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96,分2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城市
开口
民生
生聚
富庶
大郡
阿堵
大比
清野
食指
大族
口碑
非类
下县
门徒
《國語辭典》:城市  拼音:chéng shì
有宽广繁盛的街道,人口集中,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相对于乡村而言。如:「台北是台湾重要的城市之一。」
《國語辭典》:开口(開口)  拼音:kāi kǒu
1.发言。《三国演义》第五四回:「子敬好不通理,直须待人开口!」《红楼梦》第七二回:「况且这事我自己也不便开口向人说,你只放心。」
2.饮食。《管子。海王》:「耕田万顷,开口十万人。」
3.出现裂缝。如:「走了这么远的路,鞋头都开口了。」
4.磨出刀刃。如:「这把刀才刚打好,还没开口,所以不能伤人。」
《國語辭典》:民生  拼音:mín shēng
1.人民的天性。《书经。君陈》:「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唐。孔颖达。正义:「惟民初生自然之性皆敦厚矣。」
2.人民的生计。如:「民生议题向来都是施政的重点所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
《漢語大詞典》:生聚
(1).繁殖人口,聚积物力。 宋 范成大 《潺陵》诗:“莫讶土毛稀,须知人力槁。生聚何当復,兹事恐终老。” 清 赵翼 《米贵》诗:“ 勾践 当年急生聚,令民早嫁早成婚。”参见“ 生聚教训 ”。
(2).指人民。 唐 郭周藩 《谭子池》诗:“此有黄金藏,镇在兹庙基。发掘散生聚,可以救贫羸。”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矧纵 大河 衝注於中,则诸郡生聚其为鱼乎!” 宋 姜夔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词:“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 长淮 金鼓。”
(3).生命财产。 宋 苏轼 《论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春秋 之时,诸侯竞騖,争夺日寻,拂违王命,糜烂生聚。” 宋 苏辙 《论黄河软堰札子》:“放水西行空地,至 北京 之北,却合入 大河 ,故 北京 生聚无大危急。”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是时先公中流矢,得归朝人参议 马观国 万金良剂,即裹创巡城,士气鼓作,卒保一城生聚。”
《國語辭典》:生聚教训(生聚教訓)  拼音:shēng jù jiào xùn
语本《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繁殖人口,蓄积财富,而教以忠义之行,作战之法。《梁书。卷三八。贺琛传》:「今北边稽服,戈甲解息,政是生聚教训之时。」唐。权德舆〈岐国公杜公淮南遗爱碑铭序〉:「惟公镇定一方,心平德和,言仁必及人,言智必及事,生聚教训,勤身急病。」
《國語辭典》:富庶  拼音:fù shù
人民众多而物资富足。唐。吕温 代百寮进农书表:「三时不害,观玉烛于氤氲,九扈孔修,贺生灵于富庶。」
《漢語大詞典》:大郡
面积大、人口多的郡。汉书·元帝纪:“﹝ 建昭 二年﹞三月,行幸 河东 ,祠后土。益 三河 大郡太守秩。户十二万为大郡。”南史·孔靖传:“ 晋陵 自 宋 齐 以来为大郡,虽经寇扰,犹为全实。”
《國語辭典》:阿堵  拼音:ē dǔ
六朝及唐人常用的指称词。相当于这或这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上。』」
《國語辭典》:阿堵物  拼音:ā dǔ wù
晋王衍嫉其妇贪浊,口未曾言钱字。妇欲试之,使婢以钱绕床,王衍晨起,即令婢曰:「举却阿堵物。」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后遂借指钱。宋。张耒 和无咎诗二首之二:「爱酒苦无阿堵物,寻春奈有主人家?」
分類:这个东西
《國語辭典》:大比  拼音:dà bǐ
周代乡大夫三年考试一次,称为「大比」。后泛称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周礼。地官。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醒世恒言。卷三二。黄秀才徼灵玉马坠》:「来年大比,黄秀才必来应举,那时待老身寻访他来,与娘子续秦晋之盟,岂不美乎?」
《漢語大詞典》:清野
(1).作战时,暂时转移周围的人口、牲畜、财物、粮食,清除附近的房屋、树木等,使敌人无所获取。后汉书·鲜卑传:“ 元初 二年秋, 辽东 鲜卑 围 无虑县 ,州郡合兵固保清野, 鲜卑 无所得。” 李贤 注:“清野谓收敛积聚,不令寇得之也。” 唐 陈子昂 《答韩使同在边》诗:“连兵屯北地,清野备 东胡 。” 宋 范仲淹 《论西事札子》:“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不与大战。” 毛泽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七章第一节:“在反对敌人的工作中,地方戒严和可能程度的坚壁清野两事是重要的。前者为了镇压 汉 奸,并使敌人得不到消息;后者为了协助作战(坚壁),并使敌人得不到粮食(清野)。”
(2).犹清跸或清道。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日惟辛卯,特有事於南郊,甸师清野,封人壝宫。”
(3).清旷的原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获水:“其楼之侧,襟 汳 带 泗 ,东北为二水之会也。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空濶土地,最宜种蔬。今蛙圃绵亘,桔橰相闻,若田家清野之象。”
《國語辭典》:食指  拼音:shí zhǐ
1.第二个手指头。也称为「二拇指」、「二指」。
2.比喻家中人口。《聊斋志异。卷一。王成》:「一家十馀食指,无冻馁忧,是何宝如之!」
《漢語大詞典》:食指动(食指動)
预兆将有口福。语出《左传。宣公四年》:“ 楚 人献黿於 郑灵公 。 公子宋 与 子家 将见。 子公 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黿,相视而笑。公问之, 子家 以告。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与也。 子公 怒,染指於鼎,尝之而出。” 宋 朱松 《答保安江师送米》诗:“朝来食指动,忽接送米书。”
分類:预兆有口
《國語辭典》:大族  拼音:dà zú
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红楼梦》第五七回:「你们贾家独是大族,人口多的,除了你家,别人只得一父一母,房族中真个再无人了不成!」
《國語辭典》:口碑  拼音:kǒu bēi
众人的口头传颂,有如文字镌刻于碑石。语本《五灯会元。卷一七。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后比喻众人的口头称扬。《老残游记》第一八回:「那知道未及一个时辰,已经结案,沿路口碑啧啧称赞。」
《國語辭典》:非类(非類)  拼音:fēi lèi
1.行为不正的人。三国魏。嵇康《圣贤高士传。井丹》:「井丹高洁,不慕荣贵,抗节五王,不交非类。」
2.不同种族的人。《后汉书。卷七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袁术》:「时人多惑图纬之言,妄牵非类之文,苟以悦主为美,不顾成败之计。」
《漢語大詞典》:下县(下縣)
(1).指一郡之中非郡守行政机构所在的属县。汉书·项籍传:“﹝ 项梁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颜师古 注:“四面诸县也。非郡所都,故谓之下也。”汉书·文翁传:“又修起学官於 成都 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
(2).古代根据县的人口、物产、地理形势的条件,将县划分等级,下县是条件较差的县。通典·职官十五:“ 北齐 制县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有上中下之差,自上上县至下下县凡九等。”通典·职官十五:“大 唐 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原注:“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餘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旧唐书·职官志二:“凡三都之县,在内曰京县,城外曰畿,又望县有八十五焉。其餘则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不满一千户皆为下县。”
《國語辭典》:门徒(門徒)  拼音:mén tú
1.弟子、徒弟。《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融门徒四百馀人,升堂进者五十馀生。」
2.旧时江南大户人家有惯常使唤的产婆、媒婆、和尚和尼姑等,称为「门徒」。《通俗常言疏證。释道》引《册府元龟》:「唐开元二年,制百姓家多以僧尼道士为门徒,相与往还,妻子无所避,甚成敝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