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48,分144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六字
六甲
六道
六铢
六律
四六
六府
六尘
六品
六路
六馆
六者
六卷
六幅
六二
《國語辭典》:六甲  拼音:liù jiǎ
1.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有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故称为「六甲」。《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2.俗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相传男女于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天配合,最易怀孕,故名。《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妾一身死不足惜,但自蒙受幸,身怀六甲,已两月矣。」
3.一种五行方术,可据以隐遁或避除神鬼。南朝陈。徐陵〈答诸求官人书〉:「五行有驿马之言,六甲有官鬼之说。」
4.道教指供天帝驱使的阳神。道士可用符咒召请以祈驱鬼。《宋史。卷七一。律历志四》:「以育六甲,六甲,天之使,行风电,筴鬼神。」
5.星名。《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华盖杠旁六星曰六甲,可以分阴阳而配节候,故在帝旁,所以布政教而授农时也。」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
《漢語大詞典》:六铢(六銖)
(1).四分之一两。铢,古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南史·张畅传:“此诸盐各有所宜:白盐是 魏 主所食;黑者疗腹胀气懣,细刮取六銖,以酒服之。”
(2).古钱币名。详“ 六銖钱 ”。
(3).指六铢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岑文本》:“﹝ 岑文本 ﹞又问曰:‘比闻六銖者天人衣,何五銖之异?’﹝ 上清童子 ﹞对曰:‘尤细者则五銖也。’” 宋 叶适 《和李参政》:“传观弓力异常钧,衣我六銖羞问。” 金 元好问 《隐秀君山水为范庭玉赋》诗:“万壑风烟入座寒,六銖仙帔想驂鸞。”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廿四桥边载野航,六銖縹緲浣红妆。”
《漢語大詞典》:六铢钱(六銖錢)
南朝 陈宣帝 所铸货币名。陈书·宣帝纪:“﹝ 太建 十一年﹞秋七月辛卯,初用大货六銖钱。”
分類:货币
《國語辭典》:六律  拼音:liù lǜ
古乐十二律中的阳律。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书经。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史记。卷二五。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國語辭典》:十二律  拼音:shí èr lǜ
相传为黄帝的乐官伶伦利用竹筒长短造成发音高低不同的原理,而定出的声律准则。分为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律六: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也称为「十二宫」。
《國語辭典》:四六  拼音:sì liù
文体名。多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称为「四六」。始于六朝的骈文,盛行于唐宋。多颂扬酬应之作,而缺乏真情实感。唐。李商隐〈樊南甲集序〉:「作二十卷,唤曰『樊南四六』。」也称为「四六体」。
《國語辭典》:骈文(駢文)  拼音:pián wén
文体名。对散文而言,字句骈俪,注重声色藻绘,盛行于六朝及初唐,为当时文章正格。参见「骈体文」条。
《漢語大詞典》:六府
(1).古以水、火、金、木、土、穀为“六府”。左传·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 孔颖达 疏:“府者,藏财之处;六者,货财所聚,故称六府。”《魏书·高闾传》:“重光丽天,晨暉叠旦。六府孔修,三辰贞观。” 宋 王禹偁 《拟封田千秋为富民侯制》:“是故朝有八政,货食为先;世修六府,土穀在列。”
(2).上古六种税官之总称。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 郑玄 注:“府,主藏六物之税者,此亦 殷 时制也。”墨子·节葬下:“五官六府。” 孙诒让 间诂:“六府,古籍无明文。《曲礼》‘六府’, 郑 君以为 殷 制,则非 周 法。《左传·文七年》《大戴礼记·四代篇》并以水火金木土穀为六府,亦非官府。《汉书·食货志》説 太公 为 周 立九府圜法, 颜 注谓即《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等官。若然,天子有九府,六府或亦诸侯制与?” 清 高其倬 《蓟州新城》诗:“九门戒楼櫓,六府严关扃。”
(3).即六腑。庄子·列御寇:“穷有八极,达有三必,形有六府。” 成玄英 疏:“八极三必穷达,犹人身有六府也。” 南朝 宋 何承天 《雉子游原泽篇》诗:“冰炭结六府,忧虞缠胸襟。” 宋 梅尧臣 《樊推官劝予止酒》诗:“每饮輙呕泄,安得六府和?”
(4).指身体的外形。《金瓶梅词话》第二九回:“这位娘子,三停平等,一生衣禄无亏,六府丰隆,晚岁荣华定取。”
(5).文昌宫之六星。晋书·天文志上:“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
(6).古乐章名。尚书大传卷一下:“歌《大化》《大训》《六府》《九原》,而 夏 道兴。” 郑玄 注:“四章皆歌 禹 之功。”
《國語辭典》:六尘(六塵)  拼音:liù chén
尘,接触的对象。佛教将心和感官接触的对象分成色、声、香、味、触、法(指心所对的境)六尘。若任由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六尘,心就会充满著烦恼。南朝梁。武帝〈十喻〉诗五首之一:「楎睢变三有,恍惚随六尘。」也称为「六处」。
《骈字类编》:六品
左传楚子入飨于郑九献廷实旅百加笾豆六品 汉书食货志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次七分三铢曰幺钱一十次八分五铢曰幼钱二十次九分七铢曰中钱三十次一寸九铢曰壮钱四十因前大钱五十是为钱货六品史续汉书百官志治书侍御史纠察六品以下 南 到溉传见一道下
分类:六品
《漢語大詞典》:六路
(1).犹六事。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孔子 曰:有善勿专,教不能勿搢,已过勿发,失言勿踦,不善辞勿遂,行事勿留。君子入官,自行此六路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 卢辩 注:“上六者可以自通,故称路也。”
(2).六稜。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诃黎勒﹝集解﹞:“《岭南异物志》云: 广州 法性寺 有四五十株,子极小而味不涩,皆是六路…… 萧炳 曰: 波斯 舶上来者,六路黑色肉厚者良。六路即六稜也。”
(3).技击家称上、下、前、后、左、右为“六路”,因以指武术。 明 无名氏 《赵匡胤打董达》第二折:“凭着我六路全,胆气麄,扭羊头连併手揪捽,我教他目下丧身躯。”
分類:技击六事
《漢語大詞典》:六馆(六館)
(1).国子监之别称。 唐 制,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统称六馆。 宋 元 以后,渐加合并,以至仅存国子一学,但后世仍以六馆指国子监。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於是太学六馆之士百餘人,又以 蕃 之义行,言於司业 阳先生 城 ,请諭留 蕃 。” 明 宋濂 《送国子正苏君还金华山中序》:“ 平仲 将行,率六馆之士祖饯於 龙江 之上。” 清 冯桂芬 《改建正谊书院记》:“书院始於 唐明皇 建丽正书院。盖六馆之属,与今书院异。”
(2).谓 清 之实录馆、文颖馆、国史馆、四库全书馆、四库会要馆、内廷方略馆。 清 梅曾亮 《光禄大夫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李公墓碑》:“輶车风驰,入我包匭,成均大师,六馆咏歌。”
《骈字类编》:六者
庄子见四六下
《骈字类编》:六卷
云笈七签孟法师云高元大法师夏禹师仙公所撰十卷及修行要用五卷足为三十六合为六卷即今世所行
分类:六卷
《骈字类编》:六幅
唐 杜荀鹤 登石壁禅师水阁有作 画人画得从他画,六幅应输八句诗。
唐 杜荀鹤 送青阳李明府 惟将六幅绢,写得九华山。
唐 方干 题画建溪图 六幅轻绡画建溪,刺桐花下路高低。
宋 苏轼 次韵和刘贡父登黄楼见寄并寄子由二首 其二 自写千言赋,新裁六幅图。
宋 陆游 湖上晚望 峰顶夕阳烟际水,分明六幅巨然山。
《骈字类编》:六二
易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又屯象曰六二之难乘刚也十年乃字反常也注荀子六二之博则天府已六二之博则六博也王逸 楚辞云投六著行六棋故曰六博今之博局亦二六相对也丹易林天福所酆兆知飞龙成予得志六二已兴 金 诸真元奥六二换阳成九二此是金来入火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