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5,分21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分类词汇
容仪
文理
饩羊
簋簠
仪检
红白大礼
趋让
威仪
礼数
冠裳
礼法
正始
成文
冠带
鼓舞
《漢語大詞典》:容仪(容儀)
(1).容貌举止;容貌仪表。汉书·成帝纪赞:“ 成帝 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裴令公 有儁容仪,脱冠冕,服麤乱头,皆好。” 唐 蒋防 《霍小玉传》:“其夕,生澣衣沐浴,修饰容仪,喜跃交并,通夕不寐。” 宋 晏殊 《浣溪沙》词之六:“淡淡梳粧薄薄衣,天仙模样好容仪。” 明 李东阳 《〈阙里志〉序》:“天下之学圣人者,读其书,法其道,想像其容仪而不可得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见一秀才,年可十七八,布袍不饰,而容仪俊伟。”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心念此女肝胆照人,一如其父,匪但容仪佳也。”
(2).礼仪。 汉 贾谊 新书·辅佐:“典方典容仪,以掌诸侯、远方之君。” 汉 徐干 中论·务本:“下及 昭公 亦善有容仪之习,以亟其朝 晋 也,自郊劳至於赠贿,礼无违者。”
(3).引申为仪仗、随从。周书·儒林传·乐逊:“比来富贵之家,为意稍广,无不资装婢隶,作车后容仪。”
《漢語大詞典》:文理
(1).礼仪。荀子·礼论:“文理繁,情用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 匈奴 无城廓之守……上无义法,下无文理,君臣嫚易,上下无礼。” 宋 王禹偁 《籍田赋》:“武功以成,文理以定。”
(2).犹条理。礼记·中庸:“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汉书·高帝纪下:“ 南海 尉 它 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 王先谦 补注引 周寿昌 曰:“文理,犹条理也。”
(3).文辞义理;文章条理。 宋 司马光 《进通志表》:“文理迂疏,无足观采。” 明 谢谠《四喜记·双桂联芳》:“圣旨到来, 宋祁 文理精通,第一甲进士。”红楼梦第二三回:“单把那文理雅道些的,拣了几套进去。” 鲁迅 《伪自由书·不通两种》:“文理总未免有点希奇。”
(4).花纹;纹理。管子·水地:“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 吴行鲁 少事内官 西门 军容,一日为洗足,中尉以脚下文理示之曰:‘如此文理,争教不作十军军容。’” 清 戴名世 《古樟记》:“其北一枝尤奇,直入土中,大数十围,类自为一树,不属於干者。然其文理皆成龙形。”
(5).病人的气色脉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拙公有一不习,文理隂阳失矣。”
(6).文科和理科。如:文理学院;文理分科。
(7).逻辑学的早期译名。 孙中山 《行易知难》第三章:“文理为何?即西人之逻辑也。作者于此姑偶用‘文理’二字以翻逻辑者,非以此为适当也。”
《漢語大詞典》:饩羊(餼羊)
(1).古代用为祭品的羊。论语·八佾:“ 子贡 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 赐 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朱熹 集注:“月朔,则以特羊告庙,请而行之。餼,生牲也。” 宋 陆佃 《谢赐元祐七年历日表》:“凤鸟名官,餼羊视朔。”
(2).比喻礼仪。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旧制一废难复:“至 嘉靖 末年, 张永明 左都御史,始正之,以至于今。惟此一事存餼羊云。”
(3).比喻徒具之形式。 清 赵翼 《新春宴集草堂》诗之三:“儒餐野味无官鮓,翰苑虚名渐餼羊。”
分類:礼仪祭品
《漢語大詞典》:簋簠
(1).簋与簠。盛黍稷的祭器。新唐书·礼乐志二:“至於坛埳、神位、尊爵、玉币、籩豆、簋簠、牲牢、册祝之数皆略依古。” 宋 李纲 《建炎行》:“空餘宗庙存,无復荐簋簠。”
(2).借指礼仪。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掉弃兵革,私习簋簠。”
《漢語大詞典》:仪检(儀檢)
礼仪;规矩。世说新语·赏誉下“ 刘琨 称 祖 车骑” 刘孝标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祖逖 ﹞豁荡不修仪检,轻财好施。”旧唐书·文宗纪下:“ 廷老 在翰林,终日酣醉无仪检,故罢。”新唐书·忠义传下·庞坚:“ 玉 魁梧有力,明军法,久宿卫,习知朝廷制度。帝顾诸将多不闲仪检,故授 玉 领军、武卫二大将军,使众观以为模矱。” 宋 文同 《乐府杂咏·自君之出矣》:“闺闈足仪检,常恐犯绳尺。”
分類:礼仪规矩
《漢語大詞典》:红白大礼(紅白大禮)
指婚丧嫁娶的礼仪。红楼梦第七二回:“还有几家红白大礼,至少还得三二千两银子用。”参见“ 红白 ”。
分類:嫁娶礼仪
《漢語大詞典》:红白(紅白)
(1).红的和白的。形容色彩鲜明美丽。 唐 韩愈 《寒食日出游》诗:“邇来又见桃与梨,交开红白如争竞。” 唐 杜牧 《念昔游》诗:“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也没首饰铅华,自然没包弹。淡浄的衣服儿,扮得如法,天生更一段儿红白,便 周昉 的丹青怎画?”
(2).红事和白事。指嫁娶丧葬之事。红楼梦第五五回:“或有婚丧红白等事, 王夫人 贺弔迎送,应酬不暇。” 赵树理 《邪不压正》:“这地方的风俗,遇了红白大事,客人都吃两顿饭--第一顿是汤饭,第二顿是酒席。”
(3).象征革命的和反动的。 曹靖华 《飞花集·风雨六十年》:“那时,负责同志恳切叮嘱道:‘环境复杂,斗争严酷,红白难辨,凡事务必细心、沉着,机智而果决。’”
《漢語大詞典》:趋让(趨讓)
指进退周旋的礼仪。 汉 贾谊 新书·傅职:“将学趋让,进退即席不以礼,登降揖让无容,视瞻、俯仰、周旋无节,妄咳唾,数顾趋行,色不比顺,隐琴肆瑟:凡此其属,太保之任也。”
《漢語大詞典》:威仪(威儀)
(1).古代祭享等典礼中的动作仪节及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记·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孔颖达 疏:“威仪三千者,即仪礼中行事之威仪。”后汉书·儒林传下·董钧:“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輒令 钧 参议。”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明道先生 尝至 天寧寺 ,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礼之文备矣。”
(2).庄重的仪容举止。书·顾命:“思夫人自乱於威仪。” 孔 传:“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汉书·薛宣传:“ 宣 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三国演义》第三回:“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 许地山 《缀网劳蛛》:“那班没有思想的男子在休息的时候,便因着她底姿色争来找她开心,但她底威仪常是调伏这班人的邪念。”
(3).指服饰仪表。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六:“﹝ 张行信 ﹞为人简朴,不脩威仪。”
(4).帝王或大臣的仪仗、扈从。晋书·卫瓘传:“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掾属,及大车、官骑、麾盖、鼓吹诸威仪,一如旧典。”隋书·礼仪志三:“七埒各置埒将,射正、参军各一人,埒士四人,威仪一人,乘白马以导。”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及塟於东郊,上与淑妃御 延兴门 ,出内库金玉駞马、凤凰、麒麟,各高数尺,以为威仪。”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天下 神霄 ,皆赐威仪,设於殿帐座外。”
(5).道教官职名。 唐 李白 《汉东紫阳先生碑铭》:“召为威仪及天下採经使。”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三:“ 浙西 奏,道门威仪 郑章 、道士 夏隐言 ,焚修精志,妙达希夷,推诸辈流,实有道业。”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库务职局·道录:“《宋朝会要》曰, 唐 有左右街威仪, 周 避讳改为道録, 宋 朝因之。”参见“ 威仪师 ”。
(6).佛教语。谓行、坐、住、卧为四威仪。泛指举止动作的种种律仪规范。《戒本疏》卷一下:“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
(7).指瑞草。旧唐书·德宗纪下:“‘节度使宜以鶻衔綬带,观察使宜以鶻衔威仪。’威仪,瑞草也。”
《漢語大詞典》:威仪师(威儀師)
(1).僧寺职事名。佛徒受戒时有教授师,指示坐作进退之威仪,此教授师又称威仪师。一般法会中指导众僧仪式,作法之僧亦袭用此名。参阅《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三引《受戒缘集》
(2).指擅长法仪的道士。唐六典·尚书礼部·祠部郎中员外郎:“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漢語大詞典》:礼数(禮數)
(1).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礼仪等级制度。亦指官阶品级。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制礼数以异等威之品。” 唐 韩愈 《桃源图》诗:“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罇俎异。” 宋 苏轼 《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诗:“江山养豪杰,礼数困英雄。”
(2).犹礼节。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 仇兆鳌 注:“礼数、周旋,相契之情。” 宋 朱熹 《与魏元履书》:“一请犹是礼数;若又再请,则无谓矣。” 元 睢景臣《哨遍·汉高祖还乡》套曲:“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水浒传》第四回:“小弟 智深 乃是愚卤直人,早晚礼数不到,言语冒瀆,误犯清规,万望覷 赵 某薄面,恕免,恕免。”红楼梦第十三回:“惟恐各誥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一:“这才彼此握手;握得那样热烈,那样牢固,不像是相见的礼数,简直是两个心灵的互相融合的印证。”
《漢語大詞典》:冠裳
(1).指官吏的全套礼服。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 刘子澄 ﹞守 衡阳 日,以冠裳涖事,宪使 赵民则 尝紫衫来见。 子澄 不脱冠裳肃之, 民则 请免冠裳。 子澄 端笏肃容曰:‘戒石在前,小臣岂敢。’ 民则 皇恐,退具冠裳以见。”
(2).指穿着官服。宋史·范应铃传:“夙兴,冠裳听讼,发擿如神。”
(3).指官宦士绅。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虎食伊璠:“冠裳农贾,挈妻孥潜跡而出者,不可胜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今日冠裳雅会,就要演这本传奇。”
(4).指官职。 宋 范成大 《胡宗伟罢官改秩作诗送之》:“万境何如一丘壑,几时定解冠裳缚。”
(5).指文明、礼仪制度。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智士趋时,必在取乱侮亡之会,况削尔父母毛髮,毁我往古冠裳。” 清 莫友芝 《有感》诗之一:“卧榻事殊 南越 远,可容鳞介溷冠裳。”
《漢語大詞典》:礼法(禮法)
礼仪法度。《商君书·更法》:“及至 文 武 ,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汉书·货殖传:“及 周 室衰,礼法堕。”晋书·裴頠传:“ 何晏 、 阮籍 素有高名於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 明 李贽 《又答石阳太守书》:“兄精切於人伦物理之间,一步不肯放过;我则从容於礼法之外,务以老而自佚。”
《漢語大詞典》:正始
(1).正其始。文选·卜商〈毛诗序〉:“《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刘良 注:“正始之道,谓正王道之始也。”国语·周语下“故名曰黄鐘” 三国 吴 韦昭 注:“黄鐘初九,六律之首,故六律正色为黄鐘之名,重元正始之义也。” 清 方苞 《读〈行露〉》:“此害义伤教不近於人情,而可列正始之风,以为教於闺门、乡党、邦国与?”
(2).合乎礼仪、法则之始。《穀梁传·定公元年》:“ 昭公 之终,非正终也; 定 之始,非正始也。”《元典章·诏令一·世祖皇帝》:“法春秋之正始,体大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卢 骆 王 杨 ,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同沿 陈 隋 之遗;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
(3). 三国 魏 齐王 芳 的年号。当时玄风渐兴,士大夫唯 老 庄 是宗,竞尚清谈,世称“正始之风”。当时诗人 嵇康 、 阮籍 等的诗,称为“正始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采縟於 正始 ,力柔於 建安 。” 五代 齐己 《寄洛下王彝训先辈》诗之一:“ 贾岛 存 正始 , 王维 留格言。” 吴梅 《信阳题〈何大复集〉》诗:“ 正始 流风沫,奇才吾道光。”参见“ 正始体 ”。
《漢語大詞典》:正始体(正始體)
三国 魏 后半期盛行的一种诗风。因始于 魏 齐王 芳 正始 年间,故名。这时期 老 、 庄 思想盛行,士大夫崇尚清谈,文学创作也深受其影响。其中 嵇康 、 阮籍 的作品虽然也不免受了当时思潮的影响,但却能以隐微的方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感慨时事,成为这一时期诗歌作品的代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乃 正始 明道,诗杂仙心, 何晏 之徒,率多浮浅,唯 嵇 志清峻, 阮 旨遥深,故能标焉。”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 正始 体, 魏 年号, 嵇 阮 诸公之诗。”
《漢語大詞典》:成文
(1).形成乐章、文采、文辞、礼仪等的总称。荀子·乐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韩诗外传》卷五:“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备珍,则圣人所以分贤愚,明贵贱。” 汉 扬雄 《法言·君子》:“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 晋 潘岳 《笙赋》:“邇不逼而远无携,声成文而节有叙。”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2).现成的文章。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 丘明 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 清 金一 《文学观》:“夫谓语必己造,事不古同,诚不免以刻覈待古人,虽以《六经》之尊,除《大易》而外,若,类皆集成典成文而为书者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诗三札》:“我国虽无‘散文诗’之成文,然如 屈原 《卜居》《渔父》诸文以及 庄子 《南华经》中多少文字,是可以称为‘散文诗’的。”
(3).用文字固定下来,成为书面。魏书·常景传:“案如经礼,事无成文;即之愚见,谓不应服。” 徐怀中 《西线轶事》一:“适应了随时随地面对各种严格的要求,适应了多少条成文不成文的纪律规定。”
《漢語大詞典》:冠带(冠帶)
(1).帽子与腰带。礼记·内则:“冠带垢,和灰请漱。” 宋 司马光 《晚食菊羹》诗:“归来褫冠带,杖履行东园。” 明 沈鲸《双珠记·弃官寻父》:“今日解了冠带,扮做常人。轻囊健步,有何不可?”《老残游记》第三回:“只画了一箇人,仿佛 列子 御风的形状,衣服冠带均被风吹起。”
(2).戴帽子束腰带。战国策·楚策一:“ 秦王 闻而走之,冠带不相及。” 三国 魏 曹操 《薤露》诗:“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彊。” 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先生﹞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红楼梦第六二回:“ 寳玉 清晨起来,梳洗已毕,便冠带了。”
(3).指装束,打扮。《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楚 阵 韩员 打扮虎皮磕碯……此人如何这般冠带?名呼做 杀虎壮士 。”
(4).本指服制,引申为礼仪、教化。韩非子·有度:“兵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带之国。” 宋 洪迈 容斋四笔·饶州风俗:“ 宋 受天命,然后七 闽 、二 浙 与 江 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五章引《宣布满清皇室罪状檄》:“山河依旧,先人之庐墓可亲;冠带奚存,九世之仇讎宜復。”
(5).谓使习礼仪。旧唐书·玄宗纪下:“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冠带 月支 ,旅应騶牙之瑞,梯航日出,咸输象齿之珍。”
(6).比喻封爵,官职。战国策·魏策四:“且夫 魏 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 秦 之强足以为与也。”明史·唐胄传:“遇赦復冠带,卒。”
(7).指官吏、士绅。文选·张衡〈西京赋〉:“冠带交错,方辕接軫。” 薛综 注:“冠带,犹搢绅,谓吏人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晋朝 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僕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 宋 叶适 《北村记》:“相为市者,皆鱼虾之友,菱芡之朋,而冠带车马之来絶矣。” 明 张煌言 《祭延平王文》:“中原冠带,夹道壶浆。”
(8).指男子。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盈盈弱女,僭称冠带之雄。渺渺丈夫,反袭裙釵之饰。”
《漢語大詞典》:鼓舞
(1).击鼓跳舞。晏子春秋·外篇下一:“今 孔丘 盛声乐以侈世,饰弦歌鼓舞以聚徒。” 汉 应劭 《〈风俗通〉序》:“故言语歌謳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
(2).古时常用以祭神。史记·孝武本纪:“民閒祠尚有鼓舞之乐,今郊祠而无乐,岂称乎?”南史·后妃传下·后主张贵妃:“置淫祀於宫中,聚诸女巫使之鼓舞。” 宋 苏轼 《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奏乞立海神庙于板桥次韵答之》:“谈笑出奇伟,鼓舞南海神。”
(3).手足舞动。表示欢欣。《孔子家语·辨政》:“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此为心悲者,虽谈笑鼓舞,情欢者,虽拊膺咨嗟,犹不能御外形以自匿,誑察者於疑似也。” 宋 苏轼 《奏户部拘收度牒状》:“吏民鼓舞,歌咏圣泽。” 元 萨都剌 《将至太平驿即兴》诗:“上滩泊处无十里,舟人鼓舞家家喜。” 茅盾 《追求》一:“有多少件事使人欢欣鼓舞,有多少件事使人痛哭流涕。”
(4).古代杂舞的一种。《淮南子·修务训》:“今鼓舞者,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猗那,动容转曲,便媚拟神。”
(5).激发;激励。 汉 扬雄 《法言·先知》:“鼓舞万物者,雷风乎!鼓舞万民者,号令乎!” 明 宋濂 《元故婺州路儒学教授季公墓铭》:“设课试法,以待后进,鼓舞激励,唯恐有懈怠。” 巴金 《灭亡》第七章:“‘妹,你就唱一个罢,’ 李冷 在旁鼓舞道,众人也怂恿她唱。”
(6).古代臣子朝见皇帝时的一种礼仪。 唐 元稹 《贺圣体平复御紫宸殿受朝贺表》:“臣以守符外郡,不获称庆明庭,空怀鼓舞之心,有阻賡歌之末,无任跳跃欢欣瞻望徘徊之至。” 宋 司马光 《论西夏札子》:“况其人类,岂得不鼓舞抃蹈,世世臣服者乎!” 元 无名氏 《隽永录·来岁状元赋》:“二子素聪警,各尽记其赋,亟写于书帙后,无一字忘。相与拜赐鼓舞而去。”
(7).舞动;转动。 唐 卢纶 《陈翃郎中北亭送侯钊侍御赋得带冰流歌》:“撇捩寒鱼上復沉,羣鹅鼓舞扬清音。” 宋 苏轼 《快哉此风赋》:“寥寥南郭,怒号於万窍;颯颯东海,鼓舞於四维。”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书武城家乘后:“ 太史公 自鼓舞其笔,不为实据。”
(8).振作。 宋 杨万里 《袁和仲通鉴本末序》:“今读 子袁子 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 明 张居正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精力既倦於鼓舞,学行又歉於模范。”红楼梦第三七回:“这是一件正经大事,大家鼓舞起来,别你谦我让的。”
(9).指振兴。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五》:“无以鼓舞天下之学,而徒欲振起乎天下之文,是逐之於其末也。”红楼梦第七十回:“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一个人作兴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10).煽动。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延寿 信之” 元 胡三省 注:“ 赵延寿 为 契丹 主愚弄鼓舞,至死不悟,嗜欲深者天机浅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我当然实是不知稼穡,被人鼓舞,朝歌暮乐,耗了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