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1,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年龄
有性
寄生
有机
生命
祖先
阴火
发育
植物
冻死
土宜
动物
共生
百昌
共栖
《國語辭典》:年龄(年齡)  拼音:nián líng
岁数。北周。庾信〈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侯莫陈道生墓志铭〉:「伉俪云匹,年龄并故。」唐。皮日休〈虎丘殿前古杉〉诗:「品格齐辽鹤,年龄等宝龟。」
《漢語大詞典》:有性
(1).佛教语。有佛性。指有佛性的众生。与“无性”相对。《圆觉经》:“地狱天宫,皆为浄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2).指生物雌雄两性的特点。参见“ 有性生殖 ”、“ 有性杂交 ”。
《國語辭典》:寄生  拼音:jì shēng
1.依附他物生活。《管子。八观》:「有地君国,而不务耕艺,寄生之君也。」《楚辞。东方朔。七谏。初放》:「便娟之脩竹兮,寄生乎江潭。」
2.生物学上指依附于他种生物之活体上,吸收其寄主之养分,供自身生存者,如植物之桑寄生、动物之蛔虫寄生于人体。
《國語辭典》:有机(有機)  拼音:yǒu jī
1.有机化学的简称,参见「有机化学」条。
2.与生物体有关或来自生物体的物质。今指含有碳原子的化合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及某些碳化合物除外。
《國語辭典》:生命  拼音:shēng mìng
1.生物生存的寿命。《战国策。秦策三》:「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北史。卷二八。列传。源贺》:「臣闻人之所宝,莫宝于生命。」
2.某种活动延续的期间。如:「教育生命」、「职业生命」。陶菊隐《政海轶闻。徐士昌》:「席终,耳语汪大燮曰:『吾将去位,已命东车站备车矣。』汪愕然,俄悟其意。遍语各外使送总统登车,外使亦愕然应之。徐之政治生命,于焉告终。」
3.形容艺术作品十分灵活生动,如同具有生命一般。如:「这是一幅有生命的画。」
《國語辭典》:祖先  拼音:zǔ xiān
始祖或历代的先人。《三国志。卷一二。魏书。毛玠传》:「今真奴婢祖先有罪,虽历百世,犹有黥面供官。」元。张国宾《合汗衫》第四折:「若说著俺祖先,好家私似泼天。」也称为「祖上」。
《國語辭典》:阴火(陰火)  拼音:yīn huǒ
中医上指肝肾的虚火。
《國語辭典》:发育(發育)  拼音:fā yù
1.滋生长养。《礼记。中庸》:「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明史。卷二五五。黄道周列传》:「惟孝弟之人始能经纶天下,发育万物。不孝不弟者,根本既无,安有枝叶。」
2.人自初生至成年,身体逐渐壮实,称为「发育」。如:「几年不见,当年的小男孩已发育成为健壮的青年。」
《國語辭典》:植物  拼音:zhí wù
1.广义之植物界,传统上为百谷草木的总称。为生物之一界,其细胞具有细胞壁,大部分内含叶绿素,可行光合作用,摄取光、水等无机物转化成养分。植物通常固定于一处,繁殖体可藉水、风、人等外力带至各地繁殖。其种类繁多,至少有三十五万种,包括不具细胞核之蓝绿藻、细菌,单细胞之原生生物,不能自营生活的真菌及多细胞真核之绿色植物。
2.自二十世纪末,现代分类学家将生物分为五界,即「动物界」、不具细胞核之「原核界」、单细胞之「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及「植物界」。故狭义之「植物界」仅含有许多细胞真核之水生藻类、及陆生植物。
《漢語大詞典》:冻死
因寒冷而使生物死亡。例如: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毛泽东《七律·冬云》
《國語辭典》:土宜  拼音:tǔ yí
1.土地对于民居及生物的适宜性。《左传。文公六年》:「使毋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
2.土产。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五。明禋年预教习车象》:「市井扑卖土木粉捏妆䌽小象儿,并纸画者,外郡人市去,为土宜遗送。」《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二:「近日有个钦差内相谭稹,到浙西公干,所过州县,必要献上土宜。」
《國語辭典》:动物(動物)  拼音:dòng wù
相对于植物的另一大类生物,这类生物多可自行摄食有机物以维生,有神经、感觉,并具运动能力。生存范围遍及世界各处。
《國語辭典》:共生  拼音:gòng shēng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均有利的生活方式。
《漢語大詞典》:百昌
指各种生物。庄子·在宥:“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犹百物也。” 清 王夫之 《连珠》之三:“百昌有所自兴,八音有所自兆。”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设有人,谓 中国 人之所崇拜者,不在无形而在实体,不在一宰而在百昌,斯其信崇,即为迷妄,则敢问无形一主,何以独为正神?”
分類:种生生物
《國語辭典》:共栖(共棲)  拼音:gòng qī
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不是相为依存,而是只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则没有影响,这种生活方式称为「共栖」。如文鸟专在胡蜂窝的附近筑巢,因为许多动物都怕胡蜂的毒刺,不敢接近,于是文鸟也就得到保护。
分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