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查 → 查槎”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按察  拼音:àn chá
巡察、稽查。唐。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乃命御史一人,专在按察。」《三国演义》第五七回:「此时孔明按察四郡未回。」
《漢語大詞典》:校量
(1).衡量;考查。 唐 李靖 李卫公问对卷下:“ 太宗 曰:‘然。吾谓不伐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校量, 孙武 著书,三等皆具焉。’”隐居通议·杂录引 宋 郑克 折狱龟鉴:“ 滋 乃于市肆借金依块形状鎔写校量,始称其半,已及三百斤,尽计大数,非二人以竹担可举。”《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 清 陈立 义疏:“因凡校量勤惰之处,亦谓之校。”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蜥蜴的残梦》:“他们对于这些史料不加重视,或则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轻重的校量,或则根据后来的历法推谱所谓‘ 殷 历’,真可以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了。”
(2).较量,计较。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陛下圣德含光,规模弘远……何用临朝对众与其校量?”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张龙图:“ 张 起视之,乃一老道士也。疑其狂且醉,不復与之校量。”
《漢語大詞典》:考讯(考訊)
(1).考查;询问。国语·晋语六:“考讯其阜以出,则怨靖。” 韦昭 注:“讯,问也;阜,众也;靖,安也。言内直谋相亲爱,乃考问百姓,知其虚实,然后出军用师,则怨恶自安息。”
(2).刑拷审讯。后汉书·梁节王畅传:“ 豫州 刺史 梁相 举奏 畅 不道,考讯,辞不服。”文选·潘岳〈马汧督诔〉序:“考讯吏兵,以檟楚之辞连之。” 张铣 注:“讯,问也……言考问军吏兵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男赤心为国,奋不顾身,冒昧陈言,致皇上震怒,拏送镇抚司考讯。”
《漢語大詞典》:讨试(討試)
犹考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 东莱王 韩晋明 篤好文学,疑彼製作,多非机杼,遂设讌言,面相讨试。”周书·姚僧垣传:“ 梁武帝 召入禁中,面加讨试, 僧垣 酬对无滞, 梁武帝 甚奇之。”
分類:考查
《漢語大詞典》:按劾
考查核验;查验弹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若乃按劾之奏,所以明宪清国。”周书·代奰王达传:“乃令所司,精加按劾,密表奏之。” 宋 曾巩 《责御史制》:“某拔於疏远之中,服在此位,宜殫忠力以称所蒙,而按劾大臣既非其实,稽其分职则自馁焉。” 清 薛福成 《上曾侯相书》:“待其有过,大吏按劾而罢之。”
《國語辭典》:考校  拼音:kǎo jiào
考核、考试。《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儒林外史》第六回:「二人听这话,心里明白,不讲考校的事了。」
《漢語大詞典》:考课(考課)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浚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國語辭典》:考试(考試)  拼音:kǎo shì
出试题测验考生的程度或技能。如:「入学考试」、「术科考试」。
《國語辭典》:辨论(辨論)  拼音:biàn lùn
针对同一问题,不同意见者当面以言辞相互论争。《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却说申子平正与黄龙子辨论,忽听背后有人喊道:『申先生,你错了。』」
《國語辭典》:考覈  拼音:kǎo hé
考查审核。《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考覈其事,则奸慝踪绪,必可立得。」《晋书。卷四四。郑袤传》:「考覈旧文,删省浮秽。」也作「考核」。
《國語辭典》:考核  拼音:kǎo hé
考查审核。《三国志。卷二二。魏书。卫臻传》:「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先生,你这话又欠考核了。古人所谓五荤者,葱、韭、蒝荽之类,怎么不戒?」也作「考覈」。
《漢語大詞典》:详考(詳考)
详细考查。 清 曾国藩 《覆刘霞仙中丞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古礼残闕若此,则其他虽可详考,又奚足以经纶万物。”
《國語辭典》:考验(考驗)  拼音:kǎo yàn
考察、试验。《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即敦请该生即日束装赴院,以便考验,申奏朝廷,引见擢用。」
《漢語大詞典》:考正(攷正)
考查订正。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余偶得其书,稍加攷正,具列於后。”
(1).考查核实。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中常侍 赵忠 丧父,殮为璵璠玉匣, 穆 下郡考正,乃至发墓视尸,其家称冤自诉。”汉书·朱穆传作“下郡案验”。
(2).省察纠正;考核订正。汉书·艺文志:“该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梁书·萧子显传:“又採众家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之书。” 宋 曾巩 《〈新序〉目录序》:“臣既考正其文字,因为其序。” 王先谦 《〈汉书补注〉序例》:“海内耆古之士,承流嚮风,研穷 班 义,考正注文。”
《國語辭典》:考论(考論)  拼音:kǎo lùn
推考论断。《书经。孔安国。尚书序》:「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
分類:考查论证
《漢語大詞典》:试尝(試嘗)
(1).尝试。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臣观 吴王 政骄矣,请试尝之贷粟,以卜其事。” 宋 王安石 《答王深甫书》之三:“顾私心尚有欲言,未知可否,试尝言之。” 清 马曰璐 《晚菘》诗:“此中有真味,掩卷试尝看。”
(2).考试、考查。宋史·选举志四:“ 崇寧 以后,又復 元丰 制,而荫补者须隶国学一年无过罚,乃试銓,若在学试尝再入等,即免试。”
(3).谓先尝一下食品,以了解其味道。《水浒传》第四五回:“和尚道:‘乾爷多时不来,试尝这酒。’” 清 朱之瑜 《与佐藤舍人书》:“前諭糖梅将现在者进上,思之毕竟不稳当,今另製一瓶送上。已与 弘济 面同试尝,眼同封。”
《漢語大詞典》:推考
(1).追究考查。后汉书·皇甫嵩传:“使鉤盾令 周斌 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 角 道者,诛杀千餘人,推考 冀州 ,逐捕 角 等。”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五:“时 高琪 当国,察其畏谨,数以推考贵人。”
(2).推求考察;推求查考。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韜含六籍,推考星变。”宋书·律历志中:“是以臣前以制典餘日,推考天路。”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朝廷德泽,十不行一,何也?推考其故,盖提举盐事司执文害意。”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但细心的人(知道那一案件的),还可以推考出所记的是那一件公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