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家法  拼音:jiā fǎ
1.师徒授受自成一家之说的学风。后泛指学术、文艺相传的流派风格。《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序》:「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2.治家的法则。《宋书。卷四二。王弘传》:「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吾于皇叔俸内,更加倍与之。至于严禁内外,乃是家法,又何疑焉?」也作「家规」、「家约」。
3.俗称扑责家人的刑具。《醒世恒言。卷一九。白玉娘忍苦成夫》:「左右!快取家法来,吊起贱婢打一百皮鞭。」《孽海花》第二六回:「彩云道:『这个请陆大人放心,我再吵闹,好在陆大人会请太太拿家法来责打的。』」
《國語辭典》:传经(傳經)  拼音:chuán jīng
1.传授经学。唐。杜甫 秋兴诗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2.中医上指伤寒病症没能及时发散出来,循六经的次序而感传。《红楼梦》第六四回:「连忙请了医生来诊脉下药,足足的忙乱了半夜一日。幸而发散的快,未曾传经。」
《漢語大詞典》:可传(可傳)
(1).可以传后;可以传授。礼记·檀弓上:“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2).可以流传。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传。”
分類:流传传授
《國語辭典》:衣钵(衣缽)  拼音:yī bō
1.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三国演义》第二七回:「贫僧此处难容,收拾衣钵,亦往他处云游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亦且衣钵充实,家道从容。」
2.泛指老师所传授的思想、学术、技能。宋。杨万里〈赠王婿时可〉诗:「两家不是无家法,何须外人问衣钵。」《通俗编。服饰》引《邵氏闻见录》:「君文宜冠多士,屈居十三者,欲君传老夫衣钵耳。」
《漢語大詞典》:闻知(聞知)
(1).听说;知道。书·胤征:“ 羲 和 尸厥官,罔闻知。”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使四面求医药,天下皆闻知。” 茅盾 《雨天杂写之五》:“ 苻坚 闻知了他的大名,便派骁骑将军 吕光 带兵打 龟兹国 ,‘请’他进关。”
(2).见闻;知识。书·无逸:“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北史·列女传·房爱亲妻崔氏:“性严明,有高节,歷览书传,多所闻知。” 宋 叶适 《汉阳军新修学记》:“一其趋向,厚其师友,畜其闻知,广其伦类。”
(3).谓由传闻传授而有所认识。语本孟子·尽心下:“由 文王 至於 孔子 ,五百有餘岁,若 太公望 、 散宜生 ,则见而知之;若 孔子 ,则闻而知之。” 清 颜元 存学编·总论诸儒讲学:“其郊使见知闻知者,知尊慕 孔 孟 ,善谈名理,不作恶,不奉释老名号。” 秦牧 《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古代 墨 家把知识来源分为三类,这就是‘亲知’、‘闻知’、‘说知’……‘闻知’是从旁人口头或书面传授得来的知识。”
《漢語大詞典》:传书(傳書)
(1).谓使书籍流传于世。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2).指抄写或刻印书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刘韶美 在都下累年,不以家行,得俸专以传书。书必三本,虽数百卷为一部者亦然。”
(3).传授书籍。 唐 李白 《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诗:“学道 北海 仙,传书 蘂珠宫 。”
(4).传递书信。 唐 李商隐 《离思》诗:“朔雁传书絶, 湘 篁染泪多。”《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自从当日插了釵,离不得下财纳礼,奠雁传书。” 明 许潮 《武陵春》:“仙姑既牵情 刘 阮 ,此人可以传书。”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一:“ 柳毅 又是怎样替人往深海里传书,用鲛绡分开碧蓝的海水,娶了美丽的 龙女 为妻啦。”
《國語辭典》:传道(傳道)  拼音:chuán dào
1.传述、传说。《楚辞。屈原。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唐。杜甫 秦州杂诗二○首之一三:「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2.传授哲理或宗教教义。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國語辭典》:老师(老師)  拼音:lǎo shī
1.对传授道业、学问或技艺者的尊称。
2.学生对先生的尊称。
3.科举时代门生对座主的称呼。
《國語辭典》:传心(傳心)  拼音:chuán xīn
禅宗认为心就是究竟的真理,所以传授佛法使弟子證悟究竟的真理谓之「传心」。宋。刘棐〈景德传灯录后序〉:「蛙蚓发机,管弦传心,乃至墙壁瓦砾,无非说法。」
《國語辭典》:家门(家門)  拼音:jiā mén
1.家族。《陈书。卷二一。萧允传》:「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
2.古称卿大夫之家。《左传。昭公三年》:「政在家门,民无所依。」
3.称自己的家庭。《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4.住家的大门。《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他家就在余家巷。进了家门,他同胞的兄弟出来接著。」
5.门第、家声。《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捉季布传文》:「本来事主誇忠赤,变为不孝辱家门。」
6.传奇戏的开场白。内容说明戏情大意或戏中人物家世。
《國語辭典》:师法(師法)  拼音:shī fǎ
1.效法。《书经。周官》:「俞师汝昌言。」汉。孔安国。传:「言禹功甚当,可师法。」
2.老师所传授的方法。《汉书。卷八八。胡母生传》:「唯嬴公守学不失师法。」
《國語辭典》:受业(受業)  拼音:shòu yè
1.追随老师接受学业。《孟子。告子下》:「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原来郑康成名玄,好学多才,尝受业于马融。」
2.学生对老师的自称。
《漢語大詞典》:传衣(傳衣)
谓传授师法或继承师业。 唐 李商隐 《谢书》诗:“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 王祥 得佩刀。” 宋 黄庭坚 《题山谷石牛洞》诗:“司命无心播物,祖师有记传衣。”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何文安公挽联》:“再世获传衣,最喜缘深堪歷久;三臺期接席,那知望切竟成空。” 范文澜 《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三:“ 韩愈 一派,诗当时推 李贺 为传衣人,犹之古文当时推 李翱 为传衣人。”`参见“ 传衣鉢 ”。
《國語辭典》:经师(經師)  拼音:jīng shī
1.职官名。旧时讲授经义的官吏。《汉书。卷一二。平帝纪》:「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2.泛指传授学识的教师。晋。袁宏《后汉纪》卷二三:「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故欲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耳。」
3.佛教中讲诵经文的人。
4.古代抄写经卷的人。
5.裱褙书画的人。
《漢語大詞典》:相授
(1).互相授受。礼记·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受以篚。”
(2).相传授。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下:“弟子以次相授,鲜有覩其面者。”景德传灯录·商那和修:“昔 如来 以无上法眼藏付嘱 伽叶 展转相授而至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