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3,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科甲
小友
御试
异途
会元
秋试
唱名
传胪
誊录
终场
举场
擢桂
六科
取解
徵科
《國語辭典》:科甲  拼音:kē jiǎ
汉唐取士,有甲乙等科,后世因称科举为「科甲」。而明清时亦称进士、举人出身为「科甲」。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几年窗下学班马,吾岂匏瓜,指望待一举登科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不是科甲的人,不得当权。」
《國語辭典》:小友  拼音:xiǎo yǒu
1.年长者称年纪小的朋友。《新唐书。卷一三九。李泌传》:「泌在旁,帅尔曰:『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乎?』九龄惊,致容谢之,因呼『小友』。」
2.明朝称童生为「小友」。《儒林外史》第二回:「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
《漢語大詞典》:少友
小友。年长者对年轻友人的称呼。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 孔融 ﹞既得济,益奇贵 慈 ,曰:‘卿,吾之少友也。’”
《漢語大詞典》:御试(御試)
殿试。科举时代,帝王于宫殿内考试贡举之士。 宋 龚鼎臣 东原录:“时 庠 ( 黄庠 )以疾不能就御试,旣愈,陈述於贡院。”宋史·选举志一:“自来御试赋题,皆士人尝拟作者。”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旂音:“ 康熙 己未,御试博学鸿儒, 施愚山 侍讲卷阁拟一等,上亲閲定名。”
《漢語大詞典》:异途(異途)
(1).不同的道路。形容有差别,不一样。 晋 干宝 《〈搜神记〉序》:“将使事无二迹,言无异途,然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北齐书·元孝友传:“今人生为皂隶,葬拟王侯,存没异途,无復节制。”
(2).非正规的仕途。指非科举出身。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吏部·徐晞三代遭际:“﹝ 徐晞 ﹞以异途任六卿,世所共艷,然不知其子孙所遇更异。”
《國語辭典》:会元(會元)  拼音:huì yuán
1.科举时会试考取第一名的人。《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缘》:「得唐寅甚喜,许以会元。」《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如今就把一个会元,撇在地下,我也无心去拾他了。」
2.总要、汇要。多用于书名。如《五灯会元》。
《國語辭典》:秋试(秋試)  拼音:qiū shì
科举时代在秋季举行的乡试。也称为「秋闱」。
《國語辭典》:唱名  拼音:chàng míng
1.按名册高声点名。《北史。卷五五。元文遥传》:「令赵郡王睿宣旨唱名,厚加慰喻。」《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正值知州投文换牌,唱名点到江溶名字。」
2.旧时殿试后,皇帝呼名召见登第的进士。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一。郑侨登云梯》:「先是考官用分数编排,石君当居上,临唱名始易之云。」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唱名》:「上御集英殿拆号唱进士名,各赐绿襕袍、白简、黄衬衫。」
《國語辭典》:胪唱(臚唱)  拼音:lú chàng
科举时,天子宣旨传召新科进士入见,称为「胪唱」。元。方回〈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之五:「胪唱曾叨殿上传,末班遥望御炉烟。」也作「胪传」。
《國語辭典》:工尺谱(工尺譜)  拼音:gōng chě pǔ
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也称为「笛色谱」、「管色谱」。
《國語辭典》:传胪(傳臚)  拼音:chuán lú
1.科举时代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黄、何、方、乐四人自去传胪,何澄是二甲,选了兵部主事。」《儒林外史》第七回:「传胪那日,荀玫殿在二甲,王惠殿在三甲,都授了工部主事。」
2.称科举会试二甲、三甲第一名的进士。
《國語辭典》:誊录(謄錄)  拼音:téng lù
誊写抄录。如:「誊录文稿」。
《國語辭典》:终场(終場)  拼音:zhōng cháng
1.结束。如:「终场前一分钟,我方攻进一球,后来居上,赢得冠军。」
2.古代指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考试。《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开宝三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
《國語辭典》:举场(舉場)  拼音:jǔ cháng
科举考试的考场。唐。张藉〈送李馀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好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元。关汉卿《陈母教子。楔子》:「当今明主要大开学校,选用贤良,每三年开放一遭举场。」也称为「选场」。
《漢語大詞典》:擢桂
犹折桂。指科举及第。 唐 杜诵 《哭长孙侍御》诗:“礼闈曾擢桂,宪府旧乘驄。” 宋 杨万里 《送罗宣卿主簿之官巴陵》诗:“ 印山 三子十一孙,六人擢桂两特恩。”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高蟾:“明年 李昭 知贡,遂擢桂,官至御史中丞。”
《國語辭典》:六科  拼音:liù kē
1.唐宋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1)唐代举士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为六科。见《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2)宋景德、天圣年间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达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政理,可使从政;洞识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为六科。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九。制度类》。(3)宋绍兴时以文章典丽、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九。制度类》。
2.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分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行政事务,纠其弊误。
3.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六种植物。《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不想遇著荒歉之岁,六科未收。」
《國語辭典》:取解  拼音:qǔ jiě
唐宋科举制度,选送士子应试进士第,称为「取解」。《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初,礼部贡举,设进士、九经、五经、……明经、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礼部,春考试。」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欧阳文忠公年十七,随州取解,以落官韵而不收。」
《漢語大詞典》:徵科
1.征收赋税。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上考功第, 城 ( 阳城 )自署第曰:‘抚字心劳,徵科政拙,考下下。’” 明 李东阳 《与顾天锡夜话和留别韵》:“徵科亦是公家事,民力 江 南恐未禁。”
2.征辟与科举。 章炳麟 《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诗:“保种平生愿,徵科絶命方。”参见“ 徵辟 ”、“ 科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