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3,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同岁
制举
攀鳞
一甲
幽素
首选
解元
廷试
年家
年兄
三场
文解
胪唱
桂苑
十科
《國語辭典》:同岁(同歲)  拼音:tóng suì
1.年龄相同。唐。白居易 自觉诗二首之一:「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2.同一年。《晋书。卷六六。刘弘传》:「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弘不疑之。」
3.同年被荐举的人。汉。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國語辭典》:制举(制舉)  拼音:zhì jǔ
1.制定选举人才的方法。《管子。宙合》:「钩入枉而出直,此言圣君贤佐之制举也。」
2.唐朝科举的一种,由天子亲试。《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制举无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策之。」
《漢語大詞典》:攀鳞(攀鱗)
比喻依附帝王以成功名。多指科举及第。 元 王恽 《送王子初总管奉诏北上》诗:“烟霞未遂攀鳞志,葵藿空怀向日诚。” 明 唐顺之 《送王生归蜀》诗:“只解攀鳞易,何言献璧非。”
《漢語大詞典》:一甲
(1).一副铠甲。出土 秦 简中常言“赀一甲”,即罚缴一副铠甲,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
(2).借指一兵一卒。战国策·秦策三:“为 秦 战胜攻取者七十餘城,南亡 鄢郢 、 汉中 ,禽 马服 之军,不亡一甲。”新五代史·唐臣传·周德威:“其一甲直数十千,擒之适足为吾资,无徒望而爱之,当勉以往取之。”元史·余阙传:“羣盗四面蚁集,外无一甲之援。”
(3).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等。 唐 时进士不分甲。 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 元 明 一甲仅限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志二
(4). 宋 代 卢秉 提举盐事时所定的一个编组单位。宋史·食货志下四:“﹝ 卢秉 ﹞因定伏火盘数以絶私鬻,自三灶至十灶为一甲。”
《漢語大詞典》:幽素
(1).幽寂,寂静。 唐 李贺 《伤心行》:“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唐 李商隐 《房中曲》:“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清 朱子臣 《司空楼》诗:“ 江陵 鲤鱼泣幽素, 阳春门 下官家署。”
(2).恬淡质朴。 唐 张九龄 《答陈拾遗赠竹簪》诗:“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 明 陈子龙 《岁暮杂感》诗:“君子乐幽素,小人为荒淫。” 清 龚自珍 《寒月吟》:“而我屏见闻,而汝养幽素。”
(3).幽情素心。 宋 吴文英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词:“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繫幽素。”
(4). 唐 科举科目名。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 勃 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唐 科目至繁,唐书志多不载,或略见於列传,今裒集於此……幽素;词赡文华;直言极諫;抱儒素。”
《漢語大詞典》:首选(首選)
(1).科举时代以第一名登第的人。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四:“ 高郢 夜课于 丰亭 ,忽见一鳖在案上,视之,石也。 郢 异其事,取千题散置楮中祷祝,令石鳖衔之,以卜来事。既而石鳖举头,乃是沙洲独鸟赋。题出,果然,其年首选。”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既而次榜亦中首选。”宋史·选举志二:“士人初进,便须别其忠佞, 九成 所对,无所畏避,宜擢首选。”
(2).犹上品。 清 赵翼 《竹初斋中盆兰多名种今年为春寒所败其次者作花尚茂赋诗索和即次原韵》:“纵非首选犹青眼,难得肩随亦素心。”
《國語辭典》:解元  拼音:jiè yuán
1.金元时代对读书人的敬称。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
2.科举时代,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明史。卷七○。选举志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也称为「解头」。
《國語辭典》:廷试(廷試)  拼音:tíng shì
科举时代,会试通过的考生,择优由天子在朝廷亲试。《明史。卷七○。选举志二》:「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聊斋志异。卷八。褚生》:「后吕以岁贡,廷试入都。」
《國語辭典》:年家  拼音:nián jiā
科举时代,同年登科人的互称。《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德称两处投人不著,想得南京衙门做官的多有年家。」《醒世姻缘传》第九四回:「同县的认做表弟表兄,同省的认做敝乡敝友,外省的认做年家故吏。」
《國語辭典》:年兄  拼音:nián xiōng
称谓:(1)唐宋以来,科举考试同榜者互相尊称为「年兄」。唐。李端〈晚夏闻蝉寄广文〉诗:「因垂数行泪,书报十年兄。」也称为「年长兄」。(2)称呼自己的同学。《醒世恒言。卷二六。薛录事鱼服證仙》:「邹年兄好没分晓!既是有心救我,何不就送回衙里去?」(3)主试者对门生的称呼。《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虞伯士出去会著,问道:『那一位是武年兄讳书的?』只见人丛中走出一个矮小人,走过来答道:『门生便是武书。』」
《國語辭典》:三场(三場)  拼音:sān cháng
1.古代科举考试须经三次,称为「三场」。《西游记》第九回:「不拘军民人等,但有读书儒流,文义明畅,三场精通者,前赴长安应试。」
2.科举考试的第三场。《明史。卷七○。选举志二》:「初设科举时,初场试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
《漢語大詞典》:文解
(1).入京应试的证明文书之类。科举乡试中式称举人,考中举人即由地方官给予文解发解入京,参加中央考试。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九:“戊申,詔选人文解不合式样,罪在发解官吏,举人落第,次年免取文解。”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郡县主婿官:“本朝宗室袒免亲女出嫁,如婿係白身人,得文解者为将仕郎,否则,承节、承信郎。”文献通考·选举三:“工部侍郎 任赞 奏请诸色举人,不是家在远方水陵隔越者,逐处选宾从官僚中艺学精博一人,各於本贯,一例分明,比试,如非通赡,不许妄给文解。”
(2).公文。《元典章·兵部四·申台文字重封入递》:“各道遇有申臺文解,须要如法重封,入递转送。”《元典章·礼部一·表章主官校勘》:“校勘无差,具解进呈,仍於文解上开写撰文校勘官吏及复匣锁钥备细申呈。”
《國語辭典》:胪唱(臚唱)  拼音:lú chàng
科举时,天子宣旨传召新科进士入见,称为「胪唱」。元。方回〈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五首之五:「胪唱曾叨殿上传,末班遥望御炉烟。」也作「胪传」。
《漢語大詞典》:桂苑
(1).亦作“ 桂菀 ”。栽有桂树的林园。文选·谢庄〈月赋〉:“廼清兰路,肃桂苑。” 李善 注:“桂苑,有桂之苑。”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之四:“逍遥游桂苑,寂絶到 桃源 。” 王闿运 《牵牛花赋》:“色曖曖其初分,澄桂菀之明苔。”
(2).指科举考场。 唐 黄滔 《二月二日宴中贻同年封先辈渭》诗:“桂苑五更听榜后, 蓬山 二月看花开。”《廿载繁华梦》第二五回:“大人方进京堂秩,幼子旋攀桂苑香。”参见“ 桂林一枝 ”。
《國語辭典》: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桂林,月中的桂树。桂林一枝比喻才能优异、出类拔萃。《晋书。卷五二。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漢語大詞典》:十科
宋 代科举取士的十项科目。 元祐 元年,据 司马光 《乞以十科举士札子》奏设。名目是:一、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二、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三、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四、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五、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六、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七、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八、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九、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十、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参阅宋史·哲宗纪一宋史·选举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