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疮痍(瘡痍)
(1).创伤。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弟与我同冒矢石,疮痍周身,伤失右眼,不得尺寸之报;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陈书·世祖纪:“讨 陈寳应 将士死王事者,并给棺槥,送还本乡,并復其家。疮痍未瘳者,给其医药。” 清 黄遵宪 《降将军歌》:“岛中残卒皆疮痍,其餘鬼妻兵家儿。”
(2).比喻灾害困苦。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然其祸累世不復,疮痍至今未息。”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戒石铭:“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元 耶律楚材 《送德润南行》诗:“ 燕然 民庶久疮痍,摩抚疮痍正此时。” 清 孙枝蔚 《五月楼居雨凉欣赋》诗:“感此午时风,何让丰年金。疮痍徧宇宙,得酒忍独斟。”
(3).指困苦的民众。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
(4).指疮疡。法苑珠林卷七八引《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身生疮痍,口气臭处,与人无亲,旷地狱来。”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庐州诗》:“ 张侯 及内子,遍体生疮痍,爬搔疼彻骨,脱衣痛粘皮。”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附〈小浮梅闲话〉:“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
(5).伤害;损害。新五代史·杂传十三·杨光远:“然而召夷狄为天下首祸,卒灭 晋 氏,疮痍中国者三十餘年,皆 光远 为之也。”
《漢語大詞典》:百姓
(1).百官。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传:“百姓,百官。”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匱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 清 陈鳣 《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 盘庚 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
(2).人民;民众。书·泰誓中:“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孔颖达 疏:“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元旦占候》:“又云:‘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 明 高启 《赋得乌衣巷送赵丞子将》:“春风三月满京华,肯入寻常百姓家。” 杨朔 《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生人
(1).活人。庄子·至乐:“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死尸得了生人之气,口鼻里渐渐有起气来。” 叶圣陶 《春光不是她的了》:“这本来是分内的获得,正同凡生人总能吸到空气一样,又有什么可喜呢!”
(2).养育人。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水火煞人而又生人,在於能用与不能耳。”
(3).指生育人。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六:“ 秦孝公 二十一年,有马生人。”
(4).犹救人。 金 元好问 《少林药局记》:“药之性难穷,难穷则不善用之者反以生人者杀人,可不惧哉。”
(5).犹人民;民众。墨子·兼爱中:“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於生人之间。”东观汉记·冯衍传:“今生人之命悬於将军,将军所仗必须良才,宜改易非任,更选贤能。” 唐 白居易 《初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诗:“柱国勋成私自问,有何功德及生人。”
(6).犹众人。周书·独孤信传:“﹝ 独孤信 ﹞风宇高旷,独秀生人。”《水浒传》第二二回:“今日本县知县,差我和 雷横 两箇来时,没奈何,要瞒生人眼目。”《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他初起头,也要避生人眼目。”
(7).陌生人。 明 陆灼 《艾子后语·牡羊》:“ 艾子 畜羊两头於囿,羊牡者好斗,每遇生人则逐而触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抬头一笑匆匆去,不避生人避熟人。” 冰心 《山中杂记》十:“和人谈话未必真拘束,但如同生人、大人先生等等,正襟危坐的谈起来,却真不能说是乐事。”
(8).犹一生;人生。 唐 元稹 《唐故建州蒲城县尉元君墓志铭》:“夫人 濮阳 吴氏 ,贤善恭干。生一女,女亦惠和,夭君前累月。呜呼, 吴夫人 可谓生人太苦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 巴金 《灭亡》第八章:“从此心灰意懒,无复生人的乐趣。”
(9).犹言有历史。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夷:“絶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 唐 韩愈 《处州孔子庙碑》:“所谓生人以来,未有如 孔子 者,其贤过於 尧 舜 远者,此其效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盖言与行契,行由言立;故生人以来,未有如 丘 之圣者!”
《漢語大詞典》:人士
(1).有名望的人。旧时多指社会上层分子。《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郑玄 笺:“古明王时,都人之有士行者。”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之辛苦,非独 蜀 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於是 东都 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
(2).现泛指有一定社会地位或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 冰心 《斯人独憔悴》:“中外人士,都很赞美的。”
(3).指文人,士人。北齐书·恩倖传·韩凤:“ 凤 於权要之中,尤嫉人士……若见武职,虽厮养末品亦容下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人士因有用金漆版代书帖与朋儕往来者。” 清 姚鼐 《送余伯扶重游武昌》诗:“ 皖 中山远人士稀,爱咏清辞长面壁。”
(4).民众。后汉书·邓骘传:“时遭元二之灾,人士荒飢,死者相望。”
《漢語大詞典》:大众(大衆)
(1).古代对夫役、军卒人等的总称。吕氏春秋·季夏:“仲吕之月,无聚大众,巡劝农事。” 高诱 注:“大众,谓军旅、工役也。”
(2).泛指民众,群众。东观汉记·铫期传:“上惊去,吏民遮道不得行, 期 瞋目道左右,大呼曰:‘蹕!’大众披辟。” 宋 苏轼 《王仲仪真赞》:“至於缓急之际,决大策,安大众,呼之则来,挥之则散,惟世臣巨室为能。”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大众并无旧文学的修养,比起士大夫文学的细致来,或者会显得‘低落’的,但也未染旧文学的痼疾,所以它又刚健、清新。”
(3).犹言众人或大伙儿。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夫既其终用,重且万斤,非大众不能举,非大车不能輓。” 宋 欧阳修 《谢氏诗序》:“乃知 景山 ,出於 甌 闽 数千里之外,负其艺於大众之中,一贾而售,遂以名知於人者,繄其母之贤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我不説明白,你们众人一定説我错疑了人了,且等我説出来,大众听听呀。” 丁玲 《梦珂》:“操场上的人都急速的移动,打网球的几个人也就随着大众向第八教室走去。”
(4).佛教对信众的称呼。大般涅槃经卷十一:“我今背痛,汝等当为大众説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昔佛於此为诸大众一宿説法。”《水浒传》第四回:“长老选了吉日良时,教鸣钟击鼓,就法堂内会集大众,整整齐齐,五六百僧人。”
《漢語大詞典》:蒸人
民众;百姓。后汉书·文艺传上·杜笃:“济蒸人於涂炭,成兆庶之亹亹。” 唐 顾况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燕干巢》诗:“惠此蒸人,毋废尔事。” 宋 范仲淹 《君以民为体赋》:“蒸人有罪,谅责己之情深。”
分類:民众百姓
《漢語大詞典》:群众(羣衆)
亦作“群眾”。
(1).众人;民众。荀子·劝学:“羣众不能移也。”史记·礼书:“宰制万物,役使羣众。” 宋 王安石 《虔州学记》:“尚可以鼓舞羣众,使有以异於后世之人。”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有了不起的作用的还是群众。”
(2).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人。
(3).指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
《漢語大詞典》:遗众(遺衆)
(1).指残馀的民众。 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其餘 兖 豫 之民,及 吕氏 张扬 之遗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夷,人为讎敌。”魏书·邢峦传:“ 孔陵 等收集遗众,奔保 梓潼 。”
(2).谓离开众人。超在众人之前。 清 魏源 《华山》诗之二:“遗众竚层颠,骤觉此身易。”
《漢語大詞典》:民夷
犹民众。古代用于少数民族。后汉书·刘虞传:“ 虞 初举孝廉,稍迁 幽州 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 鲜卑 、 乌桓 、 夫餘 、 秽貊 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隋书·豆卢勣传:“民为之謡曰:‘我有 丹阳 ,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乌来翔。’”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家在 凉州 ,奕世豪望,为民夷所附。”
《漢語大詞典》:蒸庶
民众;百姓。《韩诗外传》卷一:“﹝ 邵伯 ﹞于是出而就蒸庶于阡陌陇亩之间而听断焉。” 唐 陈子昂 《谏用刑书》:“故 扬州 搆祸,殆有五旬,而海内晏然,纤尘不动,岂非天下蒸庶厌凶乱哉。” 明 宋濂 《太白丈人传》:“以臣邻为伯仲,以蒸庶为赤子。”
分類:民众百姓
《漢語大詞典》:氓萌
民众。 明 马启图 《〈张文忠公诗〉跋》:“至其魁柄潜运,上格君心,下肃臣纪,中绥氓萌,外慑四夷者,尚不尽于尺幅。”
分類:民众
《漢語大詞典》:人卒
民众。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
分類:民众
《漢語大詞典》:花民
(1).泛指民众。 太平天囯 洪仁玕 《钦定军次实录》:“本军师自幼追随真圣主,深知其为真命天子,故於军次偶暇,恭録所吟,以公众证,庶使军民无摇惑,而我中土花民所知倚恃也。”
(2).指洋人。 清 黄畹 《上逢天义刘大人禀》:“ 黄浦 中花民海艘,不下千餘,皆有鎗砲。”
《漢語大詞典》:百省
人民;民众。省,通“ 姓 ”。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声(圣)人不仁,以百省为芻狗。”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成功遂事,而百省胃(谓)我自然。”按,乙本及今本都作“百姓”。参见“ 百姓 ”。
《漢語大詞典》:百姓
(1).百官。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传:“百姓,百官。”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匱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大戴礼记·保傅:“此五义者既成於上,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 清 陈鳣 《对策》:“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 盘庚 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
(2).人民;民众。书·泰誓中:“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孔颖达 疏:“此‘百姓’与下‘百姓懔懔’皆谓天下众民也。”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元旦占候》:“又云:‘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 明 高启 《赋得乌衣巷送赵丞子将》:“春风三月满京华,肯入寻常百姓家。” 杨朔 《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漢語大詞典》:人民群众(人民羣衆)
泛指民众。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大剧院当开放于人民群众,不收券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