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郭奕心醉
 
相关人物
郭奕
 
阮咸(始平)


《世说新语》中卷下《赏誉》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名士传》曰:「咸字仲容,陈留人,籍兄子也。任达不拘,当世皆怪其所为。及与之处,少嗜欲,哀乐至到,过绝于人,然后皆忘其向议。为散骑侍郎。山涛举为吏部,武帝不用。太原郭奕见之心醉,不觉叹服。解音,好酒以卒。」

例句

何晏神伏,郭奕心醉。 李瀚 蒙求

典故
元伯巨卿千里从
 
元伯相葬
 
具鸡黍
 
千里论交
 
升堂他日约
 
只鸡平生约
 
巨卿哭
 
幽明永隔
 
张范风流
 
张范善终始
 
张范通梦
 
死梦寻范式
 
死结生交
  
炊黍期张
 
白马悲宋
 
白马故人
   
范张鸡黍
  
鸡黍恨
  
相关人物
张劭
 
范式


《后汉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范式〉~2676~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一名泛。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式仕为郡功曹。后元伯寝疾笃,同郡郅君章、殷子徵晨夜省视之。元伯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子徵曰:「吾与君章尽心于子,是非死友,复欲谁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阳范巨卿,所谓死友也。」寻而卒。式忽梦见元伯玄冕垂缨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重违其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至圹,将窆,而柩不肯进。其母抚之曰:「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脩坟树,然后乃去。

简释

具鸡黍:喻招待客人。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例句

系舟偏忆戴,炊黍愿期张。 李端 宿荐福寺东池有怀故园因寄元校书

巨卿哭处云空断,阿骛归来月正明。 杜牧 池州李使君没后十一日处州新命始到后见归妓感而成诗

素车犹恸哭,宝剑欲高悬。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

蹉跎江浦生华发,牢落寒原会素车。 权德舆 哭张十八校书

元伯归全去,无由白马来。 权德舆 工部发引日属伤足卧疾不遂执绋

张范善终始,吾等岂不慕。 王昌龄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尚忆青骡去,宁知白马来。 王维 哭褚司马

诘朝始趋凤阙去,此日遂愁鸡黍违。 王起 和李校书雨中自秘省见访知早入朝便入集贤不遇诗

张范唯通梦,求羊永绝踪。 皇甫冉 送魏六侍御葬

风期嵇吕好,存殁范张亲。 褚亮 伤始平李少府正己

白马宾徒散,青乌陇隧开。 郑愔 哭郎著作

青乌新兆去,白马故人来。 骆宾王 乐大夫挽词五首

雁鱼空有信,鸡黍恨无期。 鱼玄机 期友人阻雨不至

典故
相关人物
昙始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十《释昙始》
释昙始,关中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孝武大元之末,赍经律数十部往辽东宣化,显授三乘立以归戒,盖高句骊闻道之始也。义熙初复还关中开导三辅,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

例句

白足禅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拟休官。 李商隐 天平公座中呈令狐令公时蔡京在坐京曾为僧徒故有第五句

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 李白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

白足行花曾不染,黄囊贮酒欲如何。 皎然 酬秦系山人戏赠

典故
嬴棺费鲍鱼
 
鲍车

相关人物
李斯
 
秦始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例句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李贺 苦昼短

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李显 幸秦始皇陵

典故
沙丘鲍鱼
 
辒凉骨臭
 
鲍鱼腥

相关人物
秦始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64~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典故
伯始泉
 
胡公菊潭水
  
饮菊胡潭

相关人物
胡广


《后汉书》卷四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胡广〉~504~
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灵帝立,与太傅陈蕃参录尚书事,复封故国。以病自乞。会蕃被诛,代为太傅,总录如故。时年已八十,而心力克壮。唐·李贤注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曰「菊水出穰县。芳菊被涯,水极甘香。谷中皆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七八十者犹以为夭。太尉胡广所患风疾,休沐南归,恒饮此水,后疾遂瘳,年八十二薨。」
典故
三十九年非
 
五十九年非
 
五十知非
 
伯玉年
 
伯玉知非
 
伯玉能觉
 
四十九
 
四十九年非
 
四十始知非
 
悟前非
 
慕蘧瑗
 
知六十二年非
  
蘧玉知非
  
蘧非

相关人物
蘧瑗


《淮南子》卷一〈原道训〉~25~
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汉·高诱注:「伯玉,卫大夫璩瑗也。今年则行是也,则还顾知去年之所行非也。岁岁悔之,以至于死,故有四十九年非,所谓月悔朔,日悔昨也。」
《庄子集释》卷八下〈杂篇·则阳〉~905~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简释

伯玉知非:指不断改过或表示往事不堪回首。宋陆游《累日文符沓至怅然有感》之二:“白首逢人只累欷,今虽未是昨真非。”


例句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 刘禹锡 答柳子厚

年纪少他蘧伯玉,幸因多难早知非。 李咸用 和友人喜相遇十首之八

首开三百六旬日,新知四十九年非。 李谅 苏州元日郡斋感怀寄越州元相公杭州白舍人(时长庆四年也)

自禀道情龆龀异,不同蘧玉学知非。 杨巨源 和令狐郎中

不待蘧生年,从此知昔非。 权德舆 刘绍相访夜话因书即事

廉颇不觉老,蘧瑗始知非。 武元衡 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

非通非介人,谁论四十九。贤哉蘧伯玉,清风独不朽。 黄滔 寓言

典故
不喜儒
 
儒坑
    
爇文
    
秦焚
 
秦燔
 
诗书焚爇

相关人物
李斯
 
秦始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54~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侯生卢生相与谋曰:……。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例句

秦火不爇舌,秦火空爇文。 孟郊 秋怀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李显 幸秦始皇陵

野桥疑望日,山火类焚书。 沈佺期 咸阳览古

诗书焚爇散学士,高阁奢逾娇美人。 苏颋 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

典故
柴门今始开
 
此日扫花径,蓬户为君开
 
花径不曾扫
 
隔篱呼取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六〈客至〉【案:原注。喜崔明府相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但有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篷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典故 
五株封
 
五株树
 
五树松
 
大夫封
 
大夫材
  
大夫树
 
始皇封松
 
封松
 
松作大夫
 
秦官
  
秦封大夫
 
秦封树
 
秦帝封
 
秦王封

相关人物
秦始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42~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
《艺文类聚》卷八十八〈木部上·松〉~52~
《汉官仪》曰。秦始皇上封太山。逢疾风暴雨。赖得松树。因复其道。封为大夫松也。

简释

大夫松:咏松树,或喻受恩遇。唐鲍溶《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清跸间过素王庙,翠华高映大夫松。”


例句

寄怀丞相业,因擢大夫材。 唐扶 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

风高大夫树,露下将军药。 张说 药园宴武辂沙将军赋得洛字

昔闻咸阳帝,近说稽山侬。或者仙人号,或以大夫封。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

野鹤随君子,寒松揖大夫。 李商隐 西溪

丁固梦时还有意,秦王封日岂无心。 王睿

山苗不可荫,孤直俟秦封。 白行简 贡院楼北新栽小松

桃源迷汉姓,松树有秦官。 卢照邻 酬扬比部员外暮宿琴堂朝路书阁率尔见赠之作

愿符千载寿,不羡五株封。 陆贽 禁中春松

清跸间过素王庙,翠华高映大夫松。 鲍溶 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

典故
大鱼射
 
射鲸
 
秦王射鱼

相关人物
秦始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63~
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
典故
相关人物
秦始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例句

千年清德水,九折满荣光。 段成式 河出荣光

典故
东海桥
  
石桥东望
 
祖龙不成桥
 
祖龙鞭
 
祖龙浮海
 
秦帝桥
  
秦王构石
 
秦王树石桥
 
秦王鞭
 
秦皇架石桥
 
鞭山驱石
 
鞭桥
   
相关人物
秦始皇


晋·伏琛《三齐略记》
秦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据《五朝小说大观》本)
《太平御览》卷四〈天部四·日下〉
《三齐略》:「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海看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犹赤色。」

简释

驱石:喻造桥有如神助。唐杜甫《陪李七司马造江上观造竹桥》:“合观却笑千年事,驱石何事到海东?”


例句

烟开秦帝桥,隐隐横残虹。 刘长卿 登东海龙兴寺高顶望海简演公

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 周匡物 应举题钱塘公馆

北军那夺印,东海漫难桥。 唐彦谦 咸通中始闻褚河南归葬阳翟是岁上追叙风概因成二十韵

自言来此云边住,曾看秦王树石桥。 徐凝 寄海峤丈人

曾见秦皇架石桥,海神忙迫涨惊潮。 徐钓者 自吟

秦王空构石,仙岛远难依。 李峤

愁约三年外,相迎上石桥。 李昌符 送人入新罗使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李白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蟾蜍同汉月,螮蝀异秦桥。 顾况 送从兄使新罗

典故
渡浙
 
秦山
 
铭功会稽

相关人物
秦始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60~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例句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李白 古风之三

枕戈忆句践,渡浙想秦皇。 杜甫 壮游

典故
千金筑台
 
始隗
 
尊隗
 
师郭隗
 
延郭隗
 
恩从隗始
  
燕昭筑台
    
台上黄金
  
郭隗始
    
郭隗见招
  
隆郭隗礼
 
隗在燕
   
隗贵重
 
高台黄金
 
黄金峻
 
黄金独名台
 
相关人物
燕昭王
 
郭隗

参考典故
市骏


《战国策》卷二十九〈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064~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丑,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柰何?」……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昭明文选》卷二十八南朝宋·鲍明远(照)《放歌行》
「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唐·李善注:「王隐《晋书》曰:『段匹磾讨石勒,进屯故安县故燕太子丹金台。』《上谷郡图经》曰:『黄金台,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二说既异,故具引之。』」
《齐东野语》卷十八〈史记无燕昭筑台事〉~330~
按新序、通鉴亦皆云「筑宫」,不言「台」也。然李白屡惯用黄金台事,如「谁人更埽黄金台」,「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埽洒黄金台,招邀广平客」,「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杜甫亦有「杨梅结义黄金台」,「黄金台贮贤俊多」。柳子厚亦云:「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白氏六帖有:「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士,谓之黄金台。」此语唐人相承用者甚多,不特本于白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一《易水》
其一水东出注金台陂,东西六、七十步,南北五十步,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馀,方可四十步。陂北十馀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高十馀丈。昔慕容垂之为范阳也,戍之,即斯台也。意欲图还上京,阻于行旅,造次不获遂心。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广宇,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昭王礼宾,广延方士,至于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建下都,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

简释

黄金台:指招贤之所。唐李白《南奔书怀》:“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例句

此去黄金台上客,相思应羡雁南归。 刘沧 送友人罢举赴蓟门从事

若使解言天下事,燕台今筑几千金。 司空图 喜山鹊初归三首之二

东门上相好知音,数尽台前郭隗金。 吴仁璧 投谢钱武肃

独上黄金台,凄凉泪如雨。 曹邺 东武吟

白刃方盈国,黄金不上台。 李咸用 惜别

此时闻有燕昭台,挺身东望心眼开。 李商隐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同舍

夜归碣石馆,朝上黄金台。 李商隐 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

长吟远下燕台去,惟有衣香染未销。 李商隐 梓州罢吟寄同舍

郑驿来虽及,燕台哭不闻。 李商隐 自南山北归经分水岭

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李白 南奔书怀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李白 古风之十五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李白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洒扫黄金台,招邀青云客。 李白 寄上吴王三首之三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李白 行路难三首之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 雁门太守行

燕台上客意何如,四五年来渐渐疏。 杜牧 寄浙西李判官

郭隗黄金峻,虞卿白璧鲜。 杜牧 往年随故府吴兴公夜泊芜湖口今赴官西去再宿芜湖感伤怀因成十六韵

内举无惭古所难,燕台遥想拂尘冠。 杜牧 贺大夫崔正字

礼数全优知隗始,讨论常见念回愚。 杜牧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紫气关临天地阔,黄金台贮俊贤多。 杜甫 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之九

未怪及时少年子,扬眉结义黄金台。 杜甫 晚晴

未向燕台逢厚礼,幸因社会接余欢。 柳棠 答杨尚书

空嗟荐贤路,芳草满燕台。 温庭筠 中书令裴公挽歌二首之二

来燕隗贵重,去鲁孔恓惶。聚散期难定,飞沉势不常。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

郭隗池台处,昭王尊酒前。 卢照邻 送幽州陈参军赴任寄呈乡曲父老

卧多共息嵇康病,才劣虚同郭隗尊。 秦系 山中枉皇甫温大夫见招书

少年太守勋庸盛,应笑燕台两鬓霜。 罗隐 姑苏城南湖陪曹使君游

阳春曲调高谁和,尽日焚香倚隗台。 罗隐 尚父偶建小楼特摛丽藻绝句不敢称扬三首之一

纵饶吴土容衰病,争奈燕台费料钱。 罗隐 病中上钱尚父

自笑疏慵似麇鹿,也教台上费黄金。 罗隐 登宛陵条风楼寄窦常侍

千枝白露陶潜柳,百尺黄金郭隗台。 罗隐 县斋秋晚酬友人朱瓒见寄

龙门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隗台。 罗隐 送章碣赴举

荣衰贵贱目所睹,莫嫌头白黄金台。 罗隐 酬丘光庭

夫君何不遇,为泣黄金台。 薛据 怀哉行

怀玉尚悲迷楚塞,捧金犹羡乐燕台。 许浑 春日思旧游寄南徐从事刘三复

自惭林薮龙钟者,亦得亲登郭隗台。 贯休 陈情献蜀皇帝

昔时燕王重贤士,黄金筑台从隗始。 贾至 燕歌行

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 陈子昂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陈子昂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

正叨清级忽从戎,况与燕台事不同。 韩偓 余自刑部员外郎为时权所挤值盘石出镇藩屏朝选宾佐以余充职掌记郁郁不乐因成长句寄所知

匹马东归羡知己,燕王台上结交新。 高骈 留别彰德军从事范校书

《國語辭典》:阿咸  拼音:ā xián
晋代阮籍之侄子阮咸。后人因称侄辈为「阿咸」。宋。苏轼 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三首之二:「朝回雨袖天香满,头上银幡笑阿咸。」
《國語辭典》:杀鸡为黍(殺雞為黍)  拼音:shā jī wéi shǔ
杀鸡作黍饭。指盛情款待宾客。《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专诸复出其妻子相见,杀鸡为黍,欢如骨肉。」也作「杀鸡炊黍」。
《國語辭典》:素车(素車)  拼音:sù chē
古代遇丧事或凶事时,所用白土涂饰或没有纹饰的车子。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祝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漢語大詞典》:范张(范張)
(1). 东汉 范式 、 张劭 的并称。二人友善,重义守信,有死友之称。后常以 范 张 比喻生死不渝的至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 范 张 欵欵於下泉, 尹 班 陶陶於永夕。”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戴叔伦:“ 范 张 之期,曾不虚月。”
(2). 范蠡 、 张良 的并称。古代以为名臣功成恬退的典范。 南朝 梁 江淹 《后让太傅扬州牧表》:“追迹 范 张 ,濯缨 汾 射 ,臣之志也。”
《國語辭典》:鸡黍(雞黍)  拼音:jī shǔ
以鸡作菜,以黍作饭。指招待宾客的家常菜肴,也用以表示招待朋友情意真率。南朝梁。范云〈赠张徐州谡〉诗:「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唐。孟浩然 过故人庄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漢語大詞典》:鸡黍约(雞黍約)
东汉 范式 在他乡与其至友 张劭 约定,两年后当赴 劭 家相会。 劭 归告其母,请届时设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劭 谓 式 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 式 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 唐 唐彦谦 《道中逢故人》诗:“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 宋 苏轼 《送沉逵赴广南》诗:“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清 吴蔚光 《琐窗寒·暮秋》词:“待小春,开了山梅,重寻鸡黍约。”
《漢語大詞典》:鸡黍期(雞黍期)
同“ 鸡黍约 ”。 唐 高适 《赠别王七十管记》诗:“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漢語大詞典》:鸡黍约(雞黍約)
东汉 范式 在他乡与其至友 张劭 约定,两年后当赴 劭 家相会。 劭 归告其母,请届时设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劭 谓 式 信士,必不乖违。至其日, 式 果至。二人对饮,尽欢而别。事见《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后以“鸡黍约”为友谊深长、聚会守信之典。 唐 唐彦谦 《道中逢故人》诗:“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 宋 苏轼 《送沉逵赴广南》诗:“君归赴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清 吴蔚光 《琐窗寒·暮秋》词:“待小春,开了山梅,重寻鸡黍约。”
《國語辭典》:白足  拼音:bái zú
南北朝的名僧昙始。足白于面,故称为「白足和尚」,后人便称僧人为「白足」。唐。李商隐 天平公座中呈令狐令公时蔡京在坐京曾为僧徒故有第五句诗:「白足禅僧思败道,青袍御史拟休官。」宋。苏轼 赠江州景德长老诗:「白足高僧解达观,安排春事满幽栏。」
《漢語大詞典》:白足和尚
后秦 鸠摩罗什 弟子 昙始 ,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淖而未尝污湿,时称“白足和尚”。后亦用以指高僧。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昙始:“释 曇始 , 关中 人。自出家以后,多有异迹…… 始 足白於面,虽跣足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
《漢語大詞典》:菊水
水名。在今 河南省 内乡县 。传说饮其水可长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湍水:“ 湍水 之南, 菊水 注之。水出西北 石涧山 芳菊谿 ,亦言出 析谷 ,盖谿涧之异名也。源旁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云此谷之水土,餐挹长年。” 宋 杨万里 《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 吴 綾缝囊染 菊水 ,蛮砂涂印题进字。” 金 元好问 《长寿新居》诗:“蒲池餘老节, 菊水 引新芽。”
《漢語大詞典》:知非
(1).五十岁的代称。《淮南子·原道训》:“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谓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过失。后因以“知非”称五十岁。 唐 白居易 《自咏》:“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余自少 陆机 作赋之二年,至过 蘧瑗 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清 钮琇 觚賸·除夜觇士:“﹝ 陈楚产 ﹞齿踰知非,始补弟子员。”
(2).省悟以往的错误。 唐 赵嘏 《东归道中》诗之一:“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宁调元 《东蜕庵三什》:“北瘦南肥各迥然,知非遥想待他年。”
《國語辭典》:蘧瑗知非  拼音:qú yuàn zhī fēi
春秋时卫国贤大夫蘧瑗善于反省过失,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见《淮南子。原道》。后比喻不断改过反省,重新做起的意思。宋。苏轼 次韵曹九章见赠诗:「蘧瑗知非我所师,流年已似手中蓍。」
分類:五十大夫
《國語辭典》:蘧伯玉  拼音:qú bó yù
人名。春秋卫国大夫蘧瑗。参见「蘧瑗」条。
《漢語大詞典》:焚坑
见“ 焚书坑儒 ”。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國語辭典》:焚书(焚書)  拼音:fén shū
烧燬书籍。《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漢語大詞典》:秦余(秦餘)
指 秦 代的遗迹。文选·张衡〈西京赋〉:“视往昔之遗馆,获 林光 於 秦 餘。” 李善 注:“《汉书音义》 瓚 曰: 林光 , 秦 离宫名也。” 吕良 注:“ 秦始皇 作,故言 秦 餘。” 南朝 齐 陆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之二:“洪波陪帐饮, 林光 宴 秦 餘。”
分類:遗迹
《漢語大詞典》:秦坑
指 秦始皇 坑儒事。 唐 张说 《奉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学士序》:“乃命学者缮落简,缉遗编,纂 鲁 壁之文章,缀 秦 坑之煨烬。” 前蜀 杜光庭 《蜀王仙都醮山词》:“凤札龙书,靡存于 鲁 壁;虎符龟籙,难访于 秦 坑。”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相与提携,莫蹈 秦 坑之祸。”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然此后青衿日恣,动以 秦 坑胁上官,至乡绅则畏之为倀子。”
《國語辭典》:秦灰  拼音:qín huī
1.秦朝阿房宫被项羽焚烧成灰。唐。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诗:「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2.秦始皇焚书成灰。元。郝经 秋兴诗:「六经依旧垂天地,千载秦灰散劫空。」
《國語辭典》:五大夫  拼音:wǔ dà fū
1.授赏有功者的爵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战国策。楚策一》:「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汉。晁错论贵粟疏〉:「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
2.秦始皇封泰山后,返京途中遇大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因而封此松为五大夫。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借指松树。也称为「大夫松」。
3.越王句践的五大夫。为舌庸、苦成、大夫种、范蠡、皋如。
4.战国时魏的五大夫。为吴起、西门豹、北门可、乐羊、李克。
《國語辭典》:大夫松  拼音:dà fū sōng
五大夫的别称。参见「五大夫」条。
《國語辭典》:五大夫  拼音:wǔ dà fū
1.授赏有功者的爵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战国策。楚策一》:「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汉。晁错论贵粟疏〉:「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
2.秦始皇封泰山后,返京途中遇大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因而封此松为五大夫。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借指松树。也称为「大夫松」。
3.越王句践的五大夫。为舌庸、苦成、大夫种、范蠡、皋如。
4.战国时魏的五大夫。为吴起、西门豹、北门可、乐羊、李克。
《漢語大詞典》:秦封
指 秦始皇 巡游各地时给予山川、物类的封号。 清 吴伟业 《松化石》诗:“ 穀城 相遇处,肯復受 秦 封。” 靳荣藩 注引汉官仪:“ 秦始皇 上封 泰山 ,风雨暴至,休於松下,因封其松为五大夫。”
《漢語大詞典》:德水
(1). 黄河 的别名。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 周 得火德, 秦 代 周 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更名 河 曰 德水 ,以为水德之始。”史记·封禅书:“ 秦始皇 既并天下而帝,或曰:‘……昔 秦文公 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於是 秦 更名 河 曰 德水 。” 南朝 陈 徐陵 《孝义寺碑》:“昔 岱山 徙号, 重华 著其受终; 德水 移名, 秦 人表其嘉运。”《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贺圣欢》:“四海皇风被,千年 德水 清。”
(2).佛教语。谓功德水。 南朝 梁简文帝 《奉阿育王寺钱启》:“难遇者乃 如来 真形舍利,照景蜜瓶,浮光德水。”参见“ 八功德水 ”。
《國語辭典》:八功德水  拼音:bā gōng dé shuǐ
1.西方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池及须弥山、七金山的内海,皆盈满八功德水。八功德谓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后不伤肠。《俱舍论》卷一一:「妙高为初,轮围最后,中间八海。前七名内七,中皆具八功德水。」
2.河川名:(1)在云南省宾川县鸡足山巅。(2)在南京钟山。
《國語辭典》:石桥(石橋)  拼音:shí qiáo
石造的桥。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凌石桥之莓苔,越楢溪之纡萦。」
《國語辭典》:秦桥(秦橋)  拼音:qín qiáo
秦始皇为过海观日所造的桥。参见「鞭石成桥」条。唐。李贺 古悠悠行:「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漢語大詞典》:鞭石
(1).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晋 伏琛 《三齐略记》:“ 始皇 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 城阳 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后遂以“鞭石”为神助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 宋 苏轼 《两桥诗·西新桥》:“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 元 陈樵 《蔗庵赋》:“ 秦 人鞭石而望洋, 谢娥 入海而增喟。” 明 王世贞 《太和即事》诗之一:“路疑鞭石就,室似凿空悬。”
(2).相传 难留城 (今 湖北 宜昌 )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两块大石,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调,百姓便进洞祈福。天旱则鞭打阴石得雨,雨多则鞭打阳石天晴。事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夷水》。后作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北周 庾信 《和乐仪同苦热》:“鞭石未成雨,鸣鳶不起风。” 唐 杜甫 《雷》之二:“暴尪或前闻,鞭石非稽古。”
《漢語大詞典》:鞭血
借指战争。 唐 鲍溶 《述德上太原严南书绶》诗:“终古鞭血地,到今耕稼繁。”
分類:战争
《漢語大詞典》:驱石(驅石)
指神助 秦始皇 驱石造桥的典故。典出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晋 伏琛 《三齐略记》:“ 始皇 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 城阳 一山石,尽起立……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八:“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 唐 杜甫 《陪李七司马皂江山观造竹桥》诗:“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东海。” 元 郝经 《秋兴》诗之三:“翩翩精卫休填海,驱石 秦 人已断鞭。”
《國語辭典》:拥彗(擁篲)  拼音:yǒng huì
拿著扫帚清理环境,以等候贵客的降临。用以表示对贵客的敬意。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唐。沈既济《任氏传》:「崟入门,见小僮拥彗方扫,有一女奴在其门,他无所见。」也作「拥彗」。
《漢語大詞典》:燕昭台(燕昭臺)
见“ 燕臺 ”。
《國語辭典》:燕台(燕臺)  拼音:yān tái
地名。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
《漢語大詞典》:燕王台(燕王臺)
见“ 燕臺 ”。
《國語辭典》:燕台(燕臺)  拼音:yān tái
地名。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
《國語辭典》:燕台(燕臺)  拼音:yān tái
地名。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
《漢語大詞典》:郭隗台(郭隗臺)
燕昭王为招贤强国,于 易水 东南筑台,置千金于上,以招贤士,旁有“小金臺”,相传即“郭隗臺”。于是四方贤良,争趋归 燕 。后因以“郭隗臺”指招良纳贤之处。 闽 徐夤 《草》诗:“ 燕昭 没后多卿士,千载流芳 郭隗臺 。” 前蜀 贯休 《陈情献蜀皇帝》诗:“自惭林藪龙鐘者,亦得亲登 郭隗臺 。” 清 孙致弥 《感旧示魏禹平》诗:“ 郭隗臺 荒荆棘里,茫茫棖触恨难胜。”
《漢語大詞典》:郭隗宫
战国 燕昭王 为礼待 郭隗 所建的馆舍。见《战国策·燕策一》《史记·燕世家》。后因以为贤人聚集之所。 清 钱谦益 《上元后二日闻诸公贬谪之信偶作》诗:“ 黄金臺 畔夕阳红,衰草丛残 郭隗 宫。”
《漢語大詞典》:郭隗尊
燕昭王 礼聘 郭隗 ,筑宫台而尊事之。见战国策·燕策一。后因以“郭隗尊”指帝王招揽贤良之士的典实。 唐 秦系 《山中枉皇甫温大夫见招书》诗:“卧多共息 嵇康 病,才劣虚同 郭隗 尊。”参见“ 郭隗宫 ”。
《漢語大詞典》:郭隗宫
战国 燕昭王 为礼待 郭隗 所建的馆舍。见《战国策·燕策一》《史记·燕世家》。后因以为贤人聚集之所。 清 钱谦益 《上元后二日闻诸公贬谪之信偶作》诗:“ 黄金臺 畔夕阳红,衰草丛残 郭隗 宫。”
《漢語大詞典》:郭隗金
文选·鲍照〈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 黄金臺 。” 李善 注:“《上谷郡图经》曰:‘ 黄金臺 , 易水 东南十八里。 燕昭王 置千金於臺上,以延天下之士。’”后因以“郭隗金”为以重金礼聘贤士之典。 唐 吴仁璧 《投谢钱武肃》诗:“东门上相好知音,数尽臺前 郭隗 金。”
《漢語大詞典》:隗始
史记·燕召公世家:“ 燕昭王 於破 燕 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 郭隗 曰:‘ 齐 因孤之国乱而袭破 燕 ,孤极知 燕 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 郭隗 曰:‘王必欲致士,先从 隗 始。况贤於 隗 者,岂远千里哉!’於是 昭王 为 隗 改筑宫而师事之。 乐毅 自 魏 往, 邹衍 自 齐 往, 剧辛 自 赵 往,士争趋 燕 。”后因以“隗始”用作以礼招贤的典故。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但今者僶勉从事,挛拘就役,朝廷厚用其才,竟不薄加其礼。求诸 隗 始,其义安施?”亦为自赞自诵义。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於戏!后世考文之士,有若 阮孝绪 辈,覈繁简之衷,以悉类次之当,必以余言为 隗 始夫。”
分類:招贤
《漢語大詞典》:隗台(隗臺)
战国 燕昭王 为 郭隗 筑的台。也称 黄金台 。 唐 罗隐 《送章碣赴举》诗:“ 龙门 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 隗臺 。” 唐 元稹 《处分幽州德音》:“ 燕 赵 之间,古多奇士, 隗臺 如在,代岂乏贤?”参见“ 黄金臺 ”。
《國語辭典》:黄金台(黃金臺)  拼音:huáng jīn tái
1.地名。位今河北省易水县境内。战国时燕昭王欲复齐人灭国的仇恨,要招纳贤士,于是以郭隗为师,为之筑台,布金于上,以招致四方豪杰,称为「黄金台」。后亦用以指招揽贤良的地方。南朝宋。鲍照〈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简称为「金台」。
2.戏曲剧目。周代故事戏。叙述齐湣王宠邹妃及太监伊立,而欲杀世子田法章,法章出亡,后为御史田单所救。此戏有时亦与《火牛阵》合演。
《國語辭典》:黄金台(黃金臺)  拼音:huáng jīn tái
1.地名。位今河北省易水县境内。战国时燕昭王欲复齐人灭国的仇恨,要招纳贤士,于是以郭隗为师,为之筑台,布金于上,以招致四方豪杰,称为「黄金台」。后亦用以指招揽贤良的地方。南朝宋。鲍照〈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简称为「金台」。
2.戏曲剧目。周代故事戏。叙述齐湣王宠邹妃及太监伊立,而欲杀世子田法章,法章出亡,后为御史田单所救。此戏有时亦与《火牛阵》合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