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格格
(1).扞格,互相抵触。 元 揭傒斯 《赠吴主》诗之一:“ 赵公 温温 蔡中郎 , 虞公 格格由 钟梁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勿再投矣!格格而不能下,强受之以鬲。”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余曰:‘《摽梅》三章非女子自赋耶?’ 秋圃 曰:‘旧説如是,於心终有所格格。’”
(2).犹耿耿。形容有心事。 清 杜漺 《〈书影〉序》:“世人胸中有疑难事,便格格而不能忘。”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唐六如》:“倚柱而听,数刻未落一韵,格格苦思,勿成,二人相视而哂。”
(3).满语。意为小姐。为 清 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远愧 木兰 身手健,替耶征战在他乡。’ 靳 註谓‘为 定南王 孔有德 女 四贞 作。’…… 四贞 脱归京师,朝廷念其父功,命照 和硕 格格食俸,通籍宫禁。” 清 龚自珍 《蒙古册降表序》:“今以国朝公主之适外藩者,谨依玉牒詮次其諡号,而以外藩福晋、郡主之荷册封者,貂冠毳袜之伦,缀於后为一表,曰哈屯者视福晋,曰格格者视郡主也。”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4).方言。犹这个。《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 宪太太 一声也不懂他的,肚子里还想道:‘格格人朝仔倪痴形怪状格做倽介!’”
象声词。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有鸟如乌,先鷄而鸣,架架格格。” 前蜀 朱希济 《妖妄传·周济川》:“忽闻窻外有格格之声,久而不已……俄而摆臂格格者骨节相磨之声也。”《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那妇人﹞口里格格的冷笑。” 茅盾 《多角关系》一:“女的掌不住格格地笑了。”
《漢語大詞典》:者个(者箇)
这个。 唐 从谂 《赵州禅师语录》:“问:‘如何是菩提?’师云:‘者箇是阐提。’”
分類:这个
《漢語大詞典》:遮个(遮箇)
这个。 宋 苏轼 《十二时中偈》:“不唯遮箇不寒热,那箇也不寒热,出甚叫做遮箇那箇?” 宋 张镃 《渔家傲·渔翁》词:“遮箇渔翁无愠喜,乾坤都在孤篷底。”景德传灯录·布袋和尚:“师曰:‘汝不是遮箇人。’曰:‘如何是遮箇人?’”
分類:这个
《漢語大詞典》:这干(這干)
犹这个。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为半农题记〈何典〉后作》:“ 清 政府却比这干鸟人灵敏得多,所以通缉他的时候,有一联对句道:‘著《中国权力史》,学 日本 催眠术。’”参见“ 这个 ”。
分類:这个
《漢語大詞典》:这个(這個)
亦作“ 这箇 ”。
(1).指示比较近的事物或人。 唐 吕岩 《苏幙遮》词:“这箇鼎鑪解不解。养就灵乌、飞出光明海。”《敦煌变文汇录·欢喜国王缘变文(甲)》:“人人皆道天年尽,无计留他这个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个 潘甲 虽是人物,也有几分像样,已自弃儒为商。” 曹禺 《日出》第一幕:“可怜,你这个书呆子,你知道什么叫名誉!”
(2).指代事物、原因或情况等。五灯会元·马祖一禅师法嗣·南泉普愿禅师:“师洗衣次,僧问:‘和尚犹有这箇在。’师拈起衣曰:‘争奈这箇何!’” 老舍 《月牙儿》九:“也许因为这个,我想起学校便想起花来?” 老舍 《我这一辈子》三:“我不是个糊涂人,不必等谁告诉我才能明白这个。”
(3).表示夸张。《传统相声集·小神仙》:“药铺掌柜这个赌心哪!”
(4).表示训斥。《传统相声集·小神仙》:“这个老头儿,说话不明啊,你丢什么我不知道。”
《漢語大詞典》:此地
这里,这个地方。 唐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 燕丹 ,壮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漢語大詞典》:之子
这个人。《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郑玄 笺:“於是子之嫁,我愿秣其马。” 晋 潘岳 《悼亡诗》:“之子归穷泉,重壤永休隔。” 金 元好问 《寄赠庞汉》诗:“之子贫居久,诗文日有功。” 清 方文 《李临淮玄素招集松筠阁》诗:“之子蓄奇怀,中宵肆良讌。”
分類:这个个人
《漢語大詞典》:我思
认为一个人的存在是由一个思想人这个事实来予以说明的哲学原理
自身或自我的理智活动
《漢語大詞典》:伊人
此人,这个人。指意中所指的人。《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高亨 注:“伊人,是人,意中所指的人。” 晋 陶潜 《桃花源记并诗》:“ 黄 綺 之 商山 ,伊人亦云逝。” 宋 苏轼 《颜阖》诗:“伊人畏照影,独往就阴息。” 明 何景明 《望郭西诸峰有怀昔隐兼发鄙志》诗:“嘉遯怀伊人,俯仰慨今昔。” 清 周亮工 《陈阶六在云间索同社诸子作画数十幅见寄感赋一诗》:“伊人盈一水,好句满千林。” 许地山 《无法投递之邮件》:“原来那是伊人底文件!我伸伸腰,揉着眼,取下来念了又念,伊人的冷面又复显现了。”
《漢語大詞典》:彼此
(1).那个和这个,双方。墨子·经说下:“正名者‘彼此’。彼此可:‘彼彼’止於彼;‘此此’止於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此亦可彼。” 三国 魏 嵇康 《与吕长悌绝交书》:“间令足下,因其顺亲,盖惜足下门户,欲令彼此无恙也。” 元 王嘉甫 《八声甘州》套曲:“真真彼此都相乐。”红楼梦第二六回:“彼此相见日多,渐渐的混熟了。” 巴金 《寒夜》十八:“都是一家人,彼此多少让点步,就没有事了。”
(2).指不一致或不一致的意见。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復肉刑事﹞ 夏侯玄 、 李胜 、 曹羲 、 丁謐 建私议,各有彼此,故遂寝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羽 飞 乃止”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虽闻见异词,各生彼此,乖背至是,亦良为怪。” 唐 韩愈 《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歷六府五公,文武细麤不同,自始及终,於公无所悔望有彼此言者。”
(3).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如:“您老真是老当益壮,可佩!可佩!”“彼此彼此!您也不比我差。”
《漢語大詞典》:为此(爲此)
因此;因为这个。 汉 王粲 《咏史诗》:“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水浒传》第三五回:“又怕你一时被人攛掇,落草去了,做个不忠不孝的人,为此急急寄书去,唤你归家。” 茅盾 《子夜》七:“他想到今天在此地所以碰不到熟人,也许原因就是为此。”
《漢語大詞典》:认得(認得)
(1).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 唐 刘禹锡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诗:“莫言堆案无餘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水浒传》第十二回:“好汉既然认得洒家,便还了俺行李,更强似请吃酒。”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们走吧,我不认得你们。”参见“ 认识 ”。
(2).记得。 宋 苏轼 《水调歌头》词:“长记 平山堂 上,欹枕 江 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 醉翁 语:‘山色有无中。’” 宋 辛弃疾 《八声甘州》词:“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 王 谢 风流。”
《漢語大詞典》:认识(認識)
(1).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自从咱爷儿俩认识以后,是説你算投奔我来了,你没受着我一丝一毫好处。” 老舍 《我这一辈子》五:“在前面我已经说过,我认识字,还能抄抄写写,很够当个小差事的。”亦指识别;鉴别。 沙汀 《记贺龙》十六:“他懒懒地告诉我们,当天军区的一位营长跑来看他,因为知道他爱马,认识马,还特别牵来几匹马要他品评。”
(2).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八章:“认识和照镜子、摄影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
《漢語大詞典》:我身
我自己;我这个人。 唐 韩愈 《赠张籍》诗:“我身蹈 丘 軻 ,爵位不早綰。” 唐 白居易 《我身》诗:“我身何所似,似彼孤生蓬。”
《漢語大詞典》:当代(當代)
过去那个时代。后汉书·耿弇传:“﹝父﹞ 况 疾病…… 弇 兄弟六人皆垂青紫,省侍医药,当代以为荣。”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明诗纪事己籤》卷一引《龙性堂诗话》:“﹝ 于鳞 七言诗﹞自足以鼓吹当代,领袖时贤,不必讥之太过。”
(1).目前这个时代。 唐 杜甫 《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当代论才子,如公復几人。” 宋 梅尧臣 《太师杜公挽词》之四:“言为当代法,行不古人惭。” 瞿秋白 《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六:“戏剧之中没有当代的社会现象,著者都是取之于历史的。”
(2).指在位皇帝的朝代。 唐 刘知几 史通·编次:“苟欲取法当代,遂乃轻侮前朝。” 明 张居正 《请乞优礼耆硕以光圣治疏》:“如蒙皇上俯念 阶 为先朝元辅,当代旧人,特勅该部……皆太平之盛事也。”
(3).指在位的皇帝。 元 欧阳玄 《题僧墨菊卷》诗:“苾蒭元是黑衣郎,当代深仁始赐黄。”
《漢語大詞典》:因此
因为这个。后汉书·皇后纪下·桓思窦皇后:“帝犹以太后有援立之功……率羣臣朝于 南宫 ,亲馈上寿。黄门令 董萌 因此数为太后诉怨,帝深纳之,供养资奉有加於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见官人经过,想必是个有才学的,因此相烦官人替写一写。” 孙犁 《关于〈聊斋志异〉》:“ 蒲松龄 过的是清寒士子的生活,他兼理家务,可得温饱,因此,他可以专心著书。”
《漢語大詞典》:无我(無我)
(1).没有自我;没有我这个人。宋书·谢庄传:“ 江东 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
(2).不抱一己之见;无私心,忘我。《关尹子·三极》:“圣人师万物,惟圣人同物,所以无我。”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二圣忘己,惟公是式;公亦无我,惟民是度。” 金 元好问 《四哀诗·李钦叔》:“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无我与君深。”
(3).佛教语。谓世界上不存在实体的自我,以诸法无我为根本义。 唐 王维 《能禅师碑》:“禪师默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迥超无我。” 唐 鲍溶 《赠僧戒休》诗:“风行露宿不知贫,明月为心又是身。欲问月中无我法,无人无我问何人?”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苦空无我,无量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