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73,分13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王道
至道
道心
道义
治道
世道
夹道
公道
道旁
明道
安道
道上
复道
论道
道理
《國語辭典》:王道  拼音:wáng dào
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思想。《书经。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
《國語辭典》:王道  拼音:wáng dao
北平方言:(1)指性子猛烈、剧烈。(2)指蛮横、霸道。
《國語辭典》:至道  拼音:zhì dào
1.大道,至善至美之道。《礼记。学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文选。韦曜。博弈论》:「当世之士宜勉思至道,爱功惜力以佐明时。」
2.宋朝太宗的年号(西元995~997)。
《國語辭典》:道心  拼音:dào xīn
1.发于义理之心。《书经。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宋史。卷四一○。列传。舒璘》:「杨简谓璘孝友忠实,道心融明。楼钥谓璘之于人,如熙然之阳春。」
2.求道之心或悟道之心。唐。王建〈题东华观〉诗:「白发道心熟,黄衣仙骨轻。」唐。张说〈灉湖山寺〉诗:「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
《國語辭典》:道义(道義)  拼音:dào yì
道德和正义。宋。欧阳修 朋党论:「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漢語大詞典》:治道
(1).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礼记·乐记:“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 宋 王安石 《答曾公立书》:“治道之兴,邪人不利。” 王闿运 《〈尚书大传〉序》:“然就其断章,寻与宏旨,足以佐治道,存先典,明古训,雄文章。”
(2).修筑道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新唐书·韩琬传:“ 永淳 时, 雍丘 令 尹元贞 坐妇女治道免官,今妇夫女役常不知怪。”
《國語辭典》:世道  拼音:shì dào
社会的情态、状况。南朝梁。沈约 又与何胤敕:「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红楼梦》第五回:「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也作「世路」。
《國語辭典》:夹道(夾道)  拼音:jiá dào
1.分布在道路两旁。《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文选。刘桢。赠徐干诗》:「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
2.两壁间的狭道。如:「把金子藏在夹道里。」《红楼梦》第四回:「西南又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了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院了。」
《國語辭典》:公道  拼音:gōng dào
1.正道。《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如是,则庶事理,公道立,奸邪塞,私权废矣。」
2.大路。《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國語辭典》:公道  拼音:gōng dao
公平。《红楼梦》第三六回:「须得环兄弟屋里也添上一个,才公道均匀了。」
《韵府拾遗 阳韵》:道旁
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至下博城西遑惑不知所之有白衣父老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光武驰赴之
分类:道旁
《國語辭典》:明道  拼音:míng dào
1.大道。《老子》第四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2.知晓道理。《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正其谊不牟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3.北宋仁宗的年号(西元1032~1033)。
《骈字类编》:安道
唐 杜甫 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 其一 非寻戴安道,似向习家池。
分类:安道
《國語辭典》:道上  拼音:dào shang
1.路上、途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阴山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2.社会上的江湖人物,因对于自己的行为总认为是最合理的,故自称为「道上」。如:「道上的朋友最重视的就是义气。」
分類:道上途中
《國語辭典》:复道(復道)  拼音:fù dào
楼阁间相连通行的道路。《汉书。卷八一。孔光传》:「北宫有紫房复道通未央宫。」也作「复道」。
《國語辭典》:复道(複道)  拼音:fù dào
楼阁中上下重叠的通行道路。《史记。卷九九。叔孙通传》:「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官,及閒往,数跸烦人,乃作复道,方筑武库南。」也作「复道」、「复陆」。
《國語辭典》:论道(論道)  拼音:lùn dào
辩析思考精奥的道理。《周礼。冬官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吾观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邦。何不让有才德者主之?」
《國語辭典》:道理  拼音:dào lǐ
1.事情的真理。《儒林外史》第一三回:「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想出十几篇的道理,才为有益。」
2.理由。《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他又是翰林,将来仍旧得法,也未可知,那有不看重他的道理?」
3.处理或打算。《老残游记》第一八回:「明日先把案内人證提来,再作道理。」《水浒传》第四回:「智深寻思一计:『若不生个道理,如何能勾酒吃。』」
4.道义、道德。《韩非子。解老》:「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也作「道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