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调得(調得)
调和得当。 汉 王充 论衡·谴告:“酿酒於罌,烹肉於鼎,皆欲其气味调得也。”
《國語辭典》:调合(調合)  拼音:tiáo hé
调配、混合。如:「水与油是完全不能调合的物质。」
《國語辭典》:调达(調達)  拼音:tiáo dá
1.诗文畅达,乐韵和谐。《晋书。卷八一。桓宣传》:「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晋黄门郎张协》:「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
2.人名。译自胡语。即提婆达多。参见「提婆达多」条。
《漢語大詞典》:和齐(和齊)
(1).谓调配口味。齐,通“ 剂 ”,调味品。语本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八珍之齐。” 郑玄 注:“和,调也。”南齐书·虞悰传:“ 悰 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
(2).谓调配剂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 意 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
《漢語大詞典》:羹梅
调和羹汤的佐料,用以比喻宰辅。语出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孔 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 宋 王禹偁 《樱桃》诗:“自笑羹梅忝,谁知社栗神。”
《漢語大詞典》:调化(調化)
调和教化。 宋 强至 《代上何舍人状》:“载笔记言,方书万世之法;秉钧调化,犹鬱四海之瞻。”
分類:调和教化
《漢語大詞典》:调鼎手(調鼎手)
调和五味之人。喻指理政治国之材。 宋 黄庭坚 《喜知命弟自青原归》诗:“谅非调鼎手,正觉荷锄便。”参见“ 调鼎 ”。
《國語辭典》:调鼎(調鼎)  拼音:tiáo dǐng
处理国家大事,就如同在鼎鼐中调味。《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而体力未和,音容尚阻。」唐。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漢語大詞典》:和离(和離)
(1).指古乐调和之钟、编离之磬,配置适当,发音和谐。礼记·明堂位:“ 垂 之和鐘, 叔 之离磬。” 郑玄 注:“和离,谓次序其声、县也。” 孔颖达 疏:“ 垂 之和鐘者, 垂 之所作调和之鐘; 叔 之离磬者, 叔 之所作编离之磬……声,解和也;县,解离也。言县磬之时,其磬希疏相离。”
(2).旧律指夫妻同意离异。《唐律·户婚下》:“若夫妇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國語辭典》:悲剧(悲劇)  拼音:bēi jù
1.以不幸遭遇为主题的戏剧。在情节布局中主角的命运往往悲惨不幸,进而引起观众的同情。
2.比喻悲惨不幸的事件。如:「酒后切勿驾车,以免酿成悲剧。」
《國語辭典》:和味  拼音:hé wèi
调和食物的味道。如:「和味养身」。《艺文类聚。卷九九。祥瑞部下。鼎》引晋。郭璞 :「和味养贤,以无化有。」
《漢語大詞典》:调美(調美)
协调和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 工部 诸絶,非漫兴则拗体,以入歌曲自不宜。独此首风致翩翩,音节调美。”
《國語辭典》:调味(調味)  拼音:tiáo wèi
调理食物的滋味。汉。王充《论衡。谴告》:「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
《漢語大詞典》:调通(調通)
(1).调剂疏通。管子·国蓄:“凡将为国,不通於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
(2).调和沟通。荀子·王制:“和解调通,好假道人。”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按此今官人中之和事者也。偏好假借辞色,开通道路,以诱进人,令皆欢悦。”
《漢語大詞典》:调利(調利)
(1).调和通畅;使调和通畅。《淮南子·泰族训》:“四枝节族,毛蒸理泄,则机枢调利,百脉九窍,莫不顺比。”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
(2).调教训练使熟习。 宋 王质 《〈夷坚别志〉序》:“余平生所书,略类 洪公 ,始读左传史记汉书,稍得其记事之法,而无所施,因志怪发之。久之习熟,调利滋溉,玩不能释。”
(3).和谐流畅。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余谓文製,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陈延杰 注:“文章之音声迭代,期乎谐调而已,不必拘拘于四声八病也。”
(4).谓墨色和润,笔锋流利。 宋 黄庭坚 《书自作草后》:“明窗浄几,笔墨调利,可作数千字不倦。” 元 王恽 《跋手临〈怀素自叙帖〉》:“冬十月甲午,是日极暄妍可爱,乘笔墨调利,喜为临此。”
《漢語大詞典》:调序(調序)
(1).谓使四时调和有序。《汉书·宣帝纪》:“朕未能章先帝休烈,协寧百姓,承天顺地,调序四时。”《旧唐书·文宗纪下》:“朕之菲德,涉道未明,不能调序四时,导迎和气。” 吴杨夔 《复宫阙后上执政书》:“ 舜 承 尧 禪,当太平至理之后,犹且放四凶,举八元八愷,而后百揆四门,方克调序。”
(2).乐律名。即太簇三十四律之一。隋书·律历志上:“太簇:……勾芒、调序、青要。”