有「政教冲突时代」。
《國語辭典》:政教合一  拼音:zhèng jiào hé yī
统理政治与宗教两权的政治制度。如中国大陆的西藏及欧洲中世纪的天主教均采此制。
《國語辭典》:徽章  拼音:huī zhāng
佩戴在身上用以识别身分、职业、阶级的标志,大多以金属制成。如:「童军徽章」、「纪念徽章」。
《漢語大詞典》:军将(軍將)
(1).军中的主将。《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诗·小雅·瞻彼洛矣“韎韐有奭,以作六师” 汉 郑玄 笺:“时有征伐之事,天子以其贤,任为军将,使代卿士,将六军而出。”
(2).山名。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 军将山 ,县西南四十里。 南唐 时,屯兵於此,以备 吴越 ,因名。”
《國語辭典》:参议(參議)  拼音:cān yì
1.参与谋议。《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下》:「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宋史。卷一二。仁宗本纪四》:「乙亥,诏武臣知州军,须与僚属参议公事,毋专决。」
2.职官名。元朝中书省、明朝布政使司和通政使司、清朝各部及民初高级军事机关都设参议。
3.今总统府、行政院、台湾省政府等都设参议,多为迁调资深人员或位置閒散人才而设,备咨询、顾问之用,有时亦襄助处理实务。
《國語辭典》:悲笳  拼音:bēi jiā
悲凉的笳声。笳为古代军中所吹的乐器,声音悲壮,故称为「悲笳」。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清风夜起,悲笳微吟。」唐。杜甫〈后出塞〉诗:「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