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9,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正印
凭熊
报最
京兆尹
两台
秋卿
宗卿
贰郡
九伯
处长
部长
郡牧
小朝廷
民牧
送吏
《漢語大詞典》:正印
(1).犹正宗。 宋 王迈 《代通舶使启》:“追 河閒 于千载,后得礼乐之盛,心梦 太白 于三生前,传文章之正印。”
(2). 明 制,某些重要官职(如御史)铸有二印。其一为职官本人掌管,谓之“副印”;其一藏于内府,谓之“正印”。有事则受“正印”而出,复命时则仍上交朝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郑克塽 降日。奏缴 延平王 册一付, 延平王 印一颗,招讨大将军正印一颗,副印一颗,盖副印用以随带军前者。”参阅明史·舆服志四
(3).正方形的官印。 清 制,自布政使至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长官均用正印,故府州县官又称正印或正印官。《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既然有路子,为什么不过班做知县,到底是正印。”
《漢語大詞典》:凭熊(憑熊)
借指地方长官。古时地方长官乘坐横轼作熊形的车,故称。 宋 王禹偁 《拟长孙无忌让代袭刺史表》:“臣等乃位极庙堂,地分藩翰,下至凭熊之秩,尽为尸禄之人。”参见“ 熊軾 ”。
《漢語大詞典》:熊轼(熊軾)
(1).伏熊形的车前横木。因以指代有熊轼的车。古时为显宦所乘。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章昭达墓志》:“前軨熊軾,后乘龙轜。” 唐 许浑 《酬邢杜二员外》诗:“熊軾并驱因雀噪,隼旟齐驻是鸿冥。” 明 申时行 《题〈清秋出塞图〉诗》:“帝授节鉞临 玄菟 ,高凭熊軾佩虎符。”
(2).借指太守。 唐 钱起 《江宁春夜裴使君席送萧员外》诗:“主人熊軾任,归客雉门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诗案》:“夺却鸞堤史职,謫为熊軾守臣。”
《漢語大詞典》:报最(報最)
犹举最。旧时长官考察下属,把政绩最好的列名报告朝廷叫报最。 清 钱谦益 《原任福建福州罗源县知县倪千禩授文林郎制》:“乃于报最之时,遽有亲藩之擢。”参见“ 举最 ”。
《漢語大詞典》:举最(舉最)
定期考查地方官吏,政绩优异者予以升迁,谓之“举最”。汉书·京房传:“﹝ 焦赣 ﹞爱养吏民,化行县中,举最当迁。” 唐 杜甫 《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诗:“不作临岐恨,唯听举最先。” 唐 吕温 《衡州刺史谢上表》:“三载陟明, 虞 书盛典;六条举最, 汉 制宏规。”
《國語辭典》:京兆尹  拼音:jīng zhào yǐn
1.地名。汉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分右内史东部为其辖区,为京师三辅之一,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辖境约当今西安以东、华县以西;渭河以南,秦岭以北之地,魏以后置京兆郡。后亦用以称京师。简称为「京兆」。
2.职官名:(1)汉代辖治京兆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与俸禄与郡守相当。后亦借指京师地区的行政长官。简称为「京兆」、「京尹」。(2)民国初年的地方官名。民国定都北京,改清顺天府为京兆地方,设京兆尹,直隶于大总统,为中央政府的特别官制,现已废除。
《漢語大詞典》:两台(兩臺)
(1).指 唐 武则天 时肃政台(即御史台)的左右两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职官·两台
(2).藩台和臬台的合称。指 清 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清 钮琇 觚賸续编·禅讽:“﹝寺僧 大汕 ﹞常攒眉而言两臺延召之频,三司应酬之密,六时并无暇逸。”
《漢語大詞典》:秋卿
(1).《周礼》以秋官司寇掌刑狱,后世因称刑部长官为秋卿。 唐 刘禹锡 《答白刑部闻新蝉》诗:“何事秋卿咏,逢时亦悄然。” 宋 王安石 《崔峄可刑部侍郎致仕》:“进贰秋卿,以荣居息。”
(2). 南朝 梁武帝 天监 七年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总为秋卿。参阅隋书·百官志上
《漢語大詞典》:宗卿
(1).与国君同宗之大臣。左传·成公十四年:“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不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 杜预 注:“同姓之卿。”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吾子为 鲁 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
(2).宗正寺卿的省称。 唐 杜甫 《别李义》诗:“丈人领宗卿,肃睦古制敦。” 仇兆鳌 注:“唐书:宗正寺卿一人,从三品,掌天子族亲属籍,以辨昭穆。”
(3).泛称朝廷中掌礼仪、祭祀、宗庙之长官。 南朝 梁 陆倕 《为王光禄转太常让表》:“故拜命无辞,受爵不让,况宗卿清重,歷选所难。” 宋 苏轼 《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备员西学,已愧空疎;易职东班,尤惊忝冒。遂领宗卿之事,併为儒者之荣。”
《漢語大詞典》:贰郡(貳郡)
古代州郡长官的副职。 宋 苏舜钦 《哀穆先生文》:“调 泰州 司理参军,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 元 朱德润 《府判铭为冯进道作》:“府判贰郡,古曰郡丞,方题别驾,车列屏星。”
《漢語大詞典》:九伯
(1).上古九州的方伯。方伯,诸侯之长。《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 周 室。” 杜预 注:“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
(2).泛指地方长官。 唐 王维 《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公当九伯之官,兼八使之任。” 宋 王安石 《谢知州启》:“ 谢 守论功,当为九伯之冠。”
(3).见“ 九百 ”。
《國語辭典》:九百  拼音:jiǔ bǎi
1.数量。《文选。张衡。西京赋》:「匪唯玩好,乃有秘书,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地方不过千里,而囿居九百。」
2.宋、元时讥人痴呆傻气,相当于现在的二百五。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世以痴为九百,谓其精神不足也。」《董西厢》卷三:「九百孩儿,休把人厮啈,你甚胡来我怎信?」也作「九伯」、「九陌」。
3.计较琐细事的人。《通俗编数目》引《爱日斋丛抄》:「九百,或取喻细琐之为者。」
4.复姓。如汉有九百里。
《国语辞典》:处长(处长)  拼音:chù zhǎng
组织部门中称处的最高长官。如:「他由于工作认真努力,不久就被升为处长了。」
《國語辭典》:部长(部長)  拼音:bù zhǎng
中央政府管理各部的最高长官。如:「教育部部长」。
《漢語大詞典》:郡牧
郡守。郡的行政长官。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黄颇》:“ 颇 , 宜春 人,与 肇 ( 卢肇 )同乡, 颇 富而 肇 贫,同日遵路赴举。郡牧饯 颇 离亭, 肇 驻蹇十里以俟。”
《國語辭典》:小朝廷  拼音:xiǎo cháo tíng
1.规模、权势同于朝廷的地方官署。《新唐书。卷一六五。郑馀庆传》:「京师士人比太原为小朝廷,言得才多也。」《宋史。卷四七○。佞倖传。朱勔传》:「然寇平,勔复得志,声焰熏灼。邪人秽夫,候门奴事,自直秘阁至殿学士,如欲可得,不附者旋踵罢去,时谓东南小朝廷。」
2.偏安一隅,为人附庸的政权。宋。胡铨〈上高宗封事〉:「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國語辭典》:民牧  拼音:mín mù
治理百姓的君王或官吏。《陈书。卷三。世祖本纪》:「朕自居民牧之重,托在王公之上,顾其寡昧,郁于治道。」
《漢語大詞典》:送吏
(1).指为离任长官送行的属吏。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终以致败” 裴松之 注引《世语》:“母以 经 典兵马而擅去,对送吏杖 经 五十。” 唐 王贞白 《送马明府归山》诗:“送吏各献酒,羣儿自担书。”
(2).指押送人犯的吏卒。后汉书·第五种传:“於是 斌 将侠客晨夜追 种 ,及之於 太原 ,遮险格杀送吏,因下马与 种 , 斌 自步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