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知政
(1).为政。谓主持政务。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子产 其将知政矣,让不失礼。”国语·周语中:“若是而知 晋国 之政, 楚 越 必朝。” 韦昭 注:“知政,谓为政也。”韩非子·说林下:“君长自知政,公无事矣。”
(2).明察政事。《礼记·乐记》:“审乐以知政。” 郑玄 注:“听乐而知政之得失。”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國語辭典》:官吏  拼音:guān lì
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任命,从事公务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上下官吏都喜欢他,再无说话。」
《國語辭典》:上清  拼音:shàng qīng
1.道家的三清境之一。即天界。亦泛指仙境。唐。白居易〈梦仙〉诗:「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兰公炼丹已成,举家服之,老者发白反黑,少者辟谷无饥,远近闻之,皆知其必飞升上清也。」
2.唐朝宰相窦参自知将为政敌所害,嘱其婢上清,将来入宫后,为其辩白。上清后果入宫,向德宗申冤。见《太平广记。卷二七五。上清》。后泛指婢女。明。方以智《通雅》卷一九:「婢亦谓之上清。柳珵上清传,温公考异引之……事虽不可信,然当时称婢为上清,亦常语也。」
《國語辭典》:清静(清靜)  拼音:qīng jìng
1.宁静不烦扰。《老子》第四十五章:「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安静不吵杂。《文选。王褒。洞箫赋》:「惟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諠。」
3.天气明朗。《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新雨已,天清静无风。」《隋书。卷二十一。天文志下》:「若天气清静,无诸游气,日月不明,乃为失色。」
4.安静无事。《汉书。卷六十。杜周传》:「延年乃选用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
《國語辭典》:治行  拼音:zhì xíng
整理行装。《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宋。秦醇〈谭意哥传〉:「张调官,复来见。意乃治行,饯之郊外。」
《國語辭典》:治行  拼音:zhì xìng
施政的成绩。《管子。八观》:「治行为上,爵列为下,则豪桀材臣,不务竭能,便辟左右,不论功能。」《汉书。卷七四。魏相传》:「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
《國語辭典》:政府  拼音:zhèng fǔ
1.唐宋时称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政府」。《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二年》:「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日在政府,选事悉委侍郎宋遥、苗晋卿。」《宋史。卷三一九。列传。欧阳脩》:「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2.国家行政机关的总称,为近代国家构成要素之一。
《國語辭典》:端拱  拼音:duān gǒng
端坐拱手。比喻古圣王无为而天下治。《魏书。卷七七。辛雄传》:「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隋。杨广〈冬至乾阳殿受朝〉诗:「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
《國語辭典》:宝鼎(寶鼎)  拼音:bǎo dǐng
1.原为古代的炊器,后作为政权的象徵,故称为「宝鼎」。《史记。卷二八。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2.汉郊祀歌曲。《汉书。卷六。武帝纪》:「六月,得宝鼎后土祠旁。秋,马生渥洼水中。作宝鼎、天马之歌。」
3.三国时吴国孙皓的年号(西元266~269)。
《國語辭典》:立政  拼音:lì zhèng
修立政教。《书经。周官》:「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皆体天作制,顺时立政。」
《漢語大詞典》:政理
(1).谓为政之道。鬼谷子·本经阴符:“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 唐 韩愈 《应所在典帖良人男女等状》:“鞭笞役使,至死乃休。既乖律文,实亏政理。” 宋 陈亮 《书〈欧阳文粹〉后》:“公之文根乎仁义而达之政理,盖所以翼‘六经’而载之万世者也。” 明 黄绾 《明道编》卷四:“故当时政理清明,风俗淳厚。”
(2).谓有卓越的政绩。后汉书·张衡传:“ 衡 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姦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 亮 之器能政理,抑亦 管 萧 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 城父 、 韩信 ,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3).政治。管子·重令:“兵虽彊,不轻侮诸侯,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政理。”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安井衡 曰:“‘理’下文作‘治’,此作‘理’者, 唐 人避讳,而后儒未订也。”
《國語辭典》:吏道  拼音:lì dào
1.官吏处理政务之道。《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二首之一》:「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旧唐书。卷九八。卢怀慎传》:「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
2.古代韩国由汉字组成的一套音节符号。参见「吏读」条。
分類:为政道路
《漢語大詞典》:吏能
为政的才能。后汉书·坚镡传:“ 世祖 讨 河北 ,或荐 鐔 者,因得召见。以其吏能,署主簿。”南史·孔琇之传:“ 琇之 有吏能,仕 齐 为 吴 令。”宋史·孝宗纪二:“詔侍从、臺諫、两省官举任刑狱、钱穀及有智略吏能者各二人。”
分類:为政才能
《漢語大詞典》:政路
(1).为政的途径。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臣愚以为宜擢 文 右职,以劝忠謇,宣声海内,博开政路。”
(2).指仕路、仕宦。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公既登政路,法当得坟寺。”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上:“ 韩持国维 宝元 閒偕兄弟应进士举,预南省奏名,而下第士子有 韩 家四子连名之嘲,盖以其父 忠宪公 见在政路也。”
《漢語大詞典》:政本
(1).为政的根本。汉书·萧望之传:“ 望之 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追封三代益进封妻制》:“朕稽于古以正百官,惟尚书政本。”
(2).借指尚书。清史稿·刚果贝勒巴雅喇传:“然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与 明 所谓不临民、不治事者乃絶相反。”
《國語辭典》:问政(問政)  拼音:wèn zhèng
1.咨询为政之道。《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2.从事政治事务。如:「他在政坛问政多年,对地方贡献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